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浅解

2015-01-19 09:13 12楼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35 编辑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评释】
对于此段之理解,世人皆认为“九州”是指国土之区分:荆州、兖州、雍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 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错误!首先,黄帝一直在说人,夫自古通天者,就是指此前所说能“道生”及“全道”之“真人”!而“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就是指人,人于天地间,六合之内也。这就是说,能得道的人,既然是说人,不可能把九州看作是大地。其二,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都是在说人体之内容,是并列关系,何独只有九州在说大地?不合理。九州与五藏都是指人体之划分也,人体之部分也。而且,这个划分的内容也是非常特殊的,特殊之处是“皆通乎天气”!天者阳,地者阴,天气者“阳”之气化也!这部分内容都可以得到“阳”之气化而相连通也!“其生五,其气三”我对把这五理解为五行,也是持反对意见,我认为这“五”就是指“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这四部分内容中的“五藏”,其“阳”生于五藏,其“阳”气化而通、而用于三者:九州、九窍,十二节也!九州者,我认为是“九大肌肉块”,与其余的九窍,十二节都具有阳气之运化之功!
释文:黄帝说:自古以来,真人能通晓并认识“阳之生气”规律是生命根本这个道理,而这个根本又源于之阴阳之道。人们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阳气分布于人体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这人体四象都是与阳气相通的关系。阳气出于其中的“五脏”,五脏是阳气生之源头,而其他的九州、九窍、十二节是阳气通行之所;除了这四象之外,阳气进入其他器官,就违背了阳气运行规律,阳气成为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个规律是寿命的根本。
2015-01-19 09:18 13楼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25 编辑

“六合”一般的理解是“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是一种,地支、阴阳之合。可以理解为天地合而生人,故特指人也。
对“此寿命之本也”之“本”的理解,重点是“源”!起源!
2015-01-19 09:22 14楼
对于这段的理解,可以说是理解“五脏”的关键,五脏为“藏阳”之脏,其原理,运用,是对脏与腑区分的基础!
2015-01-19 09:49 15楼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评释】
“苍天”是指阳气之部分,是阳气之下的一个新概念。“清净”上面已作解释,是指阳气之“早,中”或“春、夏”两个时空段,是阳为主导,阴跟随的阳升阶段。可见“苍天”就是阳气升那段时空。
“服天气”是“呑服阳气”,这是否古人的一种练功法门,不敢肯定,但后世确有依此法练功者。
“外壅肌肉”这也印证了上面“九州”解释“九大肌肉块”。
释文:“苍天”之气是阳气之清、净两象,能获得清、净之阳气,那么精神、意志就可以依法根治,顺应此阳之清、净规律,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体了,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古圣人能被传播其精神,是呑服阳气的办法,而可通神明。如果失去了这阳气,则会九窍闭塞不通,肌肉里阳气壅塞,活动不灵,卫气涣散不固而阳气泄解,这是人体自伤,阳气之削减也。
2015-01-19 09:55 16楼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评释】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此句应当更改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形通刑。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中之“高粱”非指“精米”,应当是人体部位,粱者小米象。
释文:阳气的运用,有生发,有收藏。若长时间烦劳过度,阳气只有生发,没有收藏,只有劳动而没有休息,精绝也。只有阳气开辟的运作,必至积火于上,使身体如火煎,煎厥病也。其后果是: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愤怒之情状就象破坏都城,发泄象急流奔泻般不能停止。
阳气的运用,有生发,有收藏。人若常常大怒,身体受刑也,阳气易绝,血易上升而淤积,使人产生薄厥病。这样就伤及诸筋,筋弛纵不收,若积血不能化解,出汗偏重于下身,会使人偏向于枯萎。汗出见湿,即出汗严重,就会生痤病。身体部位的变化,小米状的疮,会变化成大疮。身体的感受就好像空的容器。
劳动时出汗,遇到较小风寒邪气入侵,就会郁积成痤病。
2015-01-19 09:58 17楼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评释】
释文:风邪是百病之始也,能做到阳气之生发,清、静两象,则肌肉与皮肤就能正常调节,能合能闭,抗拒外邪。就算有大风苛毒的入侵,也不能伤害身体,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阳气“养生、养长”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进一步转化加深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可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粗心对待,就会导致死亡。
阳气的运用,每天主导体表的时间是:清晨时,阳气开始生,太阳当中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2015-01-19 10:03 18楼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评释】
“阳不胜其阴”古人一般讲胜,是表示“克制”,如夏胜秋,是火克金。
“筋脉和同”“和”之意义,一般理解是平衡,古人讲“和”之意义是夫妻之“和合”,并非相等关系。
释文: 歧伯说:阴的作用,是藏精于内而重新营运阳气;阳的作用,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相斗,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讲述阴阳之道,讲究筋脉和合,骨髓坚固,血气相从而畅顺。这样,则会内外和合,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严重侵犯人体,含阳之精就很快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评释】
这节内容是对阴阳总结性论述,讲阴阳,最基础的是父母,父母即阴阳,天为父,地为母,父为阳,母为阴。父母如何产生(阴阳如何产生)?有了儿女,才能有父母,男女两人结婚,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称为夫妻,对将来的儿女来说是“先天之父母”,有了儿女后是“后天之父母”!父母阴阳的界定是有“支撑点”的,是以儿女作为支撑点,就好像桡桡板,有中间的支撑点作前提。明白了这点,才能明白阴阳之来源。天地之阴阳,以人作支撑点,所谓天地人三才也!有了人作支撑点的天地,是怎样区分其阴阳之属性呢?是以气的升降来分,阳的“站位”如天坐上方,其气有来路,往路之分,来路为上升,往路为下降;同理,阴的“站位”如地坐下方,其气有来路,往路之分,来路为下降,往路为上升;所以,气之方向区分阴阳属性。对于气之本体,气之升为阳,气之降为阴。本体之气也分阴阳。
天站位于上,是阳气之极点,地站位于下,是阴气之极点。回看此前的阴阳双体螺旋上升结构论述,内经的阴阳观,一般来说是阴阳同行,同生,同长,同收,同藏。其站位只是“谁主导”的问题,也就是夫妻之间,谁是主角的问题,春夏季阳是主角,秋冬季阴为主角。而阴阳这两夫妻,在上下两极点位置,是有交合的,是有角色转换的,其于上之交合产生“神”,其于下之交合产生“精”。精与神都是阴阳交合的产品。
阴阳类象于父母,类象于天地,阴阳是有“实体”象的,并非世人所认为的虚无概念,其于人体实在如生活中之父母,是可以感而知之,试问,每个人都有父母,父亲之属性可以定性吗?其存在否?母亲之属性可以定性吗?其存在否?是阳就是阳,是阴就是阴,是天就是天,是地就是地,确实无疑,其功能感知而存在!有疑惑者皆以阴阳不明所至!
释文:凡阴阳运用之要旨,阳密乃固,是说阴阳运行到下降的秋冬时空段,必定阴助阳,使阳紧密而固结成精。
两者不和,阴阳这对夫妻,如果不是依照生、长、收、藏的时空变化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同生共死,就会出现有春无秋,有冬无夏这样的结果,有春无秋是有生无收,有冬无夏是有藏无发。四象不全,阴阳不能运行,自然就是死亡的结局。所以阴阳必须是和合而行,这就是圣人所讲的法度。若阳气于夏季强盛而不能收,到秋冬季阳气就不能固密,这是因为阴气灭绝了,不能起到帮助阳的作用。只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是说只有阴随阳,阴助阳,阳气固密,精与神才能产生。若阴阳分离,决裂,两者缺一,精与神就不能产生。
2015-01-19 10:11 19楼
阳气之升,为什么是说不断上升,而为什么又说“藏阳之道”?附图如下
这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作用,阴不断对上升之阳气进行“平降”,阴对阳这种作用就是藏之。阳秘阴平,就可以从图中领悟。
阳气又为什么说“清、净、光、明”四象是生发收藏?从阳气之图看,①清,③净、⑦光、⑨明,就是四象,这样,又有疑问了,“⑨明”居南火之位,为什么我又解释为藏?这是人们的一错觉,认为南方不冷就不藏,此错之认识也!君不见南极之寒冷,比之北极还甚也。
2015-01-19 10:13 20楼
【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评释】
由于身体受“雨露与风邪”之伤,人体就会发生寒热。春天犯风侵,邪气留而不去,会发生“洞泄”病。夏天犯风侵伤于暑邪,发生“中暑”。秋天犯风侵,会发生“疟疾病”。若秋天犯于“雨露”为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犯于“雨露”必生寒邪,春天犯于“雨露”必生温病。此四时之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上面论阳,此处论阴,阴指人体之阴气,阴气源于五味也。“阳归藏,阴归腑”,药分“气与味”气为阳,归五藏,味为阴,归六腑,此“六”为阴也。上面已经论述过,阳气源于五藏,这里兼论六腑之阴。本人观点《六腑》实为五腑,藏与腑必须对应,阴阳才能双运!古人何以言“六腑”呢?五者阳之满也,六为阴数之极,实意指阴腑也。“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此说阴气侵犯五藏,阴犯阳,其根源是五味过盛,食之所伤。

①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酸味属阴水,地支亥水也;其象为阴津。肝为甲木属阳木地支为寅,得阴津亥之长生,故肝气得津生发。而脾气(戊阳土)却绝于亥水,所以脾气乃绝。并非现今流行之“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得阴津生而过旺,”!酸味并非属木,此传世之误!(此依《天干生旺死墓绝表》来厘定,分阴干、阳干也,五藏归属五阳干。六腑〈五腑〉归属五阴干也。以下同用)

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咸味属阴土,地支丑未土也;其象为湿热之土。大骨者阳金也,属庚金,肺之阳气运化之处所,阳金墓库于丑,冠带于未,未丑既生金(冠带之象)又墓金,故为气劳,肌短,肺气湿热土之伤。丙火衰于未,养于丑,丑未争吵于心,故心气抑。

③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甘味属阴木,地支为卯木象,心气喘满者,心为丙火,阳火也!得卯木之生可至旺,而沐浴于卯又为败象,故心气喘满。其血满而带瘀,肺主皮毛,胎于卯,金弱火败,故有色黑象,肾为阳水也,壬水也,卯为阳水死地,气不衡者,木泄水气,其气衰弱也。

④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苦味属阴金,地支酉金象也,脾气戊土也,酉为戊土死地,既泄土气,不濡者,子不养母。胃者为腑也,阴土也,天干己土象,气乃厚,长生于酉之故。

⑤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辛味属阴火,地支为巳火象,筋者从竹属木,脉者从月属阴,筋脉者阴木也,胆腑阴木、乙木也;沮弛者乙木沐浴于巳,沐浴为败象,央为夬卦也,决断也,特性是受洗礼而强健。精神者阳气之上升,将要交合于上者,精而化神也。
⬅ 什么叫过度医疗 老茶馆 门诊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