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

2008-06-24 12:54 楼主
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
侯氏黑散
方名:侯氏黑散(袪风之剂)

总结:中风

编号:002

组成:菊花、细辛、防风、白术、人参、当归、川芎、茯苓、桔梗、干姜、矾石、牡蛎、桂枝

主治:
1.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外台用治风癫。

归经: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

方义:
(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2.防风、细辛以袪风。3.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4.当归、川芎以养血。5.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6.桔梗以和膈气。7.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8.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
(2)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又附方:金匮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癫瘛瘲,日数十发。巢氏用治脚气。

煎服法:右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百度百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24 12:55 2楼
侯氏黑散解

释此散者,言人人殊,皆无确据。考《病源》寒食散发候云,皇甫曰寒食药者,世莫知焉。

或曰华佗,或曰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据此,知侯氏黑散系石发家服食之方,故有冷服填肠之说。石热之发,亦足召风,故入之中风。大约服石之风,创于汉季,盛于隋唐。仲景传方而后,《外台》用此尤详。宋以来服石者鲜,此散几废。近喻嘉言误指为中风主方,踵其说者,见其药不对症,未敢遵用,因专取菊花一味,以为本诸仲景,而此方之义湮。详余所撰《经方例释》中。

案∶喻氏之意,以经文中有中风之论,而方止黑散数种耳!岂知中风自以续命为主方,《外台》中明谓续命为仲景方,今《金匮》无者,脱也。详余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清。莫枚士《研经言》
2008-06-24 12:55 3楼
原文】 喑喎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语译】 当中风发作之时,若出现口不能说话,口眼喎斜,倅然倒地等症状,当以急救为主,其
次再用柔润的方法;此外,还有一种填空窍的方法,可以根据《金匮要略》所列的方法处理。+
【注释】 喑(yin)喎(wai)斜:“喑”是不能说话的病;“喎斜”是口眼歪斜“昏仆地”指突然昏迷倒地,是中风的症状。
柔润:在这里是指一种治疗中风的方法,就是用滋养和镇静的药物以柔肝熄风。

填窍:窍,这里指的是毛孔。古人认为中风是因风邪由毛孔侵入而引起的。因此,治中风的方法3G
,除了用驱风药外,也可用使毛孔密固的药,如《金匮要略》中的侯氏黑散 与风引汤 ,就是这类方剂
。(按:现多用资寿解语汤 治本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2008-06-24 12:56 4楼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2期 Vol.18 No.2 1999


-----

侯氏黑散加味治疗脑梗塞57例

吴于孟庆珍

关键词脑梗塞;侯氏黑散
中图法分类号R743.33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是临床多发病。我们1992年9月至1998年8月运用侯氏黑散加味治疗脑梗塞57例,现小结于下。

1临床资料

57例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51~9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7例,高脂血症病史41例,糖尿病史26例,嗜烟30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其中腔隙性梗塞33例,小动脉闭塞性梗塞24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组病例属肝阳暴亢型9例,痰热腑实型14例,风痰阻络型10例,气虚血瘀型14例,阴虚风动型10例。

2治疗方法

2.1基本方菊花80g,矾石(研细末冲服)、防风各6g,白术、党参、黄芩、川芎各10g,当归12g,茯苓15g,生牡蛎24g,桂枝、桔梗各9g,细辛4g,干姜5g。
2.2加味方法面红目赤,舌红或绛,脉弦有力,属肝阳暴亢者,加用生龙骨24g,钩藤15g,白蒺藜18g;头晕语謇肢麻,苔腻脉弦滑,属风痰阻络者,加用胆南星、天竺黄、远志各9g,菖蒲6g;便秘,午后潮热面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大,属痰热腑实者,加用厚朴、枳实、大黄各10g,芒硝6g;气短,心悸,自汗,苔薄质黯,脉细缓或细涩,属气虚血瘀者,加用黄芪18g,水蛭9g;眩晕耳鸣,手足契从,舌红苔少,脉细,属阴虚风动者,加用枸杞子15g,生地黄、鳖甲胶各10g,丹皮9g。
2.3服用方法每日1剂,浓煎2次,每次取汁200ml,和入矾石末3g,温服。14天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该组病例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结果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10例,占17.5%;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41例,占71.9%;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6例,占10.6%。
3.1各证型疗效见表1。

表1各证型疗效观察

证型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
肝阳暴亢 9 3 6 0 100
痰热腑实 14 4 9 1 92.8
风痰阻络 10 2 7 1 90.0
气虚血瘀 14 0 12 2 85.7
阴虚风动 10 1 7 2 80.0
合计 57 10 41 6 89.4

从表1可以看出,侯氏黑散加味治疗脑梗塞对肝阳暴亢型疗效最佳,痰热腑实型次之,阴虚风动型较差。
3.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2。
表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n=57,±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总胆固醇
(mmol/L) 4.81±1.26 3.46±1.48 <0.01
甘油三酯
(mmol/L) 2.02±0.81 1.76±0.61 <0.01

从表2可看出,侯氏黑散加味对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显著作用。
3.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变化使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毛细血管粘度计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表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变化(n=57,±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红细胞压积(%) 44.99±3.31 43.06±0.21 <0.05
全血比粘度
(mPa.s) 高切 5.38±0.33 4.16±0.26 <0.01
低切 11.43±1.11 7.36±1.19 <0.01
血浆比粘度
(mPa.s) 1.94±0.10 1.78±0.14 <0.05
血沉
(mm/h) 13.11±3.90 14.10±1.38 <0.05
纤维蛋白原(g/L) 3.72±0.61 2.67±0.59 <0.01

从表3可看出,侯氏黑散加味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作用明显,尤其对全血比粘度改善作用显著。

4讨论

脑梗塞的形成,中医认为与风、火、痰、瘀有关,治疗须辨寒热虚实。隋唐以前医家认为,风从外中。自河间始,提出本病非外中于风。李东垣也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至张景岳著有《非风论》一篇,提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出,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景岳论治中风,首推侯氏黑散。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方中菊花清头明目,占全方比例40%;矾石燥湿祛痰涤痰,因其末色黑,故名黑散。该方中菊花、黄芩清头胸之热、肝经之火,配合潜降虚阳的牡蛎,共奏清肝潜阳之功效;矾石涤痰排垢,配合桂枝有升有降,祛经络之痰;防风、桂枝、细辛搜散阴寒,祛风通络,温阳通脉;茯苓、白术、干姜温中健脾胜湿;人参、当归、川芎活血祛瘀通络。全方治寒、治热、治虚、治实各有所为;治风、治痰、治血、治痹、治火,中风之术尽矣。故临床用其辨证加味治疗脑梗塞疗效满意。
此方临床应用发现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但由于临床资料较少,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30061
作者简介:吴于,女,53岁,副主任医师

(1998-12-14收稿)
2008-06-24 12:56 5楼
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中的侯氏黑散,多少年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载治风癫外)及现代的临床报导中,很少见到对此方的正确论 述,以及临床运用和评价。诸如陈修园、尤在泾、陈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仅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 这一在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仲景创立此方,并列为治疗中风之首方,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意义。《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中载:“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对此方仅有此一条论述,其它别无所载。但我们在这一启示下,给合分析药物的组成,试用于临 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少患者,获得显著疗效。
方剂的组成:菊花40份、白术10份、细辛3份、茯苓3份、牡蛎3份、防风10份、桔梗8份、人参3份、矾石3份、黄芩5份、当归3 份、干姜3份、川芎3份、桂枝3份,共14味。其中以菊花为君,用量极大,本药有散风、清热、除烦、止头痛、清头目、治眩晕之功。据《本草正义》载:“凡 花皆主宣扬疏滞,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载;“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 邪,令人眩也。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 此力量。”又据《中药大辞典》介绍,菊花治高血压有效。综合以上文献载,菊花所治病证,与高血压的证候颇有相似之处,在侯氏黑散中和其它药品配合起来,共 有清热化痰,坠浊活血,通瘀散湿,扶正的作用,因之用于高血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病例一:
赵XX,男,58岁,农民。患者虽为农民,但因会杀猪宰羊,平常喜食肥甘厚味,其身形胖大,腿粗腰圆,肌肉丰满,素无他疾。近日两腿疼痛而 来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血压220/140mmHg,即住院治疗,给子西药降压,并配服侯氏黑散汤剂,每日一剂。服药四剂后,血压降至 170/12OmmHg。后因故停服中药一周,仅以西药治疗,血压则不再下降。又加服侯氏黑散四剂,血压则又再度降至150/l10mmHg,后又停用中 药,尽管使用各种西药降压,则血压一直停留在此水平,不再下降。又复以侯氏黑散治疗,继续下降至140/110mmHg,其两腿疼痛在住院期间,随着血压 的降低,而逐渐减轻。出院时,两腿基本不疼。出院回家后,又将侯氏黑散制成散剂继服,每日12克,血压一直稳定在140/110mmHg。随访五个月来再 未复发。
按:
本病例证实了侯氏黑散确有降血压的作用,并且进一步证实了侯氏黑散在某些情况下降压作用还超过了西药。
病例二:
尚xx,男,60岁。患者身体肥胖,患高血压十余年,收缩压经常波动在190-220mmHg之间。自觉头昏,手足麻木,步履艰难。近一年 多来,语言涩滞,行动迟呆。经常服用“脉通”、“益寿宁”、“降压灵”等药品,但只能将血压暂时降低,停药后即又回升。后给于侯氏黑散共180克,研为细 末,凉开水送下,日服二次,共服半月,服完后血压降至180/120mmHg。此后患者对此药颇具信心,长期服用,血压一直稳定到160-110mmHg 之间。
结语
1、高血压病是慢性疾患,非短时间能治愈。如证状不太迫切时,可将本方研为散剂,日服12-15克,缓缓收功,以资巩固疗效。如病情严重,刻不容缓时,除配合西药降压外,可将此方用水煎服,菊花量可用60克,其它药按比例类推。
2、侯氏黑散治疗高血压到目前为止,病例不多,也缺乏系统的观察,究竟效果能达到何种程度,尚在探讨之中。但对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例,最好不要作无原则的更改,尽量保持原意,以便观察。

赵明锐《经方发挥》
2008-06-24 12:57 6楼
读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析侯氏黑散【中医大讲堂】

张启康 /香港

何教授博览古今中医名著,中医水平高,我很敬佩,虽然个人对其中个别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对。《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确是本好书,很有启发性。

例如何教授在《侯氏黑散》一篇开首直言,“对于此方及其后注文,历来注家,大多随文衍义”,此句话俾后学醍醐灌顶,领会此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其实不只是对侯氏黑散,许多论述都是随文衍义。不仅是古医家,现代许多中医文章、论文亦是,当然包括我的胡言乱语,正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学习前辈的著作,不论其名声多大,不能盲目照单全收,其中有许多“纸上谈兵”的,即是没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学习经典著作,主要还是以原著为准,以当时的哲理和当时的道家思想互相参照,因中医的发展与道家的思想尤其是有关养生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后世的注解,只供参考。这也是中医弃芜存精的问题。

由于历代的医家不解何以方名“黑散”,疑方中矾为黑矾,故以为黑矾是方中主药,解释方义在黑矾上兜转,故有许多争议,以至后世善用侯氏黑散者少。叶天士虽认定菊花用量独重为主药,但亦是误解“黑”字,将菊花炒炭变黑。著《中风斠诠》的中风名家张山雷甚至认为“杂乱无章”,此是没经过临床实验的信口开河。

如果参照《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周易参同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相信会较易理解侯氏黑散之“黑”的意思,明白侯氏黑散就是治疗中风后,使神明自复。临床实践证明确切有效。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高明如叶天士,亦引喻说,‘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 ”而《侯氏黑散》注文:“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叶天士把原文的“腹中”解为“肠胃”,以致俞东扶《古今医案按》说:“夫药之入胃,不过气味传布脏腑经络耳,岂能以矾嵌刷之耶。冷食四十日,药积腹中不下,肠胃诚填塞矣,谷不纳而粪不出,将如之何?”批得亦很幽默。

《金匮要略》一语道破中风的主因是“血虚,络脉空虚 ”。根据《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逆肥瘦篇》:“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所以,血虚络脉空虚即是冲脉虚。《素问?举痛论》:“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所以,“腹中”应理解为腹中冲脉而非指肠胃。药积在腹中不下,意即是补冲脉之虚,冲脉充盈则络脉充盈,不下即能上渗诸阳,灌诸精而中风愈。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逆气非为气逆上冲。而是上不能出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不能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冲脉虚而中风患者,临床上可见半身不遂之一侧手足冰凉。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腹中论篇》:“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服侯氏黑散要禁鱼肉大蒜,就是要禁大蒜急疾坚劲之气,以助药力使心缓人和。《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心缓人和则荣卫通利。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仲景既分中络、中经、入腑、入脏,其证各异,岂有以一方统治之理乎?这与仲景因证立方的思想是相背的,在《金匮》其他篇中也是少见的。” 正如《干祖望中医外科》前言所述:“我们谈‘变’,必须要先了解它的‘常’ 。”仲景著作主要是先论述生理病理之“常”,即一般性、普遍性,使学者知常识变。中风虽有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之分,只是轻重不同,表症不同,但就“常”来说,主因、本质都是“血虚,络脉空虚”。即是西医所述因脑缺血梗死和脑栓塞引起的中风,此为一般性。按西医论述,中风因脑溢血所引起的只占25%。脑溢血所引起的中风,《素问》谓之“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弄通《伤寒论》,自会对“薄厥”的治疗方法心领神会。后世分真中、类中等,看似发展了,其实却是背离了“至简至易”,使后学者觉得更复杂难明。

如果我们从另一角度去看,仲景在论述中风时只提出一个侯氏黑散,可见其重要和有效。《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说:“方药中老师治肝风常重用菊花至30克,就是从此方学来的。”只活用其中一点,已收益非浅。反观至今论中风者,虽论及中风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但治法上却不提侯氏黑散。是没研究过、临床上没运用过?或是认为“古方不能医今病”?为何仍不重视对它整个方剂整体的研究?此谓之“重视经典”?
2008-06-24 12:58 7楼
《醫學源流論卷上》
內文:今之患中風偏痺等病者,百無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醫者誤之也。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名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及唐人大小續命等方,皆多用風藥,而因症增減。蓋以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脈可以漸通。今人一見中風等症,即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溫熱之品,將風火 痰氣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廢之人,此非醫者誤之耶?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補正即所以驅邪,此大繆也。惟其正虛而邪湊,尤當急驅其邪以衛其正,若更補其邪氣,則正氣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氣全虛,不能托邪於外,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從未有純用溫補者。譬之盜賊入室,定當先驅盜賊,而後固其墻桓,未有盜賊未去,而先固其墻桓者。或云補藥托邪,猶之增家人以御盜也,是又不然。蓋服純補之藥,斷無專補正不補邪之理,非若家人之專於禦盜賊也,是不但不驅盜,并助盜矣。況治病之法,凡久病屬虛,驟病屬實。所謂虛者,謂正虛也;所謂實者,謂邪實也。中風乃急暴之症,其為實邪無疑。天下未有行動如常,忽然大虛而昏仆者,豈可不以實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屬陰虛陽虛,感熱感寒之別,則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症加減之。漢唐諸法具在,可取而觀也。故凡中風之類,苟無中臟之絕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法治病,一二十年而今尚無恙者甚多,惟服熱補者,無一存者矣。
2008-06-24 12:58 8楼
金匮侯氏黑散,风引续命诸汤,治中风善矣。然世异时移,近代嗜欲无穷,忧患不止,人稠禀薄,二气常亏,多有不堪峻剂者,故业师医案,每用玉屏风散,家君医话新制黄风汤,俱宗许裔宗治柳太后之意,可以类推矣。
真中风论列方
十全大补汤(一) 侯氏黑散(二) 风引汤(三) 续命汤(四) 玉屏风散(五)


医略十三篇
2008-06-24 12:59 9楼
《金匮》侯氏黑散中用牡蛎、矾,喻嘉言谓填空窍以堵截外风,后人疑之,以为药积腹
中,则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也。费晋卿谓收涩之品,须令腠理密秘,毛窍固闭,亦
系强为之词。陈修园至谓能于此方及风引汤,研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乃英
雄欺人之语也。

徐彦成医话
2008-06-24 13:00 10楼
[卷二\祛风之剂]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防风白术十分桔梗八分人参茯苓当归川芎干姜桂枝细辛牡蛎矾石三分上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再冷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矣。此方佳处,全在平肝息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营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滋议也。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2008-06-24 13:01 11楼
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温。阳气不潜。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
化。内风游行扰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刘河间
谓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既不按法论病设治。
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
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冲犯。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
求助于食。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亮。肌肉浮
肿。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奈何医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
生牡蛎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枣肉

叶案精华 肝风
⬅ 祝味菊名医类案回忆录 老茶馆 传说中的“五石散”原是魏晋名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