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干姜

2011-01-03 12:20 楼主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茎肥厚,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叶舌膜质。花葶单独自根茎抽出;穗状花序,花冠黄绿色,唇瓣中央裂片矩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收集地] 四川犍为。

[功能主治]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04 10:00 2楼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临床应用】1.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 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性味辛苦大热。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 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 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 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2011-01-09 16:52 3楼
摘《用药心得十讲》: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脘腹冷痈,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而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3.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季易发等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桂技、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疼痛)。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2011-06-29 12:44 4楼
学习了。
问:我们这边把母姜剁碎,蒸完晒干,再蒸了晒,一共9次。
然后粉碎成粉。
这种工艺是叫什么呢?
后来我问为什么要9蒸9晒,
有回答说,不清楚的,也有说应该通久蒸久晒。
这个作用同干姜粉么?


如何直接用榨汁机打碎,姜沫晒干 效果会差多少(会姜沫与姜汁分开。)
2011-09-14 10:47 5楼
干姜干姜

【拼音名】Gàn Jiānɡ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1)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辛、热。

【归经】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姜流浸膏。

【摘录】《中国药典》
2012-02-02 11:25 6楼
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亦名白姜、均姜(《本草纲目》)。味辛,性热。入脾、胃、肺经。功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内服:煎汤,3~10g。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要有姜烯(Zin- 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 ne)、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姜醇(Zingiberol)、姜烯酮(Shogaol)、龙脑(Borneol)、柠檬醛(Citral)、姜油酮(Zingerone)等。
从干姜中分离出生姜酮(Gingerdione)及生姜醇(Gingerol)等。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同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较单用为强,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姜的多种成分都有中枢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浸剂 0.25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先出现一过性升压作用,然后出现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干姜浸剂和半夏浸剂联用时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与此有关。但亦有报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消炎痛型胃溃疡无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饮片经砂烫炮制而成)水煎剂(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型胃溃疡无作用。
4. 抗炎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剂和姜烯酮灌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无明显作用,姜烯酮剂量增加1倍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强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 抗缺氧作用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长常压缺氧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也能延长断头小鼠所致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呼吸维持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仅有延长倾向,对小鼠低温存活时间无影响。
6. 其他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挥发油灌胃能明显预防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长凝血时间并使纤维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剂对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诱发的蛙呕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剂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胃肠炎干姜、黄芩、黄连、白晒参各等份,晒干,研极细末,每包10g,每次1包,开水冲服,日3次。治疗60例,止泻时间在1~2天,退热时间在1~3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时间在们2~4 天。〔实用医学杂志1988;4(1):39〕
2. 治疗虚寒性胃、腹痛干姜、甘草各15g,水煎服,日1剂。治疗34例,均有良效。〔中医杂志1965;(11):7〕
3.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干姜20g,乌梅、大黄各30g,蜂蜜100g,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ml 煎煮10分钟,再将大黄、蜂蜜放入煎2~3分钟。将药汁少量频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入,每次50ml,每隔2小时1次,如6小时后一般情况未见好转,可将药液由肛门灌肠。疼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皮下注射,中度以上失水者,可给补液。治疗80例,除1例中转手术外,其余均在6~48小时内排便排虫,在3~5天内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88;23(3):102〕
4. 治疗肛裂用炮制成炭的乌梅、干姜与冰片,按5:4:3的比例研成细末,再按1:5的比例加入凡士林,搅拌均匀后制成栓剂。将药栓置入裂口中,外覆纱布,压迫局部,隔日换药1次。并配合花椒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治疗72例,除2例合并瘘管配用挂线治疗外,其余患者用药 5~10次后全部治愈。
追访无复发。 〔四川中医1986;4(3):52〕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2. 治疗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备急千金要方》)
4. 治疗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5. 治疗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外台秘要》)
6. 治疗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7. 治疗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备急千金要方》)
8. 治疗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配伍效用:
干姜配伍白术 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甘草 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干姜配伍高良姜 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人参 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毒性很弱。干姜浸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折合生药为 33.5g/kg;干姜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医家论药】
“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转,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本草纲目》)
“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本草经疏》)
“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本草正》)
“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药品化义》)
“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药性论》)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
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籍此以为拯救除寒。”(《本草求真》)
干姜“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与实阴药同用,能治血虚发热。入肺药中,能利肺气。入肾药中,能燥下湿。引气药入气分,引血药入血分。主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黑附子为使。又云,发散寒邪,不可多用,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见火候、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故丹溪曰,生用入发散药中,能利肺气而治嗽。熟用入补药中,能和脾家虚寒。既曰理中,又曰泄脾,何也?盖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辛热之剂燥之,此以名泄也。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药鉴》)
⬅ D 大蒜 老茶馆 R 肉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