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2013-11-24 13:18 12楼
第三卷461
####

五气化火,指风、暑、湿、燥、寒等诸邪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如风邪化火,两阳相搏,形
成风火相煽现象;暑本热邪,热极化火,形成火热炽盛现象;湿温后期,郁遏化火,形成耗灼津液
现象;燥邪化火,熏灼肺经,形成热盛伤阴现象;伤寒后期,寒邪化火,形成少阴热化现象。这都
是五气化火的病理机转。
五志化火,是指情志内伤和饮食劳倦所引起的阳盛火亢或阴虚火旺。刘完素说:“五志之
动,各有火起。”朱丹溪说:“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遂起。”《证治汇补》引《内经》述“恚怒则
火起于肝,忧思则火起于脾,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则火起于肺,过喜则火起
于心”。具体说明情志的改变,均能引起内脏的功能失调,形成阳亢或阴虚的病理机转。
五气和五志所化之火,引起内脏的病理变化,分析如下:
1.心:火是心的属性,亦即是心的机能的表现。由于火与心气相通,因此,五气或五志所化
生的火侵犯内脏,必然影响到心,而见心火的证候,如火扰心神,出现心烦失眠,舌尖红绛,口舌
生疮,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神昏。
2.肝: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情志不节,或风邪化火,均能引起木火内炽,导致各种疾病。
如肝火上炎,而见目赤肿痛,口苦,头胀而痛,烦躁易怒,夜寐不安等。
3.脾胃:劳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均能损伤脾胃,形成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养营
血,以致血虚发热,即《类证治裁》所说:“其劳倦内伤,火起于脾。”更有脾为湿困,湿郁化火,形
成脾有伏火。(《医醇?义》)至于胃有燥热,热盛火炽,形成胃火炽盛,而见口渴喜饮,消谷善
饥,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
4.肺:肺属金,火克金。火热之气,最易刑金,亦易伤气。若五气和五志所产生的病理的
火,必克金伤肺,形成肺火。而见咳喘气逆,咽干喉燥,甚则咳唾衄血等。
5.肾:肾主命门之火,本宜潜藏。如果情志不节,劳役过度,或热邪炽盛,消耗肾液,均能导
致阴虚火旺,出现痰中带血,两颧红赤,耳鸣眩晕,或烦躁面赤,口渴便秘等症状。

(四)实火和虚火
“火”的辨证:从上述发病机理来归纳,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从证候分辨,《医学入门》说:
“实火内外皆热,口渴,日夜潮热,大小便闭。虚火潮热有间,口燥不渴。”从脉诊分辨,《证治汇
补》说:“脉浮虚数为虚火,脉沉实数为实火。”《医学入门》亦说:“脉弦数无力为虚火,弦数有力
为实火。”此为辨别实火和虚火的大要,但尚需进一步分析。
实火有二:由于外感六淫致病化为火者,即五气化火之外候。如《中医学概论》所说:“风热
病中所出现两眼直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风火)。“中暑烦心,面赤身热,大汗,口渴
不止”(暑火)。“湿温后期,郁遏化火,耗灼津液,则出现唇焦舌燥,神昏谵语等症状”(湿火)。
“燥气化火,熏灼肺部,则出现咳嗽吐血的症状”(燥火)。“伤寒后期,出现舌绛心烦,咽痛不眠
诸症”(寒火)。就是五气化火的证候。
由于情志、饮食、劳伤致病化为火者,即五志化火之外候,《格致余论》引《原病式》说:“诸风
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痒疮疡,属
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也。”详言之,凡属掉眩恝怂,胁痛目赤,均为肝火;凡
属喘咳烦闷,鼻塞鼽衄,均为肺火;凡属腹胀有声,口臭唇肿,均为脾火;悲笑谵妄,口舌疮疡,均
为心火。若从表里关系而影响,则目黄口苦,耳鸣胀痛为胆火。暴泻黄赤,便结不通为大肠火。

第三卷462

####

呕吐嘈杂,面浮龈肿为胃火。多作胀痛,血淋溺浊为小肠火。
虚火有三:由于肾阴不足,虚阳上亢者,即阴虚之火的外候。《医学入门》说:“房劳火起于
肾,则骨蒸潮热,他如滑精,阳物易举,掌心热均是也。”此即张景岳所谓:“阳亢乘阴,而见精血
髓海之间者,此其金水败而铅汞干,所谓阴虚之火也。”
由于肾阴虚极,虚阳外越者,即阳虚之火。其外候有四:一为戴阳于上,而见头面咽喉之间
者,此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如面赤、咽喉痒、耳鸣、气粗、眩晕。二为阳浮于外,而
发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其外虽热而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如骨蒸潮热,筋惕肉?,汗出如
油。三为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如小便赤短,
后重下利,脱肛尿血等是。四为阳亢乘阴,而见于精血髓液之间者,此其金水败而铅汞干,所谓
阴虚之火也,如滑精、阳物易举、腰酸、掌心热等。
由于内伤劳倦,以致火旺者,即劳倦之火。李东垣说:“凡四肢疲困肌热,筋骨间炎,如火燎
于肌肤,扪之烙手,是阳气郁于脾土之中而成火也。”其外候为自汗气短,腰酸腹急,倦怠身热。

(五)泻火和补火
火病治疗:李?《医学入门》说:“总论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证治汇补》亦说:“虚火补之,
实火泻之。”概括地说明泻火和补火是治疗火病的两大原则。
程钟龄《医学心悟》说:“夫实火者,六淫之邪,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火可驱而不可
留”。“驱火法有四:一曰发,二曰清,三曰攻,四曰制”。“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
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容”。“养子法有四:一曰达,二曰滋,三曰温,四曰引”。若具体
分析,则有下列主要方法。
实火可泻,有下列诸法:
1.发散风火法。此法有二义:一为风邪郁于肌表,内火熏于肺胃,风助火势,其性上升,而
见面红目赤,口燥咽痛,宜清润上焦,兼用辛凉轻清之品,发散风火,如《医醇?义》之消风散火
汤。一为风寒外闭,火邪内郁,而见发热,口干、口臭、舌燥,即《内经》火郁发之,亦东垣“升阳
散火”之义,宜发散风火,如东垣“升阳散火汤”。
2.寒凉清火法。此法是治疗实火常用法则,即河间“寒凉而直折心火”之本者。适用于火
热炽盛之证。亦分为两类:一属外感者,如湿邪入里,气分热盛,而见烦渴引饮,身大热,汗大
出,脉洪大。宜辛凉清火,白虎汤之类。又如热邪化火,燔灼三焦,而见身热烦渴,狂躁咽干,吐
血衄血,则应以解毒泻火,如黄连解毒汤。一属内伤者,又有四法:一为心火亢盛,症见烦躁,小
便赤涩,口舌生疮,宜清心降火,用导赤散。一为肝火亢盛,症见目赤口苦、胁痛易怒、脉象弦
数,宜清肝泄火,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一为胃火亢盛,症见心中烦热,口渴频饮,牙痛龈肿,
宜清降胃火,用清胃散,玉女煎之类。一为肺火亢盛,症见咳喘,皮肤灼热,面热,宜清肺泄火,
用泻白散。
3.泻下实火法。此法用于火气郁结,中焦燥实之症,而见目赤口渴,腹满便秘,或腹痛拒
按,大便不通,宜苦寒攻下,如凉膈散,承气汤类。
4.壮水制火法。《医学心悟》说:“热气怫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来真水有亏,不能制
火,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如地黄汤之类可用也。”说明本法适用于水亏火旺之
候,是治疗本虚标实之法也。

第三卷463
####

虚火可补,亦有下列诸法:
1.滋阴泻火法。此法乃朱丹溪对阴精不足而相火妄动之证所提出的治法。他认为相火为
人身动气,但情欲刺激,引起相火妄动,则戕害真阴,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机转。他说:“相火易
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动矣,火起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
死。”所以他主张补阴火即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如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是。
2.甘温除火法。此法乃李东垣治劳倦脾胃之气受伤,阴火乘土位之法。《内经》说:“劳者
温之”,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汤之类。
3.引火归源法。《医学心悟》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之火,浮游于心上,当以辛热杂于壮
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地黄之类是也。”即是于滋阴药中加肉桂一
味,作为从治之法,是治火法中之别出也。
4.解郁达火法。《医学心悟》说:“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
如逍遥散之类是也。”《医醇?义》说:“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
之。”都是说明由于情志郁结,郁极生火,形成郁火之证,当以此法治之。
综上所述,治火方法,实火可泻,虚火可补,此是正法。但虚实夹杂火症,又当如何?《医学
心悟》说:“然有邪盛正虚之时,而用攻补兼施之法,或滋水制火之法,往往取效,是知养子(扶
正)之法可借为驱贼(祛邪)之方,断无以驱贼(祛邪)之法,而为养子(扶正)之理。盖养正则邪
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也。世人妄用温补以养贼者固多,而恣行攻伐以驱子
者,更复不少,此皆不得火之真诠。”说明邪盛正虚之火证,比较复杂,临床上进行辨证施治,尤
当留意。
二、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了病理现象,从中医学的病理学观点来看,主要有血虚、血瘀和血
热三个方面。这三种情况与出血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血瘀”这一病理现象的改变,可以广泛地
见于多种疾病。由于“血瘀”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症状和体征,所以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来治
疗,往往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许多慢性疑难杂病之中,有的是属于“血瘀”型的范畴。从
目前临床研究的情况来看,“活血祛瘀法”已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溃疡
病、脑血管意外、肿瘤及妇科、外伤科等方面。为此,将有关这方面资料及临床经验提出介绍。

(一)瘀血证的含义
瘀,是污秽瘀积之义,血是血液。瘀血是指污积的血液,亦即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血液,它
已不为生理上所需要,而且成为有害物质导致疾病的一种因子,所以属于一种病理现象。若从
它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独特症状和体征来概括,则称为瘀血证。
现代医学亦有“瘀血”的概念,它亦是病理学上一个名词,主要是指血液循环障碍而言,是
指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理变化。而祖国医学所指的“瘀血”的含义较广,
不局限于血液循环的概念中,他如静脉郁血,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破裂所引起的血液凝固等,都
称为“瘀血”。因此,“活血祛瘀法”常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疾病之中,足以补充现代医学的不
足。

第三卷464

####


(二)瘀血形成的原因
中医学对“瘀血”形成的原因,列举很多,举凡外感、内伤诸病都可以转成瘀血证,但主要不
外下列几点:
(1)寒邪客于经脉之中,以致血行障碍形成瘀血停留。如《内经·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
泣,凝则脉不通也。”《诸病源候论》:“月经否涩不通,或产后余残未尽,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
结成瘀也。”《医宗金鉴》也说:“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
(2)热邪入血,致瘀液相结,形成瘀血。如《伤寒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
以然者,本有久瘀血。”《伤寒明理论》:“蓄血者……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
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王清任亦有“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说法。
(3)气郁气聚,引起血滞血凝,成为瘀血。如《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外中于寒,若
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说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之凝滞或瘀,必先由于气聚。
(4)外伤以致血管破裂,引起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如《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
所堕坠,恶血留内。”说明凡是跌打损伤,以致血管破裂,血液凝滞。这种离经之血,留在人体内
部,形成瘀血。
(5)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如《血证论》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
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上述原因,说明外感寒热,内伤气郁,以及各种外伤或各种出血之后,均能导致产生瘀血,
形成积聚、症、瘕、痈、疽等瘀血现象,这就是瘀血证的来源。

(三)瘀血证的诊断要点
瘀血症的诊断要点,从祖国医学的辨证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如下各点:
1.症状方面:
在询问病史中,除为一般性询问外,应特别注意是否有跌伤或出血史。其症状的主要表现
有:
(1)痛。不通则痛。疼痛是瘀血证比较突出的一个症状,如有上述病史而又有局部疼痛的
表现,就应考虑是否有瘀血存在。疼痛的特点是:
①常随瘀血所在地而表现出固定部位。
②疼痛呈长期性,顽固性。
③疼痛的性质,大多是针刺样痛或钝痛。
④疼痛常随气候改变及劳累而加剧,如阴雨刮风或劳累过度而加剧。
⑤疼痛时单纯用行气止痛药效果不显著。
(2)出血。在多种疾病过程中,见有出血症时,往往有瘀血存留现象,其特点是出血时有血
块,血色紫暗或黑色。
(3)腹满感。腹满是病人自觉的主诉,而扪诊不一定有胀满现象。
(4)精神、神经症状。有的病人喜健忘,如狂、昏蒙等精神状态,或头痛、失眠、耳鸣、眩晕等
神经症状。
2013-11-24 13:18 13楼
第三卷465
####

(5)月经异常。妇女有闭经历史而见小腹结块疼痛;经来小腹疼痛引腰背;经来色紫暗成
块;产后恶露不绝,小腹隐痛等。
2.体征方面
结合望诊及切诊,观察瘀血证,有如下特征:
(1)皮肤干燥无光泽,颜面、腹背或四肢皮肤出现蟹爪状红丝血缕。
(2)两眼黯黑无神。
(3)腹部胀大有形,而腹壁有青筋暴露。
(4)胸腹内有较坚的肿块(症、积)固定不移。
(5)跌打损伤后,伤处出现肿胀青紫。
(6)舌质口唇表现:舌质发紫或紫暗,或舌边呈点状紫块或口唇紫暗。
(7)脉象表现:以细涩为多,但也有涩中带弦之象。
以上仅把瘀血证的诊断要点加以叙述,说明瘀血证的基本特征,但如果要对某一疾病进行
全面判定,还必须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精神,进行全面考虑。

(四)活血祛瘀法的使用
瘀血证的治疗,在中医学中确有丰富的经验。从汉代的张仲景启其端到清代以后的王清
任、唐容川、叶天士、张锡纯等,都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从而使瘀血证的治疗更加完善。
因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壅滞、积久成瘀,所以治疗法则,自应以“活血祛瘀”为主。又由于
瘀血既是一种有害物质,必须及早驱除。《内经》说:“血实宜决之。”正是指出治疗瘀血的基本
原则。
“活血祛瘀”的方药甚多,从药物方面看,如择其常用而按其性能来分,主要有下列几类:
1.破瘀:即破血祛瘀最强药物。如凌霄花、水蛭、虻虫、虫、干漆等。
2.祛瘀:即一般活血祛瘀药物。如红花、桃仁、丹参、归须。
3.消瘀:即消积破瘀药物。如三棱、莪术。
4.散瘀:即消肿散瘀药物。如穿山甲、苏木。
5.消水祛瘀:即行血祛瘀消水药物。如泽兰、益母草。
6.止痛祛瘀:即祛瘀止痛药物。如乳香、没药、川芎。
7.接骨祛瘀:即祛瘀又能续筋接骨的药物。如自然铜。
从方剂方面看:如择其常用而按其性能来分,亦有如下几类:
1.气滞血阻:用理气活血方法治疗如旋复花汤。
2.血凝成瘀:用利血祛瘀方法治疗。如桃仁承气汤、桂枝茯苓丸。
3.干血沉积:用破瘀消积方法治疗。如抵当汤、大黄虫丸。
4.气虚血瘀:用补气活血祛瘀方法治疗。如补阳还五汤。
5.瘀血疼痛:用止痛祛瘀方法治疗。如活络效灵丹。
上述所举的方药,仅能说明活血祛瘀方药的性能。但瘀血形成不是孤立的,在临床上还能
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辨证施治原则,结合其它方面进行分类,使“活血祛
瘀”法则更能具体实用。根据上述情况,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法:
1.行气祛瘀法:气和血有联系。古人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

第三卷466

####

则血滞”等理论,说明人体气血运行是相互影响的。血既瘀,气必滞,所以祛瘀药中必须结合
行气药。
临床主要症状:胸部、脘腹疼痛,固定不移,甚至在肋下或腹中有肿块者。用药如延胡、郁
金、香附、青皮、乳香、没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旋复花汤、金铃子散。
2.清热祛瘀法:邪热入里,与血相搏,传入下焦,上扰神明,即所谓“蓄血”,亦即瘀血症兼有
某些热症者。
临床主要症状:身热不退,神情烦躁,谵语,甚则如狂,小便自利,小腹胀满,脉沉实有力。
用药如桃仁、大黄、桂枝、芒硝、黄连、黄芩、山栀等。方剂如桃仁承气汤。
3.散寒祛瘀法:寒邪内伏,与血相结合,血得寒则凝,所以活血祛瘀药中,应配合温通散寒
药。
临床主要症状:腹痛顽固,隐痛不已,日轻夜重,畏寒形倦,舌苔白腻,脉沉细弱。用药如桂
枝、干姜、蜀椒、人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方剂如大建中汤加桃仁、红花。
4.止血祛瘀法:古人对血的运行有“瘀血不止,新血妄行”的说法,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祛瘀
本身就有止血意义。但往往与止血药同用,以达到止血目的。
临床主要症状:吐血或咳血之后,持续有紫暗成块之血而咳出,胸部或腹部痞闷或痛,舌质
紫,脉细涩。用药如花蕊石、藕节、茅根、三七、桃仁等。方剂如花蕊石散。
5.止痛祛瘀法:瘀血证大都有疼痛表现。根据“通则不痛”道理,祛瘀药本身就有止痛作
用,但如疼痛加剧,必须配合止痛药。
临床主要症状:心、胸、脘、腹、背、腰、四肢疼痛而兼有瘀血证者。用药如乳香、没药、丹参、
当归。方剂如活络效灵丹。
6.软坚祛瘀法:气滞血瘀,血凝瘀积,成块不移,亦瘀血证之较重者。
临床主要症状:腹部成肿块,坚硬不移,时或疼痛,或腹部青筋暴露,舌质青紫,脉沉涩。用
药如水蛭、虻虫、虫、桃仁、红花、地鳖虫、枳实等。方剂如抵当汤、大黄虫丸。
7.消肿散瘀法:一切疮疡初起,均是气滞血瘀,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因此,必须用消肿行气,
活血祛瘀法。
临床主要症状:局部赤肿?痛,硬结不消。全身情况良好,脉数,苔黄。用药如山甲、川芎、
当归、赤芍、桃仁、乳香、没药。方剂如仙方活命饮之类。
8.利水消瘀法:湿热聚于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热伤血络,引起小便涩痛。
临床主要症状:小便滴泻不畅,或尿如细线,尿中夹有血块,或排尿疼痛,小腹胀满隐痛,舌
质青紫,脉细涩。用药如琥珀、大黄、桃仁、红花、木通、?蓄、滑石、王不留行、益母草。方剂如
代抵当汤、八正散等加减。
9.通经祛瘀法:妇女月经闭塞,或产后恶露不绝,形成瘀血内停。
临床主要症状:月经停止或经少,色紫腹痛或小腹有瘀块疼痛难忍,加上有瘀血症状。用
药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刘寄奴、益母草等。方剂如桃仁四物汤等。
10.扶正祛瘀法:血瘀证而兼有正气不足或气虚或血虚症状,必须在活血祛瘀方中加入益
气补血之品。
临床主要症状:血瘀证而兼有面色萎黄、气喘、消瘦、食少、肌肤干枯等症状。用药如桃仁、
红花、三棱、莪术加当归、黄芪。方剂如补阳还五汤。

第三卷467
####


(五)活血祛瘀法的作用
根据实验观察,结合临床上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说明“活血祛瘀”法有如下作用:
1.对内脏与血管的平滑肌起扩张及调整作用:活血祛瘀法治疗心绞痛、脑血管痉挛、胃肠
道的某些阻塞性疾患以及痛经等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就是这些药物对内脏或血管的平滑肌
有扩张或调整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解除了血管或平滑肌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从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可以调节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即可说明。
2.促进增生性或纤维化病变的软化或吸收:对一些增生性的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脊椎
炎、慢性肝脾肿大,以及某些腹部粘连性病变,采用了活血祛瘀的药物治疗后,能使病变部位缩
小或完全吸收。这就是因为这些药物对增生性或纤维化病变的软化及吸收作用。如类风湿性
关节炎用此类药物能使变形关节得改善,就是例证。
3.促进溃疡性创伤的愈合、组织的生长: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治疗溃疡病,以及外伤性溃疡
面,主要是由于这些药物对伤口的愈合,组织的生长起着加快作用。由动物实验证明,用活血
祛瘀药后,可使受损动脉中的氮的分解代谢谢减低,氮的合成代谢谢增加,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另一方面,由于有消炎及抗菌作用,亦能使受伤的疮口,消除肿胀,免除细菌的侵害,从而加速
其愈合。
4.调整某些内分泌机能的失调:活血祛瘀法对痛经及月经不调,能起到良好的疗效,主要
是与调整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从有关动物实验资料来看,活血祛瘀方药可以改变机体内氮
代谢谢,使动物因伤损后而引起的氮的负平衡,很快转为正平衡状态。因机体氮代谢谢的改变,与
内分泌有密切关系。
总之,活血祛瘀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说明了中医学独特经验和丰富知识,今后将更加
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人民健康作更大贡献。
三、释劳风
《素问·评热论》云:“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
劳风之病。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
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本段经文评述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及其预后,比较全面阐明劳风的全过程,各注
家分析不一,蔡氏对此段经文的解释如下:
劳风之因:张介宾云:“劳风者,因劳伤风也。”杨上善亦云:“劳中得风为病,亦曰劳风。”考
《说文》:“劳,用力者劳。”说明因劳累用力过度,而又感受风邪,故名劳风。劳累是正虚之本,感
风是邪实之标。
劳风病位:经言法在肺下。法,常也。(《尔雅·释诂》)张琦云:“劳则伤风,肺脏受病,在胸
膈之间,故曰肺下。”指出因劳累而伤肺气,复感风邪,首先犯肺。盖肺主气属卫,故常病在肺而
于胸膈之间也。
劳风病候:一为“使人强上冥视”。张潞玉云:“强上者身半以上为风邪所中,而胸背强戾,
但可仰而不能俯。”亦即因呼吸困难,气喘上逆,强迫其端正坐位姿态之意。冥视,张氏又云:

第三卷468

####

“冥视者,邪害空窍,所以目睛半开而不能视物也。”即目眩也。一为“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
即唾出浊稠之痰如鼻涕,并有恶风振寒之状。经文所言,仅此而已,按之临床,实近现代医等所
说呼吸系统的严重感染。该证必须分初期、中期和末期。初起必有恶风振寒发热全身症状,所
谓风邪伤肺,卫气拒格也。内则咳唾稠粘而黄浊之痰,若鼻中之黄涕,乃肺中津液为风热蒸灼。
中期则发热加重,唾出脓痰腥臭,乃风热内壅于肺之征。末期则发生呼吸困难,气喘上逆,不得
平卧,强迫端正坐位姿态,不能俯仰,视物不清。同时唾出青黄脓痰,更是风热挟痰壅塞于肺
窍,肺气不利,乃肺热之重症也。
劳风治法:“治之以救俯仰”。吴?云:“肺下有风热,?与仰有不利,故必须救其?仰。”指
出劳风如出现严重症状时,首先必须解决其俯仰不利,即呼吸困难而出现强迫端坐姿态,因此
系风热内蕴于肺的重症,故当急治之。此关系其预后,张介宾云:“然救此者,必先温肺,温肺则
风散,风散则俯仰安矣。若温散不愈,郁郁成热,然后可以清解。”用温肺或清肺,必须视风邪挟
寒挟热而定。若初起风寒在表,治宜温散。郁郁化热入里,治宜清解,证之临床,必须辨证,若
救俯仰者,当以清解为宜。
劳风预后:有两种转归:一为痊愈,一为恶化。关键在于正气恢复与否。劳风是劳累过度
而复感风邪,也即是正气虚而招致外感。正气者,精气也。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
者七日。说明精虚程度的强弱,决定痊愈时间的长短。张介宾云:风邪之病肺者,必由足太阳
膀胱经(巨阳)风门、肺俞等穴内入于脏。吴?云:“巨阳与少阴肾为表里,肾者精之府,精,阴体
也,不能自行,必巨阳之气引,乃能施泄,故曰巨阳引精,是为少壮人也,水足以济火,故三日可
愈;中年者,精虽未竭,比之少壮则弱矣,故五日可愈;老年之人,天癸竭矣,故云不精,不能者真
阴衰败,水不足以济火,故治之七日始愈。”此为向愈之转归。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
弹丸者”,乃风热内蕴,酿成痰浊,阻塞肺窍,呼吸不利,邪盛之甚者,是病情向恶化之征。如果
脓痰能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则尚有转机希望。若脓痰咳不出,则是正虚邪盛,预后极为不良,即
所谓“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总之本证由于形体素虚,外感风邪,内伤于肺的病候。初起必有恶风、振寒发热、咳痰等风
热袭肺,肺失宣通的症状,继则发热加重,唾出脓痰腥臭,终则气并上逆,呼吸困难,强迫端正坐
位,不能俯仰,视物不清,同时唾出青黄脓痰,似与现代医学所称肺部感染性疾病,治宜清宣肺
热,祛痰通窍,先救其呼吸困难,不能俯仰之状,使肺窍通利,否则痰浊胶固,肺络阻塞,则预后
极为不良。
经验方
一、五味抗痨散
药物组成:白芨150克、百合150克、苡仁150克、甜杏仁150克、川贝母50克。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化痰、抗痨抑菌、生肌止血。
制法:以上药共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第三卷469
####

用法:每次服10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不可过热,以免凝固)。一服为一疗程。一般
用3~4个疗程。
适应证:空洞型肺结核(包括浸润型肺结核合并空洞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咯血。
二、眩晕片
药物组成:明天麻10克、法半夏10克、广陈皮10克、白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嫩双钩30
克、生石决30克、福泽泻30克、生甘草3克。
功效:熄风镇痉、健脾化痰。
制法:用上药10倍或20倍数量,先将生泽泻研成细粉,过筛,其余药煎浓缩,然后拌入泽
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33克。
亦可用水3碗,先煎生石决,俟煎至2碗时,再纳诸药(除双钩外),煎至1碗时,再下双钩,
约1分钟后,取汁,渣再煎一次混合,分2次服用。
用法:片剂每次6片,日3次,水剂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内耳性眩晕和高血压性眩晕。
三、芎芍镇痛汤
药物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双钩15
克、甘草3克、珍珠母30克。
功效:祛风镇痛、平肝潜阳。
制法:上药九味,用水3碗,先煎珍珠母。俟量至2碗时,再纳入诸药(除双钩外),煎至1
碗时,再下双钩,约1分钟后取汁。药渣再用水2碗煎成1碗,两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下。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法:疼痛剧烈者加全蝎4只、蜈蚣2条;偏热者加黄芩10克、菊花10克;偏湿者加苡
仁30克、扁豆30克;偏寒者加细辛3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夹瘀者加丹参15克、赤芍10
克。
适应证:血管性头痛及其他慢性头痛。
四、咳喘丸
药物组成:高丽参120克、蛤蚧1对、胡桃肉120克、补骨脂120克、五味子120克、紫河车
100克、白茯苓100克、制陈皮90克、法半夏120克、北杏仁90克、炒白术90克、炙黄芪120克、
炙甘草30克、紫菀90克、蜜款冬90克、紫石英120克、白苏子90克、巴戟天90克、肉苁蓉90
克。
功效:益气纳肾、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制法:以上药研细末,蜜泛为丸如绿豆大,装罐备用。
用法:每次10克,每日3次,饭后服,3个月为一疗程。

第三卷470

####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平常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动则气促喘息,或肺气
肿。
(邱德文编)
2015-01-26 17:29 14楼
学习了!好文章!!!!
⬅ 媳妇的耳朵 老茶馆 还有多少人认的中医四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