药性赋白话解【转】

2017-02-13 17:39 12楼
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故能上补肺气而止咳止渴,主虚劳痰嗽、消渴;中健脾胃而止泻止带,主脾胃虚弱,小儿营养不良及脾虚白带过多,下补肾气而缩小便、止遗精,治遗精、尿频、消渴、腰膝酸痛。不寒不燥,为“三焦平补药。”
三棱,性味苦、辛、平,入脾、肝经。以削坚消积为功。入肝经血分,以破血中之瘀结;入脾经走气分,以消气滞结聚,行气止痛。故血瘀气滞、停痰停积而成症瘕结块,经闭腹痛,产后瘀滞,心腹硬痛诸症,均为要药。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 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没食即没食子,又名“无石子”性味苦,微温。入脾、肾经。本品能益肾固精,健脾涩肠止泻。善治肠虚冷痢、久泄脱肛,及遗精滑泻、白带过多等症。
皂角,性味辛、咸、温,有小毒。本品能通关开窍,善搜风涌吐痰涎,为风痰壅闭证要药。多被用治痰闭急症,《局方》“稀涎散”治卒中昏迷、牙关紧闭、口角流涎等,即本品与明矾等药配用。
此外,又可治痰喘肿满、咽喉肿痛等症;煎水外洗可散肿消痈,烧烟外熏治臁疮湿毒。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 粉萆薢治湿浊之盛。
桑螵蛸味甘、咸、涩,性平。本品为固精涩肾之品,善治遗精滑泄、遗尿、小便频数、白带过多。多同龙骨、牡蛎等固涩药同用,没收良效。
粉萆薢即萆薢之一种,性味苦、平。本品有利湿分别清浊的作用,善治下焦湿浊郁滞所致的膏淋、小便浑浊及妇女带下等症。又能祛风湿,治风湿痹痛,湿疹疮疡。所以前人称“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 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蛤蚧,性味咸,平。有小毒。本品功能补肺气、纳肾气、定喘嗽、益精血。为治肺虚咳嗽、肾虚作喘的良药。对肾虚阳痿、尿频等症,亦可应用。 牛蒡子简称“牛子”。性味辛、微苦,凉。本品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故既能外散风热,又能内解热毒。善于疏风散热、宣肺祛痰,并能透疹解毒消肿。对风热痰壅之咽喉肿痛、咳嗽、吐痰不利、麻疹不透及疮痈肿毒等有较好疗效。 全蝎又称“全虫”。味甘、辛,性平。有毒。辛能散能行,入肝经,为驱风止痉之要药,古方“牵正散”用全蝎、白附子、僵蚕为末,治口眼歪斜甚验。又陪蜈蚣、天南星、蝉蜕等,治破伤风、痉挛抽搐;配蜂房、海桐皮、当归、蜈蚣等,治风湿顽痹、关节挛痛,很有效验。 此外,又有解毒之功,治恶疮肿毒。 酸枣仁简称“枣仁”。性味甘、酸,平。归心、肝经。本品有内补外敛之效,既能内部营血以安神,又能外敛营阴以止汗,故为宁心安神,催眠敛汗之要药。善治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妄动、营阴外泄之虚烦不眠、惊悸不安、心慌汗出等症。《济生方》“归脾丸”以本品配伍滋补药,以治心脾不足、气血两损之惊悸怔忡、失眠出汗。 *怔忡(zheng音征;chong音冲):指心跳剧烈的一种病证。属心悸一类。但有多为心悸或惊悸的进一步发展。临证以虚者多见。
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鸡内金消食化积,亦止遗尿。
桑寄生,性味甘、苦,平。能内补肝肾,外祛风湿,益血强筋。善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痛等症。补肝肾、养血安胎,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效果良好。
鸡内金,性味甘,平。能健胃消诸种积滞,善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呕吐泻痢及小儿疳积发热等症。兼可摄约膀胱而止遗尿,临床多用于治小儿遗尿症。此外,近年来将本品用于治尿路结石,据谓有化石消坚功效。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 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远志茎苗即为“小草”。性味苦,辛,微温。本品有祛痰利窍,益智安神之功效,能交通心肾,安神宁心,善治痰湿内阻之惊悸失眠、精神迷乱、健忘等症。小草功能与远志相同,均有安神宁心的功效。
此外,能消痈肿,治痈肿疖毒、乳痈肿痛等。 木通,性味苦,微寒。猪苓性味甘、淡,平。
木通与猪苓二者同有利水之效,均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之症。赋文以表明二药在这方面应用之广泛。
此外,木通尚能下乳通经,用于乳汁不通,经闭等症。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 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莲肉即“莲子肉”。性味甘、涩,平。如脾、肾、心经。本品既能补益,又有收涩之功,最益脾胃,素有“脾果”之称。兼可养心益肾。擅长于清心安神,健脾涩肠。凡脾虚泄泻,肾亏之遗精、崩带及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虚烦消渴等症,均可应用。
没药,性味苦、辛,平。气香走窜、善行血散瘀、利气通络、消肿生肌止痛。所以凡痈疽疮痛、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疼痛剧烈等,均可应用。 此外,又可用于瘀血胃痛、闭经痛经、症瘕腹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 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本品富含油脂,滋润滑利,能润便滑肠,治湿结便秘,排便不爽;又能通小肠有利水肿之功,对于水肿而有大小便不畅者,最为适宜。
茯神,性味甘、淡,平。本品偏于宁心安神,是因其能健脾补中,补后天助生化,生气化血以养心神、使心神安宁,以愈惊悸失眠之症。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 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白茯苓简称“茯苓”。性味甘、淡,平。本品味甘能补,味淡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所以临床多用于脾虚诸症水湿内停诸症。如中虚胀满、水肿,食少便溏,心悸不眠、多梦等。正因为善能补心脾,故治虚劳病多用茯苓。 赤茯苓简称“赤苓”。其性味、归经同白茯苓。本品色赤兼入血分,能破瘀血之结,专利小便泻膀胱之湿热。但须说明:茯神、白茯苓、赤茯苓三者,均系取自寄生于松根腐朽部分的茯苓菌块,只是部位不同而已,所以三者的性味功能,基本相同。然而,前人习惯上多将它们分别用于临床。如用茯神专于宁心安神;白茯苓多用于健脾渗湿;赤茯苓则用于渗湿利尿。这源于梁代陶弘景“白补赤泻”的说法。白、赤茯苓的作用究竟有无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眚(sheng音省):过也,灾也。这里作病解。
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 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麦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本品有开胃健脾消食之功,助米、面、乳食之消化,常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满或食欲不佳之症。
此外,又能回乳,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等症。
小麦,性味甘,凉。归心经。本品善养心气,古人称为“心之谷”,所以能止汗养心除烦。
《金匮》“甘麦大枣汤”以本品配伍的甘草、大枣等,治脏躁症效果良好。浮小麦止汗的功效更好,用于汗出过多。
香附子理血气之瘀滞; 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香附子简称“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入肝经。本品心散肝郁,苦降肝逆,甘缓肝急,善调和肝气、理气解郁。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帅,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而自无瘀滞之患,所以香附为疏肝解郁之要药,调经止痛之良剂。对胸胁疼痛、呕吐吞酸、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有较好疗效。
大腹皮性味辛,性微温。为利气行水药,凡气机不畅、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胸腹积水、脚气水肿等症,均可应用。其善消周身水气,如《和剂局方》“五皮饮”(大腹皮、茯苓皮、地骨皮、五加皮、生姜皮)治水肿甚效。进来临床多用于肝硬变腹水、肾病水肿等。
椿根白皮主泻血; 桑根白皮主喘息。
椿根皮简称“椿皮”。性味苦、涩,寒。本品味涩,善收涩固肠,苦寒清热燥湿,止泻止血,所以对肠风下血、便血血痢、痔漏出血以及妇女崩带等症,都可应用。然而,必久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早服,有留邪之弊,故泻痢初时不宜用。 桑根白皮简称“桑皮”。性味甘、苦,寒。本品善泻肺火而止咳定喘,钱仲阳“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热咳嗽喘息,有良好疗效。所以赋中说它“主喘息”又能泻肺行水,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
2017-02-13 17:45 13楼
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桃仁,性味辛、苦,平。为行血祛瘀的常用要药,对妇科瘀血证之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经闭症瘕、产后诸瘀诸痛,及外伤科瘀血肿痛等,均为主药。腰痛若因血瘀者,亦可应用。若属肾虚或其他原因者,则不宜用。本品除行血外,又能润肠通便。治瘀血兼有大便结秘者。 神曲,性味辛、甘,温。入脾、胃经。本品能消食健脾胃,为常用的消食导滞药物,治疗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可促进消化、增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 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五加皮,性味辛、甘,温。入肝、肾经。本品能外散风湿之邪,内补肝肾阳气,风湿除,则痹痛自止,肝肾阳复,则筋骨自健,为祛风湿、疗痹痛、强筋骨,起痿弱之要药。凡风湿侵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拘挛肿痛及腰膝软弱、小儿迟行等症,均为主治。
柏子仁,性味甘、平。质润。能滋养真阴,养心宁神,润肠通便,可治血虚心神失养之惊悸怔忡不眠,阴血不足之大便燥坚。
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 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安息香性味辛、苦,性平。本品芳香,善辟恶开窍,行气活血,适用于猝然昏厥、中风痰厥、痰壅内闭、心腹暴痛等,以其辟秽恶,行气血、祛痰浊、开关窍、止疼痛。 冬瓜仁又名“冬瓜子”。性味甘,微寒。本品有健脾开胃的作用,炒后可作副食品。又能化痰和胃,配谷芽、甘草、茯苓、陈皮等治热病后期胃纳不佳。然而,冬瓜仁的主要医疗作用,则在于清热利湿消痈散肿。《金匮》“大黄牡丹皮汤”(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治肠痈;“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治肺痈,都用本品,表明冬瓜仁消内痈确有特长。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 百合敛肺痨之嗽萎。
僵蚕味咸、辛,性平。为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药,配合天南星研末以姜汁调服,名为“如圣散”,治急喉风痹有卓效。另治风热头痛、风疹作痒、风痰咳喘、中风惊痫抽搐等,效果亦良。
百合,性味甘,微寒。入心、肺经。本品具有养阴润肺止嗽的功效,善治肺劳肺虚久嗽、痰中带血,如“百合固金汤”以百合配玄参、生地、知母、桔梗等药,治阴虚火旺、肺伤咽痛、喘嗽痰血之症,每获良效。 此外,能清心安神,用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神思恍惚、烦躁失眠、莫名所苦之“百合病”。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 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赤小豆味甘、算,性平。本品除有健脾利水消肿,治水肿脚气之功效外,还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例如以赤小豆研末,和蜜调敷,可治痄腮及发背溃烂。以水调敷患处,治疮痈初起、红肿热痛。此外,能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
枇杷叶,性味苦、平。入肺、胃经。本品善清降,能上清肺热,肃降肺气以化痰止咳;中清胃热,降胃逆而止呕哕。故为治肺热痰火咳嗽,胃热气逆呕哕之主药。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 石楠叶利筋骨与毛皮。
连翘,性味苦,微寒。本品善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排脓,为治疮肿要药。配伍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治疗痈、疽、疔毒等症有良好疗效。
此外,连翘又能清心、肺之热,治疗上焦诸热,风热表征等。
石楠叶,性味辛、苦,平。归肝、肾经。本品善祛风邪,通经络,利筋骨,治风疹、痹痛、腰背酸痛、肾虚脚弱。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 太子参补气,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谷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本品与麦芽一样,有消积健脾胃作用。对食积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等症,有良好疗效。习惯上健脾养胃多生用,开胃消食多用炒的。所以赋中以“养脾”来概括它的作用。另外,亦有用本品治疗脚气病,有一定作用。
阿魏味苦、辛,性微温。入脾、胃经。本品善消积杀虫除痞块,正如《本草经疏》所云:“阿魏,其气臭烈疏常,故善杀诸虫,专辟恶气。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故能消积,利诸窍,除秽恶也。”配三棱、莪术、砂仁等治痞块坚积;同大白可治虫积腹痛;与黄连、木香等同用,治下痢腹痛;配合它药外用,可消一切痞块。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性味甘,平。入脾、肺经。以补气为主要功能。又兼有生津养血之效,对脾气虚之胸痞、食欲不振、泄泻、呕吐、肺气虚之气喘、消渴、自汗怔忡、失眠等症,有较好疗效。最宜于气阴两伤诸症。
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本品味甘主补,入脾胃为补脾良品,能补脾益胃、益气生津,并能调和营卫、缓和药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就是用来缓和大戟、甘遂、芫花的峻烈之性。
鳖甲治痨疟*,兼破症瘕; 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鳖甲别称“上甲”。性味咸,平。本品味咸入肝脾血分,善于软坚化症,有散瘀破积作用,所以能治症瘕痞块,久疟疟母等症。又能滋阴潜阳,对阴虚发热、骨蒸盗汗、阴虚风动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龟甲又名“龟板”,别称“下甲”。性味甘、咸,平。入肝、肾经。善能补益肝肾,强健筋骨,又能养阴补血,所以可治筋骨瘘弱、小儿发育不良(牙齿不生、囟门不合)及崩漏、痔血等症。因其能育阴潜阳,所以又用于肾阴不足、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及阴虚风动、痉挛抽搐等症。
*劳疟:为疟疾之一。指疟疾经久不愈,体虚内热,或生疟母(肝脾肿大及痞块)或遇劳即发。
乌梅主便血疟痢之用; 虫草补虚劳喘咳之施。
乌梅微酸、涩,性平。本品酸涩善能涩肠止泻,治久痢便血,如《证治准绳》“固肠丸”以本品配同肉豆蔻、诃子、米壳、木香、党参等,治久痢滑泻;《济生方》中单用乌梅烧存性,研末用醋糊丸,治大便下血不止。至于治疟疾,只宜于久疟不止,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去痰,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提到了治疟。但现今则不多用。 此外,尚能敛肺生津,安蛔,对肺虚久嗽、自汗喘息、虚热消渴、蛔虫腹痛等症,亦有较好疗效。 虫草即“冬虫夏草”的简称。味甘性平。有补益作用,既能补肺,又能益肾,兼可止咳化痰。为补虚损、益肺肾、固精气、止喘嗽之上品。所以对虚喘劳嗽、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及病后虚损未复等,均可服之,能扶虚补弱、滋养强力。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也
以上所述六十八种大都是平性的药物。
注:以上平性药赋中的“原夫”、“观乎”、“岂不知”、“尝闻”、“因知”、“抑又闻”、“然而”等,均为虚词,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非为实际药性内容,故未做解释。
2021-04-26 02:37 14楼
经典分享,感谢!
⬅ 经方名家论荐小建中汤(JT叔叔、倪海厦、皮沙士、黄煌) 老茶馆 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