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随补泻考释

2010-06-10 09:56 楼主
“迎随”意指逆顺。《说文》:“迎,逢也”,“随,从也。”《辞源》谓“迎”有“迎接、逆、反向”之义,“随”有“跟从、顺从”之义。“迎随”其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对此解释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由此可看出,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针刺时可逆其经气以泻其邪,顺其经气以补其正,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

《难经·七十二难》中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这是从营卫气血的运行和分布情况来分析迎随逆顺的意义。气血的运行有顺有逆,分布部位有浅有深,功能变化有盛有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或顺(随)或逆(迎)的方法,都可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难经·七十九难》又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将迎随补泻与五行生克规律结合起来,阳经的五输穴其五行属性依次为金、水、木、火、土,而阴经的五输穴其五行属性依次为木、火、土、金、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分为本经子母补泻和异经子母补泻,创立了“子母补泻法,亦即“子母迎随”。这是根据五行理论选用五输穴以治疗各经虚证和实证的配穴方法,而不是指针刺手法。

金代何若愚在其《流注指微论》中根据《内经》、《难经》对“迎随”的阐释,按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五行属性,配合《河图》“生成数”,补时用生数、泻时用成数;阳络用受克数,阴络用克数,以此为规律推演成一种补生泻成经络迎随补泻法。他在《流经指微赋》中指出:“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逆顺”表示了经脉气血的走向,而“升沉”则概括了气血的盛衰和浅深,提出了深浅迎随补泻法。何氏又根据刺法以相逆为迎为泻,相顺为随为补的原则,将左右转针的逆顺关系也解释为迎随补泻,并且将其与男女之阴阳关系相配合。他在《流注指微论》中指出:“男子左泻右补(为‘左补右泻’之误),女子右泻左补(为‘右补左泻’之误)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提出了左右转针迎随补泻,后为《金针赋》所引载。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说:“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他将提插补泻与左右捻转补泻结合起来解释迎随。提针(动退)、右捻针为迎(泻),插针(推进)、左捻针为随(补)。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所收载的《席弘赋》中有:“逆针泻气须令吸,若补随呼气自调。”吸气时进针为逆,呼气时进针为随,将进针与呼吸结合起来,提出了呼吸迎随补泻。高武在《针灸聚英·附辨》中以经气的流注时辰来释“迎随”。他说:“迎者,逢其气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注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者,随其气方去,如卯时气去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补之也。”他是以经脉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方向为前提,再结合流注的时辰来分辩“迎随补泻”,他正是运用这一理论创立了“纳子法”。其后,李蓇在《医学入门》中将迎随补泻解释得更为复杂。他将手足三阴三阳经的上下循行,以针芒相从为随,相逆为迎。又根据病者的左右、手足、阴阳经的不同,医者右手大指左右捻转,配合呼吸来区分迎随,并且又有男女、午前午后之不同。

由于各种迎随补泻法纷繁复杂,疗效不明,明代汪机提出批评说:“迎者,迎其气方来而未盛也,泻之以遏其冲,何尝以逆其经为迎?随者,随其气之方往而将虚也,补之以助其行,何尝以顺其经为随?所言若是,其诞妄可知矣,岂可示法于人哉?”认为提插、捻转、呼吸等只可以言补泻,而不可以释迎随之意。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这是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将针头的逆顺与提按相结合为“迎随”。杨氏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又对各种迎随之法作了阐释。关于“迎随之法”,指出:“补,随其经脉,推而按内之,”“泻,迎其经脉,提而动伸之。”在补针泻针之要法中指出:“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指出推按为“随”,退提为“迎”。关于“迎随之理”,指出“此乃针下予夺之机也”,要知“荣卫之流行”和“经脉之往来”,“见气方至,速便退针引之,即是迎;见气已过,然后进针追之,即是随。”结合经气的盛衰来释迎随。关于“迎随之气”,指出:“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以深浅、逆顺而释迎随。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迎随的理解各不相同,可以认为,无论是以配穴或是以提插、捻转、深浅、方向、呼吸、候时等法来分补泻的都可以称作“迎随”。按配穴方法分的有“子母迎随”,按行针方法的有提插、捻转、深浅、方向迎随,按进针时机分有呼吸、候时迎随。总之,逆其气为迎为泻,顺其气为随为补。这里的“气”可理解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反的为“迎”,相顺的为“随”。迎随就是各种补泻法的总称,这是广义的“迎随”。而以针向的逆顺分补泻则是狭义的“迎随”,其法为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而刺为随(补),针尖逆经脉的循行方向而刺为迎(泻)。在临床上,各穴的针刺方向并不是都能依经分逆顺斜刺,斜刺的目的主要是使“气至病所”,加强疗效。所以,了解和掌握广义的迎随是最为重要的。


上海市华东医院(上海,200040) 杨晖 诸文浩 指导 李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癌痛原因知多少 老茶馆 通治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