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凉血法-----温病最根本的治法

2022-06-18 16:13 楼主
滋阴凉血法,是治疗温病最主要的治法,也是清代以来温病学说对中医理论最大的贡献。温病学说对比伤寒学说,在治疗急性热病中,其优势就是滋阴凉血法(当然一部分湿温病除外)。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辩证,一般气分证就开始涉及养阴了,代表方剂为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其中知母便为养阴清热药。营分证,以大队养阴凉血药配伍清心解毒药,代表方剂如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麦冬、竹叶、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血分证,以养阴凉血活血为主,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热性传染病,发病急,传变快。人体如果没有特异性抗体,对病原微生物无法有效地杀灭,会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激烈的大动员,就像国家进入战争状态。饮食减少,体力下降,免疫系统高度活跃,体温升高,肝脏合成一系列应急蛋白,葡萄糖生成加速,糖皮质激素和类固醇血液浓度升高,细胞免疫如淋巴细胞大量合成,吞噬细菌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可致器官功能不全或实质受到损害。这时如果现代医学对病原体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那么除了支持疗法(如休息、营养、电解质平衡),只能采取抑制过激的炎性反应,即抑制免疫的方法,如糖皮质激素等,以避免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对人体的严重损伤,保住患者的生命。但是免疫抑制剂,有很大的副作用,可使病人生活质量大为下降,比如,肥胖、骨坏死、胃溃疡、水肿、失眠、脱发、感染等等,有可能生不如死。2003年“非典”时,有很多病人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有的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可怕的副作用,很长时间不会消除,特别是骨坏死,有的会伴随终生。而中医的方法是养阴凉血为主。养阴法可以补充一些由于机体过度动员而造成的精微营养物质的缺乏,更重要的是其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使机体能渐进有序地行使其自愈能力,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

据记载1889年——1890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其它国家死亡率都很高。特别是1918年——1920年世界流感大流行,欧、美、非、澳四大洲死亡数2~2.5千万,印度、菲律宾等死亡率也很高,但在我国似乎并不算严重。我想,这里很可能有中医的功劳。

滋阴凉血法不但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以用于慢性感染性疾病。一些缺乏特异性疗法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比如乙型肝炎,配合应用滋阴凉血法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还有一些耐药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结核,也可以配合应用滋阴凉血法。同样可以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减轻症状。同时补益营养精微物质的缺乏,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下面总结一下阴虚证的原因。

1,先天不足:基因方面、胎儿时期的孕育、生产方面。

2,日常消耗: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攀比好胜,殚精竭虑,患得患失,另外淫乐无度,昼夜不分,致使精气暗耗,肾阴不足。

3,疾病消耗:人体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机体过度动员,而出现营养精微物质消耗,或伴随有害的虚性的亢奋。

据统计,高血压病的病程中,典型的病机变化为:肝阳上亢证——阴虚火旺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阳虚证。当然各个证型一般都伴随着血瘀痰结状态。高血压病的直接原因是血液粘稠,小动脉硬化或痉挛,致微循环障碍,(中医理论认为是痰瘀证)特别是心脑等重要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缺氧,那么人体就会代偿性地增高血液灌注压力,血压就升高了,以保持心脑的生理功能。血压升高,心脏射血压力增大,所做的功就增加了,时间一长,心脏被迫代偿性增大,以适应这种情况,这时病人就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了。但心脏的代偿是有限度的,10年,20年,时间一长,心脏累坏了,出现了心力衰竭。对比上面的证型演变规律,会发现阳亢就是机体的代偿过程。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如果不是一过性的自限性疾病,病情迁延,机体就会长时间的进入动员状态,精微物质被消耗,各个系统的功能储备开始释放,这时病人的症状除原发病所引起外,还表现为一系列阴虚阳亢的症状,如面红、目赤、消瘦、失眠多梦、烦燥易怒、手脚心热、潮热盗汗、梦遗早泄、舌红苔少、脉弦等,表现为一种功能亢奋、机体反应增强、但易疲劳的病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代偿越来越无力,阳亢的症状渐渐消失,显现出虚损的症状,就出现了气阴两虚之证,病人在阴虚症状基础上增加了乏力、自汗、气短等症状。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阴阳两虚之证,中医说“阴损及阳”,病人就会出现腰膝酸软、面色恍白、喘咳身肿、身冷而自汗、不欲食、便稀或五更泄等症状。疾病发展到最后,病人阳气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差,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就会出现“亡阳”,表现为冷汗淋漓、神情淡漠、手足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症状。不但是高血压病,而且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都会出现类似的病证演变规律。

中医治疗此类病证,应尽早应用滋阴的方法。不但可以抑制机体过度动员所致的亢奋,抑制过度代偿,还可以补充损耗的精微物质,使代偿渐进有序,可使代偿有很好的物质基础,从而能延缓高血压的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在高血压病中,现代医学会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来抑制心脏代偿性增大,以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都有类似的作用,可抑制心脏,抑制血管收缩,达到同样目的。但是机体增高血压是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使用药物强力降低血压后,会引起心、脑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脑的缺氧,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力下降、脑萎缩等症状,虽然患者高血压病程得到延缓,生命延长了,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大脑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5%,心脏占18%,而且这两个器官对缺氧极为敏感。而中医的治疗,首先当然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管住嘴,迈开腿”,其次,对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比如湿热、痰热、血瘀、表寒、食积、水饮等,再次,尽早运用滋阴潜阳法,养阴精、平亢奋,减少有害代偿,也可使动脉硬化逆转,恢复弹性,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在临床中,笔者也经常运用滋阴凉血法治疗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各种过敏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类疾病的原因是: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组织细胞,或者攻击外来无害的异种蛋白等。现代医学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症状严重的采取免疫抑制疗法,来抑制这种有害免疫反应,使免疫反应趋于缓和,症状减轻,延长生命。

中医的滋阴法,只要辩证准确,同样可以抑制有害的免疫反应,减轻症状,而不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同时补益长时间的免疫动员,所产生营养精微物质的缺乏,起到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相比现代医学的免疫抑制剂,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少的优点。

下面举一则病案。

患者,李XX,男,36岁,左下腹不适5年余。患者近年极度怕冷、怕凉,不管是环境寒冷还是饮食寒凉,受凉则左下腹“寒冷”不适,甚则从左侧咽喉、食管到左侧肛门、阴囊都感到“寒冷”,欲大便而不得,发作则必须热敷,饮滚烫热水或姜汤,甚则从肛门“上蒜”(一种民间疗法,在肛门塞入破坏了表皮的蒜瓣),才能缓解。曾在地市级医院诊治,结肠镜示:乙状结肠末端和直肠段黏膜充血水肿。诊为“结肠炎”,先后服用过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益生菌等,未见明显疗效。后经中医科诊治,给与清热燥湿,理气健脾之剂,效果也不显著。近期症状逐渐加重,逐找到笔者来给予诊治。

现在患者左下腹寒冷不适经常发作,甚则腹胀腹痛,大便欲便不得,便则粘腻难下,肛门重坠,便而不爽,常常服用泻药,睡眠偶受影响,饮食可,乏力,左下腹无明显压痛,脉濡软而虚,舌稍红苔厚腻,舌边齿痕明显。笔者认为,患者虽被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但不能见“炎症”就清热,受现代医学病名影响,且该患者曾服用清热燥湿之剂而无效,应重视患者自我感觉——“畏寒怕冷”,且脉濡软,舌苔厚腻,舌边齿痕明显,一派脾虚寒湿之象,逐辨为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处方:附子30g(先煎),桂枝10g,干姜30g,白术50g,茯苓20g,党参10g,枳壳10g,厚朴10g,莱菔子30g,槟榔10g,大黄10g,二丑3g,山药30g,补骨脂20g。水煎服,日一剂。

7剂后复诊。药后患者症状依然,每天大便约2-3次,仍然便而不爽,肛门重坠,感寒后左下腹“寒冷”不适仍做。该患者病情顽固,温通力量不足,原方附子加到50克,再加小茴香10克,继续服7剂。

复诊,患者病情如前,不太满意。因该患与我有亲属关系,仍勉强来诊。我又把脉望舌仔细询问,思考良久。应该是前面的辩证错了,该患大便粘腻难下,肛门重坠,便而不爽,患者舌质稍红略暗,且伴口苦口臭。患者脉象濡软,或脾虚,或湿,或热,或阴虚、或阴阳两虚,该患脾虚、脾湿显然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阴阳两虚也不可能,剩下的只有热症了。但为什么在其他医生那里应用清热药没有效果呢?思考良久,应该是清热力量不足,加用凉血滋阴之品或可取效。患者为什么极度怕冷、怕凉呢?应该是热深厥亦深,患者结肠局部热证,血管扩张,需要的气血增加,就对内外环境非常敏感,每遇寒凉,则血管收缩,气血流通减少,出现不适。患者被诊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调节免疫的药物,我首先想到了生地黄,大剂量生地治疗风湿、类风湿有效,风湿、类风湿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肠炎也属于这类疾病,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应用于本病应该有效。逐处方如下:

生地黄120g,赤芍20g,甘草10g,黄连10g,牡丹皮10g,黄芩10g,薏苡仁50g,山药30g。

水煎服,日一剂。

5剂后复诊,近日患者畏寒怕冷略减,左下腹不适减轻,持续时间亦短,药后偶有腹泻,原方再进。嘱饭后马上服药,避免空腹服用,以免出现腹泻。

15剂后,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已经不太怕凉怕冷,药后有时出现水样腹泻,但无腹痛。肛门下坠感减轻,大便成形,也不粘腻。原方继续服15剂。

该患者,共服用40余剂,症状大减,偶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或贪凉饮冷而复发,也容易缓解。处方:

生地黄1000g,牡丹皮500g,青黛250g,黄连250g。

研末泛水丸,每次9克,日3次。加青黛以清热凉血,作丸以慢病缓治。

慢性结肠炎,是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因自身免疫反应、感染、遗传、精神等因素而引发。其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严重者甚至大便秘结、数日内不通,并且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该患症状不典型,无腹泻腹痛等肠炎症状,以腹部凉冷不适,大便困难为主诉。中医治疗时,不但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无效,而且按照中医辩证也易辨识不清,被“腹部寒冷”等主诉所误导。在本病例中,初诊时,只注重主诉,没有很好的重视脉诊,患者脉象濡软而虚,没有明显的弦紧之象,辨为虚寒之证,从而导致了误诊误治。从这个病例中可以看到,最后病人的诊断应该是阴虚血热,湿热阻滞。在用药过程中,大量应用凉血滋阴的药物,不但不碍湿,而且对于湿热证有很好的疗效,最后患者大便成型,没有了便而不爽,黏腻难下的症状。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滋阴药物滋腻难消化,服用后会妨碍脾的消化功能,使湿邪加重,所以有湿邪的情况下,一般不用滋阴药物。很显然这个理论不是绝对的,肝炎患者、风湿性疾病患者、湿疹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湿邪”的存在,但这些疾病如果有阴虚血热的证候,都可以应用滋阴凉血法,而且能取得良好效果。
2022-06-18 16:59 2楼
赞同观点!
2022-06-18 17:05 3楼
西医说的炎症风暴,我认为就可以用温病的滋阴清热、凉血活血法。
2022-06-18 20:30 4楼
温病的种类很多,治疗法则并不统一。
2024-04-08 21:46 5楼

吓人

⬅ 补肾益气驱风法治疗银屑病 老茶馆 四川中医201101 2022-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