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解——寸口脉法

2012-07-07 17:22 楼主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惘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脉法解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
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腑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7-08 04:52 2楼
雨做的云先生,您是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2012-07-08 09:17 3楼
河间金栋 说:
雨做的云先生,您是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于此一段话,我也颇为纠结。历代以来,有将它作为寸关尺之尺,也有作为尺诊尺肤之尺,即尺泽至太渊这一段距离。两派势均力敌,实在是各有各的道理。
从尺肤来说,也更多是触诊,看皮肤润燥凉热;从寸关尺来说,分得太细似乎是人有意为之了。
但是对于将某部直接对应某脏,尤其是在某一部分对应的特别细,恨不得把全身都微缩,也就是现在挺红火的“全息观”,我是有着天生的警觉,觉得这样并不合适,至少于辨证有违。而且仔细推敲上下文,从语感及行文方式等各个方面,总觉得这一段与上下文格格不入,个人感觉是衍文。
2012-07-08 17:17 4楼
【原创】《脉要精微论》“尺肤诊” 非寸口脉“寸关尺”诊法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 经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旁(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1]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上述经文,历代注家所释不一,而且对于“中”[1]者,句读不一,请看历代注家解释。

2 历代注家诠释

2.1 《素问》注家解释:

⑴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尺内两旁,从关至尺泽为尺也。”

⑵王冰次注:“【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两旁,各谓尺之外侧也。季胁近肾,尺主之,故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尺外,谓尺之外侧。尺里,谓尺之内侧也。次尺外下两旁则季胁之分,季胁之上肾之分,季胁之内则腹之分也。【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肝主贲,贲,膈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脾居中,故以内候之。胃为市,故以外候之。【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肺叶垂外,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气管,故以内候之。【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心,主膈中也。膻中,则气海也,嗌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膻中为嗌也,疑误。”【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前,谓左寸口;下前,谓胸之前膺及气海也。上后,谓右寸口;下后,谓胸之后背及气管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上竟上,至鱼际也;下竟下,谓尽尺之动脉处也。小腹、胞、气海在膀胱,腰股膝胫足中之气动静,皆分其远近及连接处所名目以候之,知其善恶也。”

⑶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脏腑之脉,见之于各部者如此。尺内者,左右尺部也。尺内与季胁相近,季胁者,肋骨尽处也,其穴名章门。尺之外侧所以候肾,尺之内侧所以候腹中。腹中者,小腹中也。附而上者,乃关脉也。左关之外所以候肝,左关之内所以候膈;右关之外所以候胃,右关之内所以候脾。又附而上之,即寸部也。右寸之外所以候肺,右寸之内所以候胸中;左寸之外所以候心,左寸之内所以候膻中。大抵人身之脉,左手为春为夏,为东为南,为前为外;右手为秋为冬,为西为北,为后为内。左之寸口,即人迎也,名曰前,前之所候,皆胸之前膺及膻中之事;右之寸口,即气口也,名曰后,后之所候,皆胸之后背及气管之事。凡脉推而升之,谓自尺而寸,乃上竟上也,所以候胸与喉中之事;凡脉推而下之,谓自寸而尺,乃下竟下也,所以候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之事。其左右上下之脉各有所属者如此,后世王叔和之脉,其分部与此大同也欤!”

⑷吴昆《素问吴注》:“附上,谓关也。……上附上,谓寸也。……上竟上,寸之尽也。下竟下,尺之尽也。”

⑸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二》:“尺内者,关前曰寸,关后曰尺,故曰尺内。……尺者,对寸而言。人身动脉虽多,惟此气口三部,独长一寸九分,故总曰寸口。……”

⑹张志聪《素问集注》:“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左外,左寸口也。”

⑺高士宗《素问直解》:“尺内犹言尺中,两旁犹言左右,谓尺中左右两手之脉,则主人身之季胁也。……中附上者,自左右两尺中,而至于关上也。……上附上者,自左右两关上,而至于寸上也。”

⑻黄元御《素问悬解》:“中附上,两关脉也。……上附上,两寸部也。”

⑼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 简按:王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于《难经》,马、张诸家,以寸关尺之尺释之,与经旨差矣。”

⑽顾观光《素问校勘记》:“中字应下属。”

2.2 脉学注家解释:

⑴宋•施发(桂堂)《察病指南•卷上•左右三部六候》:“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其穴在两乳间)。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腹属下焦,右手尺中亦可候也)。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三焦之所主也)。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⑵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内经分配脏腑定位》:“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皆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⑶清•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

⑷清•张璐《诊宗三味•脉位》:“《内经》所指脏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首言‘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经气言之。‘尺外’者,尺脉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之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也。东方生木,木应肝而藏于左,故借左关以候肝胆之气;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独以长夏湿土气蒸之时,为之正令,故经以之分隶右关。所谓‘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谓,中焦所主,胆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于中,即关脉也。肝为阴中之阳脏,亦附近于背,故借左关之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之前以候胃,后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脏腑言,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火生于木而应乎心,合乎脉,谓之牡脏,牡者阳也,左为阳,寸为阳中之阳,故宜候之左寸。金生于土而应乎肺,与胃一气贯通,而主西方金气,故经以之候于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胞络之别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口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心为虚灵之脏,而为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属胞络,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之气也。”

3 小识

金栋按:《说文解字》云:“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王冰次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素问识》云:“ 简按:王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于《难经》,马、张诸家,以寸关尺之尺释之,与经旨差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这一段是尺肤诊,是《内经》中关于尺肤分布较为完整的论述。此外,如《平人气象论》有“尺热”、“尺不热”、“尺涩”、“尺寒”之论;尺肤诊法在其他篇章里还有,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尺肤诊病;而且《内经》不见有寸口脉寸关尺三部的记载,故以上马、吴、张、志、高等诸家之说与《内经》原意不合,杨上善、王冰、丹波元简之注为是,即此乃尺肤诊法,非寸口脉的寸关尺之说。

“尺肤”就是前臂内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样一段皮肤。因为这一段是以尺记,所以这段皮肤就叫“尺肤”。这一段不是讨论寸关尺,而是讨论尺肤切诊问题。根据尺肤分布所主的脏腑胸腹,通过触诊了解尺肤的寒热滑涩,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虽然后世临床诊病应用较少,乃不失为中医诊道之瑰宝,宇宙全息思想之体现。

3.1 注释:

“尺内①两傍则季胁②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③,左外以候肝,内④以候鬲;右外⑤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⑥,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⑦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⑧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

①【尺内】尺,人的手臂寸口后至尺泽穴部分。《说文解字》:“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内,内部,即下部。指靠近肘侧的部分。内为阴,外为阳;下为阴,上为阳。此以掌侧为上,肘侧为下。
②【季胁】胸胁的下部。前为腹,后为肾;腹为阴,背为阳。所以下文有“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③【中附上】中:尺中(中,此处句读各说不一,顾观光《素问校勘记》:“中字应下属。”为是)。附:附着,接着。上,向上。此指逐渐向上诊察。
④【内】内侧,靠近身体一侧。内外两侧反应不同。以手指向外、向内按压可测知内、外所属的不同。
⑤【外】外侧,与内相对的另一侧。
⑥【上附上】上,尺上。余同“中附上”。
⑦【上竟上】上,尺上。竟,境,界。上,以上。
⑧【下竟下】下,尺下。竟,境,界。下,以下。

3.2 示意图



3.3 语译

尺内两旁是季胁相应的部位,尺内的外侧用来诊察肾,尺内的里侧用来诊察腹。尺的中部逐渐向上,左臂外侧用来诊察肝,左臂内侧用来诊察膈;右臂外侧用来诊察胃,右臂内侧用来诊察脾。尺的上部逐渐向上,右臂外侧用来诊察肺,右臂内侧用来诊察胸中;左臂外侧用来诊察心,左臂内侧用来诊察膻中(心包络)。前部用来诊察身之前半部,后部用来诊察身之后半部。上界以上的部位,可诊察胸喉中的情况。下界以下的部位,可诊察少腹、腰、股、膝、胫、足中的情况。
2012-07-08 17:58 5楼
莫怪在下嘴毒,在百度百科看过。
2012-07-08 22:26 6楼
雨做的云 说:
莫怪在下嘴毒,在百度百科看过。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诊尺肤

诊尺肤,即尺肤诊,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尺内两旁(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上述经文是尺肤诊,是《内经》中关于尺肤分布较为完整的论述。此外,如《平人气象论》有“尺热”、“尺不热”、“尺涩”、“尺寒”之论;尺肤诊法在其他篇章里还有,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尺肤诊病。

“尺肤”就是前臂内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样一段皮肤。因为这一段是以尺记,所以这段皮肤就叫“尺肤”。这一段不是讨论寸关尺,而是讨论尺肤切诊问题。根据尺肤分布所主的脏腑胸腹,通过触诊了解尺肤的寒热滑涩,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虽然后世临床诊病应用较少,乃不失为中医诊道之瑰宝,宇宙全息思想之体现。

《说文解字》云:“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王冰次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素问识》云:“ 简按:王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
《尺肤切诊部位示意图》(暂缺)


又,有的《内经》注家及脉学著作认为《素问•脉要精微论》这段经文是论述寸口脉寸、关、尺的。

⑴部分《内经》注家的解释:

①《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脏腑之脉,见之于各部者如此。尺内者,左右尺部也。尺内与季胁相近,季胁者,肋骨尽处也,其穴名章门。尺之外侧所以候肾,尺之内侧所以候腹中。腹中者,小腹中也。附而上者,乃关脉也。左关之外所以候肝,左关之内所以候膈;右关之外所以候胃,右关之内所以候脾。又附而上之,即寸部也。右寸之外所以候肺,右寸之内所以候胸中;左寸之外所以候心,左寸之内所以候膻中。大抵人身之脉,左手为春为夏,为东为南,为前为外;右手为秋为冬,为西为北,为后为内。左之寸口,即人迎也,名曰前,前之所候,皆胸之前膺及膻中之事;右之寸口,即气口也,名曰后,后之所候,皆胸之后背及气管之事。凡脉推而升之,谓自尺而寸,乃上竟上也,所以候胸与喉中之事;凡脉推而下之,谓自寸而尺,乃下竟下也,所以候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之事。其左右上下之脉各有所属者如此,后世王叔和之脉,其分部与此大同也欤!”
②《素问吴注》:“附上,谓关也。……上附上,谓寸也。……上竟上,寸之尽也。下竟下,尺之尽也。”
③《类经五卷•脉色类二》:“尺内者,关前曰寸,关后曰尺,故曰尺内。……尺者,对寸而言。人身动脉虽多,惟此气口三部,独长一寸九分,故总曰寸口。”
④《素问集注》:“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左外,左寸口也。”
⑤《素问直解》:“尺内犹言尺中,两旁犹言左右,谓尺中左右两手之脉,则主人身之季胁也。……中附上者,自左右两尺中,而至于关上也。……上附上者,自左右两关上,而至于寸上也。”⑥《素问悬解》:“中附上,两关脉也。……上附上,两寸部也。”

⑵部分脉学著作的解释:

①宋•施发(桂堂)《察病指南•卷上•左右三部六候》:“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其穴在两乳间)。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腹属下焦,右手尺中亦可候也)。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三焦之所主也)。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②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内经分配脏腑定位》:“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皆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③清•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
④清•张璐《诊宗三味•脉位》:“《内经》所指脏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首言‘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腹者,大小二肠在其中矣,膀胱亦在其中矣,以经气言之。‘尺外’者,尺脉之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之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也。东方生木,木应肝而藏于左,故借左关以候肝胆之气;土居中位而旺于四季,独以长夏湿土气蒸之时,为之正令,故经以之分隶右关。所谓‘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膈者,膈膜之谓,中焦所主,胆在中矣。’‘中附上’者,附尺之上而居于中,即关脉也。肝为阴中之阳脏,亦附近于背,故借左关之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之前以候胃,后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以脏腑言,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火生于木而应乎心,合乎脉,谓之牡脏,牡者阳也,左为阳,寸为阳中之阳,故宜候之左寸。金生于土而应乎肺,与胃一气贯通,而主西方金气,故经以之候于右寸。所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胞络之别名。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口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心为虚灵之脏,而为君主之火,性喜上炎,又喜附木而燔,然其行令,皆属胞络,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之气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这一段是尺肤诊,是《内经》中关于尺肤分布较为完整的论述。此外,如《平人气象论》有“尺热”、“尺不热”、“尺涩”、“尺寒”之论;尺肤诊法在其他篇章里还有,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尺肤诊病;而且《内经》不见有寸口脉寸、关、尺三部的记载,故以上诸家之说与《内经》原意不合,非寸口脉的寸、关、尺之说。
2012-07-08 22:35 7楼
【原创】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寸口-气口、脉口、独取寸口

寸口-气口、脉口

寸口为什么又有气口、脉口之称?

王叔和《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曰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
《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亦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独取寸口

目前中医诊脉是独取寸口脉诊法。

寸口,中医又称脉口、气口,其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
《内经》里有较多的论述,到《难经》则有进一步的发挥。如《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及《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等论述。

寸口脉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其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

⑴是从寸口与胃气的关系来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手太阴起于中焦。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之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而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因此,一般切脉诊病时,把测定脉中有无“胃气”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⑵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的动脉。《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则更具体的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可见手太阴肺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密切关系。而寸口部位刚好是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太渊”又为脉之会,为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都可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上述内容见于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
⬅ 藿香正气丸一不小心,成了治打嗝的神丹妙药 老茶馆 论经典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