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2015-02-19 21:21 12楼
上篇.总论
第一章 历代医家对“湿”的认识
湿为六淫之一,作为机体的一种致病因素,早在《内经》时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内经》时期起,历代医家都把“湿”分为内外两种。分析其成因,外湿多由从外感受而得,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而成,并有寒热之分。历代医家均认识到湿邪致病广泛,无处不到,可阻滞于机体的各个部位。医家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方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总结,对湿邪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湿邪的分类及成因方面
历代医家均把湿邪分为内外两种,认为外湿多由感受潮湿雾露之气而成,内湿多因过食生冷、酒酪,脾虚失运而成。如:
1.《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证治准绳》:湿有天湿,雾露雨也,……有地之湿,水泥是也……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气也,此感于外。有人气之湿,太阴湿土之所化也。
3.《景岳全书》:湿有出于天气也,雨雾之属是也,……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湿是也……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换之属是也……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于脾肾之亏败。
4.《成方切用》与《景岳全书》同。
5.《简明医彀》:外入者,感山岚之瘴气,受阴雨之湿润,江海地卑,居处泥地,……内生者,酒醪厚味,瓜果生冷,湿面乳酪,多饮汤液,留积于胃。
6.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酒麺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湧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摘自《景岳全书》)。
7.《方证会要》:湿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内而生者,湿之地,浊气熏蒸,坐卧其上,百体伤感,此自外而得之也,……酒水过多,生冷无节,脾土频伤,遂成胀满,此自内而生也。
8.《时病论》:蓋伤湿者,有表里之分,在表由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从外而受者也。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
9.《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
2015-02-19 22:14 13楼
坚决支持探索精神
2015-02-20 07:56 14楼
CWM2004YE 说:
坚决支持探索精神

嘻嘻,谢谢。

新年快乐。
2015-02-20 08:17 15楼
廖元友 说:
九三年那时,李老师才二十五岁左右,居然著书立说,实不简单,佩服!祝所有老师新年快乐!

嘻嘻,再回老师。

昨晚回想了一下当时的写作情况,晨起再回老师。

当时由于年轻,做事漫无目的,读书也是没目标,有些浮躁,常是读着读着就不愿意再读了。为了强迫自己多读书,就给自己定了这个题目,然后围绕着这个题目去读书,去搜集资料。读书有了目标,有了目的,这样就和以往不同了,读书就变得认真了,同时这样读下来有些东西也比毫无目标的读书记得牢。

嘻嘻,不是著书立说。

新年快乐,再次感谢老师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2015-02-20 08:43 16楼
有意义啊,湿症不好治,腹水,痰,湿热,皆可归于体内水饮运化不利。望老师下次多发点,不要再吊我们的胃口了。
2015-02-20 08:46 17楼
一起去旅行 说:
有意义啊,湿症不好治,腹水,痰,湿热,皆可归于体内水饮运化不利。望老师下次多发点,不要再吊我们的胃口

嘻嘻,这是一字一字地打上去的,不是复制粘贴的,所以可能要慢点儿。

再加上过年贪玩儿。

呵呵,新年快乐。
2015-02-20 09:00 18楼
李老师辛苦了!祝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2015-02-20 09:09 19楼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2-20 09:11 编辑

二、湿邪的致病特点方面

历代医家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多伤于下;湿性重浊粘滞,致病多缠绵难愈。如:
1.《内经》曰:(1)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2)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3)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证治准绳》: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
3.《金匮要略浅注》: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者,伤人皆中于下。
2015-02-23 21:52 20楼
三、湿证的常见临床表现方面
历代医家认为,因湿有内外之分,又有寒热的不同,湿邪致病侵袭机体无处不到,可阻滞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因此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如:
1、《内经》①诸痉项强皆属于湿。②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③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④风寒湿气杂致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⑤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泛,卫气去。⑥湿胜则濡泻,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⑦两实一虚,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⑧肉痿者,得之湿地也。⑨蹠跛,寒风湿之病也。⑩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2.《金匮要略》云:①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3.《景岳全书》曰: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恶寒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胕肿、黄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小水秘涩黄赤,大便泄泻,腹痛后重,脱肛,颓疝等症。
4.《成方切用》除与《景岳全书》所论相同外,又言: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溢于肌肤则肿胀,併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
5.《简明医彀》曰:外入者,……湿气客于腠理,渗走皮肤,泛溢经络,致头痛目眩,自汗拘急,骨节酸痛,四肢困倦,其脉浮缓,……内生者……脾土虚弱,土不制水,浸渍肌肉,致面目浮肿,胸满喘急,大便溏泄,小便短涩,腿膝浮肿,其脉沉缓。
6.《证治准绳》曰:淫泆上下中外,无处不到,大率在上则病呕吐、头重胸满,在外则身重肿,在下则足胫胕肿,在中腹胀中满痞塞。
7.程门雪《金匮篇解.湿病解》:身痛身重,关节烦痛者,乃湿在肌肉,湿流关节,为湿在表分之主要见症,……若兼胸痞胸满,苔白不渴,小便不利,乃湿在三焦,气为湿阻,气化不利,三焦不通,为湿在半表半里之见象……若腹胀足肿,食少不化,便溏肢冷,脉细沉迟,乃脾虚不运,土困火衰,湿浊停聚,阳气痞塞,为湿在里之见象。
⬅ 咽炎(梅核气、虚火喉癖)治验 老茶馆 治疗晕车与筲箕背(含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