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有点想明白了

2016-07-20 08:54 12楼
三先生 说:
五苓散的“渴不欲饮”“饮入即吐”也类似这种

李东垣用风药以升阳化湿则又是另一思路

我认为五苓散证“渴不欲饮”“饮入即吐”是脾虚、中阳虚、兼有表症,
致使水气运化失利。因此布津无力而口渴,中焦湿阻而“入水即吐”
2016-07-20 09:06 13楼
湿阻阳
阳不化
水布不均

祛湿,阳路开,归于常化,水津四布

升阳助化,水津四布

两路人马,根据具体情况,或祛湿为主,或升腾阳气为主,或齐头并进……
2016-07-20 09:09 14楼
叶氏云:通阳在于利小便

盖言此类
2016-07-20 09:22 15楼
三先生 说:
湿阻阳
阳不化
水布不均

祛湿,阳路开,归于常化,水津四布

升阳助化,水津四布

两路人马,根据具体情况,或祛湿为主,或升腾阳气为主,或齐头并进……

既要温中健脾,又要解表利湿,
五苓散中的桂枝用得恰到好处!

若用干姜,则没有解表的功效,
若用生姜代替桂枝还勉强可以。

生姜既能解表,也能温中利饮,
但生姜入脾肺,效果不及桂枝。

五苓散证是全身水液代谢异常,
桂枝入肺心膀胱温中解表气化。
2016-07-20 09:36 16楼


再究

水 饮 痰 湿 又有区别,治法,处方,用药上也相应对应,就可更进一步
2016-07-20 11:56 17楼
三先生 说:


再究

水 饮 痰 湿 又有区别,治法,处方,用药上也相应对应,就可更进一步

我觉得[五苓散]的功效是“主行水饮、兼化痰湿”。

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膀胱主气化,
心、肺、膀胱是主宰全身水液运行的三条重要经络,
桂枝入此三经,温阳解表、气化水湿,愚以为乃君。

脾统血、主运水布津,对体液正常分布起主要作用,
茯苓、白术入脾经,健脾益气、运化水湿,共为臣。

肾主水、膀胱主气化,是水液最终能否排泄的关口,
泽泻猪苓入此二经,渗湿利尿,开闸泻水,为佐使。

[五苓散]实现行水功能的三个步骤是:1、温阳解表、气化水湿; -> 2、健脾益气、运化水湿; -> 3、渗湿利尿、排泄水湿。

高校教材《方剂学》第七版在[五苓散]方解中说“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佐以白术茯苓、又佐以桂枝”,桂枝反而成“佐”了。
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五苓散证”的实质是“外邪内饮”,太阳表邪不解,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产生的“太阳蓄水症”,[五苓散]去掉泽泻,同样可以解“五苓散证”,只是效果差一截,但如果[五苓散]中没有了桂枝,它的功效就对不上“五苓散证”,不再成其为“[五苓散]”了。可见谁当为君、谁当为佐使。

======
附:高校教材《方剂学》第七版[五苓散]方解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2016-07-20 12:05 18楼
三先生 说:
五苓散的“渴不欲饮”“饮入即吐”也类似这种

李东垣用风药以升阳化湿则又是另一思路
差之远也。
⬅ 病状(连载式帖子) 老茶馆 母乳喂养的黄金6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