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代赭石

2011-01-03 01:02 楼主


Haemat

[成分] 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

[收集地] 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

[药材性状] 多呈不规则扁平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表面附有少量棕红色粉末,有的有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乳头状的“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的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硬度5.5~6,比重5~5.3。不易砸碎,砸碎面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浪状弯曲,用手抚摩,则有红棕色粉末粘手。气微,味淡。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降逆,止血。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附注] 孕妇慎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04 18:46 2楼


【药用】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的矿石。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心包经。
【功效】降气止呕定喘,凉血止血,平抑肝阳。
【临床应用】1. 用于噫气,呕吐及喘嗽等症
本质量重沉降,有降逆下气的功效,既能降胃气、止呕噫,又能降肺气、定喘嗽,用治噫气、呕吐,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药配合应用,用治肺肾两虚所致的气逆喘息,可与党参、山茱萸等同用。
2.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本品能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常与芍药、地黄等药配伍应用;若治崩漏,可与禹余粮、赤石脂、五灵脂等同用。
3. 用于肝阳上亢、眩晕耳鸣等症
本品性寒沉重,能济肝火、平肝阳,对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耳鸣等症,常与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怀牛膝同用。
【处方用名】代赭石(打碎生用,用以降逆)
代赭石、煅赭石(煅后醋淬用,用以收敛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生用须先煎。
【方剂举例】镇肝息风汤(《衷中参西录》):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怀牛膝、天冬、玄参、杭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等症。
震灵丹(《和局方剂》):代赭石、禹余粮、赤石脂、紫石英、五灵脂、朱砂、乳香、没药
治妇女崩漏,带下日久,久泻久痢等。
2011-01-06 19:40 3楼
代赭石味苦甘,性寒。功能镇逆、降火、平肝、养血。分述如下:
1.镇逆:由于胃气上逆而致呕吐、噫气(比呃逆轻些比嗳气重些)、胃满气逆上冲、脘间痞闷不下,甚至反胃、噎膈等,可用代赭石配旋复花、半夏、生姜、大枣、槟榔、公丁香、苏梗等同用;年老、久病或胃气较虚者,可去槟榔加党参。噎膈可加沙参、贝母、山茨菇、杵头糠等;反胃可加附子、肉桂、刀豆子等。
2.降火:本品有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对火热迫血妄行而致的鼻衄、吐血、咳血以及便血、子宫出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生地、丹皮、栀子、元参、阿胶、白茅根、大小蓟等同用;便血可加槐花炭、地榆炭;子宫出血,可酌加棕炭、艾炭、川断炭等。
3.平肝: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眩晕,可用本品配菊花、白蒺藜、勾藤、黄芩、天麻等同用。因肝火上冲或肝气郁滞、郁久化热而出现急躁易怒、头胀胸闷、不眠、甚或吵闹、骂人、打人等症,可重用本品以重镇、平肝、清热,常配合黄芩、黄连、天竺黄、胆南星、生香附、生牡蛎、生铁落等同用。对惊痫抽搐等症,都可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以平肝、重镇,有很好效果。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4.养血:本品能入肝经(肝藏血)、心包经(心主血)血分,性味甘苦而寒,能清热而养血。对因血热而吐血、衄血、咳血而致血虚心慌、面黄等症,可用本品配白芍、当归、生地、熟地、沙参、玉竹、龙眼肉、陈皮等同用,有养血生血的作用,此时用量不可过大。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含有铁质,内服后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吸收入血后有促进红细胞和血色素新生的作用。
旋复花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除痰浊,止呕逆。代赭石入血分,镇降肝胃气逆,清热养血,止吐衄。
赤石脂温涩而止久利、便血、崩漏,偏用于下部出血。代赭石苦寒重镇而止吐衄、疗崩漏,上、下部出血皆可用。
磁石坠少阴(肾经)炎上之火,引肺气入肾,为补肾纳气之品。代赭石镇厥阴(肝经)之逆,除血脉之热,为养血镇肝之品。
代赭石生用降火、平肝、镇逆、凉血、清热的效果好。锻用则兼有收敛之性,可用于止血、止泻。目前临床多用生赭石,遇有须用生赭石而患者又有便溏者,可用煅赭石。生赭石用量可大些,煅赭石用量须小些。
用量一般9~30克,重症可用至60或90克(生者);煅赭石一般6~15克。
肠胃虚寒者及孕妇忌用。
2011-09-10 12:48 4楼
概述:本品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 。采挖后,除去杂石。

别名:赭石,血师,赤土,赤赭石。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潜阳,降逆,止血。用于眩晕耳鸣,呕吐,噫气,呃逆,喘息,吐血,衄血,崩漏下血。

用法与用量:9~30g,先煎。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1.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牙6g,茵陈6g,甘草4.5g,水煎服。方中赭石质重性降,既可潜降摄纳上亢之肝阳,又可平镇上逆之气血,为牛膝之助,是为臣药。

2.震灵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冲任虚寒,淤阻胞宫之崩漏。出血不止,血色紫红或紫黑,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紫黯,脉沉细弦。禹余粮120g,紫石英120g,赤石脂120g,丁头代赭石120g,滴乳香60g,五灵脂60g,没药60g,朱砂30g。上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小鸡头大,晒干出光,每服1粒,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得。方中代赭石助赤石脂,禹余粮止血,可达下而止崩漏,且皆经火煅醋卒,温涩之力愈著,合之则温养冲任,收涩止血,为方中主要部分。

3.代赭石单味煅用外敷,治外伤出血。
2011-09-10 12:49 5楼
【出处】
出自1.《本经》。
2.《本草图经》:代赭,今河东、京东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者,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采无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下品。本品为出代郡,而色赭赤之矿石。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英文名】Hematite

【别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ematite
采收和储藏: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

【原形态】赤铁矿,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可以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但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作用为药用的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赤铁矿系沉积作用的产物。
资源分布: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
性状鉴别 为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厚板状或块状,有棱角。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或铁青色。条痕樱红色或棕红色。半金属光泽。一面分布较密的钉头,呈乳头状,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体重,质坚硬,断面层叠状或颗粒状。无臭,无味。以色棕红、有钉头、断面层叠状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呈钢灰色至铁黑色。透射偏光镜下,极薄的薄片或边缘可见到血红色或橙红色,具微弱多色性,No为浅褐红色,Ne为浅黄红色。折射率:No=2.988,Ne=2.759。一轴晶。负光性。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45.0%。

【化学成份】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其中铁70%,氧30%,并含有硅、铝、钛、镁、锰、钙、铅、鉮等杂质。

【药理作用】可用代赭石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并认为无毒。但经测定赭石中含砷盐的量,约为1/10万以上,已大大超过硫酸钡,也超过了药典上许可标准。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时,100%死亡。死前动作迟钝,肌肉无力及间发性痉挛,最后共济失调或瘫痪,呼吸缓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个别到第14天死亡。中毒症状与小鼠相似,死后解剖见肺及肠粘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坏死。麻醉兔注射赭石溶液对血压影响不大,可使肠蠕动亢进,对离体豚鼠小肠也有明显兴奋作用。对离体蛙心,大量时抑制。

【鉴别】取本品粉末0.1g,置试管中,加盐酸2ml,振摇,静置。取上清液2滴,加硫氰酸铵试液2滴,溶液即显血红色;另取上清液2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1-2滴,即发生蓝色沉淀;再加25%氢氧化钾试液5-6滴,沉淀变成棕色。(检查铁盐)

【炮制】
1.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
2.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3.《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着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4.《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苦甘;平;寒;无毒

【归经】肝;胃;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主头痛;眩晕;心悸;癫狂;惊痫;呕吐;噫气;呃逆;噎膈;咳嗽;气喘;吐血;鼻衄;崩漏;便血;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
1.孕妇慎服。
2.《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3.《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附方】旋复代赭汤《伤寒论》;代赭石汤《御药院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2.《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3.《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4.《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者也。
5.《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6.《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7.《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8.《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9.《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10.《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11.《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12.《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13.《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2011-09-10 12:49 6楼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别名】须丸(《本经》),赤土(《说文》),代赭(《伤寒论》),血师(《别录》),紫朱、赭石(《普济方》),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纲目》),红石头(《河北药材》),赤赭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原形态】
赤铁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产于许多种矿床和岩石中。含铁岩石风化岩可形成残余的赤铁矿床;变质岩有时含亦铁矿很丰富,成为重要铁矿。

【性状】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份】主含三氧化二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杂质钛、镁、铝、硅和水分。另报道本品除含大量铁质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

【炮制】
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著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
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平。
④《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归经】
入肝、胃、心胞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③《纲目》:肝、包络二经血分。
④《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⑤《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附方】
①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②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③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④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硃(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⑤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⑥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⑦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⑧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⑨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⑩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⑾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⑿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⒀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⒁治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摘录】《*辞典》
2012-02-02 17:32 7楼
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 Hematite 的矿石。亦名代赭(《伤寒论》)、紫朱(《普济方》)、须丸(《本经》)、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本草纲目》)等。味苦、甘,性平。入肝、胃、心包经。功能:平肝镇逆、凉血止血。主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三氧化二铁。亦含少量的钛、镁、铝、锰、钙、硅和水分。
药理作用:
1. 对心脏和血压的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代赭石溶液大剂量时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对麻醉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2. 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代赭石溶液注射于麻醉兔可使肠蠕动增强;对离体豚鼠小肠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3. 其他作用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并被认为无毒。但经测定代赭石中含砷盐的量,约为 1/100 000 以上,已大大超过硫酸钡,也超过药典上的许可标准。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便秘代赭石、芦荟等量研细末,加适量面粉、白酒打糊为丸,每服 6g(可酌情增减),日服 2 次,白开水送服。治疗顽固性便秘500余例,效果满意。〔山东中医杂志1983;(3):28〕
2. 治疗经行吐衄生赭石细末18g,煎汤送下大黄末3g,肉桂末3g,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37例,治愈率100%。〔山东中医杂志1987;(6):
20〕
3. 治疗妊娠呕吐生赭石60g(碎)先煎,入姜半夏10g,砂仁6g,重者以生姜汁送服。治疗妊娠恶阻,疗效满意。〔四川中医1988;6(9):49〕
4. 治疗青年早老性脱发代赭石研细面,早晚各服3g。治疗5例,用药2~3个月,有中止脱发的效果。〔新医学1976;7(5):249〕
5. 治疗内耳眩晕症生代赭石45g,法半夏 18g,车前草18g,夏枯草18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或配成糖浆每次20ml,1日3次内服。治疗86例,治愈58例,好转30例,有效4例,无效 4例。〔中草药通讯1972;(4):57〕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2. 治疗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3. 治疗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4. 治疗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5. 治疗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配伍效用:
代赭石配伍白芍、龟板 代赭石平肝潜阳;白芍、龟板滋补肝肾之阴。三药合用,有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
代赭石配伍人参、山茱萸 代赭石降逆平喘;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三药同用,有益气补肾、镇逆定喘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葶苈子 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苈子祛痰平喘、下气行水。二者伍用,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肺失肃降之头晕、呃逆、咳痰、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夏枯草、石决明 代赭石平肝镇逆;夏枯草清泻肝火;石决明清肝火、平肝阳。三者伍用,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参 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胃中冲逆之气;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四药合用,有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
【注意事项】
宜忌:孕妇慎服。
“畏附子。”(《日华子本草》)
“畏天雄。”(《本草经集注》)
毒副作用:代赭石给小鼠每日服2g,到第7天时,100%死亡。死前动作迟钝,肌肉无力及间发性痉挛,最后共济失调或瘫痪,呼吸缓慢而死亡。家兔每日服5g,多在第12天死亡,个别在第14天死亡。中毒症状与小鼠相似,死后解剖见肺及肠黏膜充血,肝表面有部分坏死。
【医家论药】
“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淤、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不出及堕胎也。”(《本草经疏》)
“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代赭石,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凡因血分属热,崩带泻痢,胎动产难,噎膈痞硬,惊痫金疮等证,治之即能有效。以其体有镇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胜热之义,专入心、肝二经血分凉血解热,镇怯祛毒。但小儿慢惊及阳虚阴痿,下部虚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耳。书载能治慢惊,其说似非。”(《本草求真》)
⬅ 牡蛎 老茶馆 L 羚羊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