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59条辨析

2021-08-01 21:58 12楼
kastin 说:
你睁大眼睛仔细看条文,原文是说服汤药后下利不止,不是原来就有下利症状的。你举的例子全都是原本就有腹泻症状的,而且新冠不属于伤寒病,属于时疫。关于古代怎么区分流行病,外感病和内伤病之类,国内有不少论文考证,你自己去搜搜看看。此外,你再看159条之前的条文,全都是误治出现下利不止。古人行文思路是有逻辑的,如果换个思路,自然会提示,否则就默认顺承前文。这都说明,你的理解是错的。

至于“复”字的含义,你这种的理解只是自己的演绎,没有证据证明仲景有过这种用法。除非你在其他条文也找到类似用法有多处,方可证明你说的“复”指的是另一种情况。

应把误治的着眼点放在辨变证的上头,不必拘于误治的形式和过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可是怎么辨别?比如你说的“用攻下药伤了大肠黏膜造成的下利不止”,你怎么知道是伤了大肠粘膜?古人可没有现代仪器检验,总不能先试试涩肠固脱法,然后事后诸葛亮式地解释说是伤了大肠黏膜吧?伤寒论不是医案集或者病例治疗实录,所以条文并非单纯随意罗列,其安排自然有其内在逻辑,否则打乱排序还是伤寒论吗?古人写文章可不是瞎写的,怎么安排都是精心布置好的。现代人不喜欢按逻辑来分析,只是自己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甚至还为了附会自己的解释,擅自更改条文字词,也是做学问中的一大怪状。

另外,我想问的就是这个内在的逻辑,也就是达到“能这样去看,就跳出了误治的框框,自有海阔天空,鸟瞰全局之快,也就自然不再盯着汗、吐、下条文不放”。否则的话,你光看看症状来辨别,不还是把伤寒论当成是“治疗实录”或者“医案集”来用吗?

我所谓“下法伤了大肠黏膜”不过是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述,古人(中医学)自然有对应的证候描述:“攻下药损伤了阳明大肠脉络”,病位在下焦,理中当然没用。

原文是说服汤药后下利不止,就一定是服错汤药造成的下利不止?
那么如今说某人经医治无效死亡,就是医疗事故导致的死亡的啰?

新冠属于时疫?有春夏秋冬都不停歇的时疫?
时疫就不能用伤寒病方来治,那四个经方组成的[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良效是怎么来的?

研古代典籍,做今世学问,中医是实践科学,经典理论是要为现实诊疗服的。
不结合临床实际,把解析还原古籍的本义放到第一位,那不是学医而是考古。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伤寒,每个医家有每个医家的仲景,
领悟并运用其理法方药解决现实问题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学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中医思维的核心不是逻辑思维,中医的传承不需要“死于句下”的形式上的规范与严谨。
2021-08-01 21:59 13楼
梦回杏林 说:

《伤寒论》是一部{医学论著},不是一本{医案集}或者{病例治疗实录}。

一、伤寒服汤药,当然服的是解表散寒的药了,难道一定要用错了药才会出现下利不止?
比如去年疫情开始的时候就报道有些新冠患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推荐的防治方药里面还有藿香正气水。
太阴脾虚体质的人感受风寒外邪容易得胃肠型感冒,就有可能出现下利不止,而胃肠型感冒如果按一般风寒感冒的治法用解表散寒的方药,当然下利会止不住了。
这句话就是提示医者,用发表药下利不止而心下痞硬的胃肠型感冒,要改用泻心汤才能治愈。

二、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后两句的首字“复”应该理解为“又有另外的一种情况”,而不是接着前面的病情继续治。
1、用攻下药伤了大肠黏膜造成的下利不止,要用“涩肠固脱法”来治。
2、“涩肠固脱法”仍然不能完全治愈的,要给水湿以出路,通过利小便来分消。


======

如何参悟仲师对{误治变证}和{不同病证}的论述,
在刘渡舟教授的《伤寒论十四讲》中有一段精辟的话:

《伤寒论》 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论“变证”的。变证是被医生治坏的病。例如太阳病,在治疗上没有发汗,而误用了或吐、或下、或火的各种治法,由子治疗的差错,使原来的表证不复存在,而新的变证从此油然而生。

变证在临床确有其事,对它的论述,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我反复地思考,感到《 伤寒论》记载的误治“变证”,有的(不是全部)是著者借用它来讲另一个病的,因而未必都实有其事
例如:《 伤寒论》的63条至70条的内容(指赵本条文号码),是围绕五脏病的虚实寒热加以辨证的,是属于著者精心安排的。不可能是临床误治的巧合。

所以,对误治的“变证”也要一分为二。真的也有,造作的也有,不能绝对化
如果我体会不差的话,那么,就应把误治的着眼点放在辨变证的上头,不必拘于误治的形式和过程
如能这样去看,就跳出了误治的框框,自有海阔天空,鸟瞰全局之快,也就自然不再盯着汗、吐、下条文不放,做“守株待兔”那样的傻事了。
为此,对于变证,宜从辨证的前提出发,抓辨证的大方向,以达到在伤寒中论杂病的目的
啧啧啧,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专研《伤寒论》30年呢!
训谁呢?自己都没搞清楚!
看不懂原文,只看译文的人还这么有底气!
不引用论文啦?
2021-08-01 22:04 14楼
伤寒病之后,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提示表邪内陷心下,服泻心汤就可以治好,不管表邪是什么原因陷到心下的,都这么治。
2021-08-01 22:05 15楼
江海余生 说:
啧啧啧,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专研《伤寒论》30年呢!
训谁呢?自己都没搞清楚!
那他是什么口气呢?
像是在疑问求解吗?
2021-08-01 22:06 16楼
梦回杏林 说:
伤寒病之后,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提示表邪内陷心下,服泻心汤就可以治好,不管表邪是什么原因陷到心下的,都这么治。
把原文看懂了再说吧!
2021-08-01 22:08 17楼
梦回杏林 说:
那他是什么口气呢?
像是在疑问求解吗?
呵,人家什么口气?只是他思考的轨迹,也没惹着你吧?
是避免不懂的人乱入的!结果还是没拦住啊!
2021-08-01 22:21 18楼
梦回杏林 说:
伤寒病之后,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提示表邪内陷心下,服泻心汤就可以治好,不管表邪是什么原因陷到心下的,都这么治。
说你不懂吧,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伤寒的心下痞,除了原发病之外,多数是误下造成的。
原理是误下之后,下焦水液从大肠排出过多上承的减少,不能压制心火,而导致心下痞!所以五泻心汤都有黄连,不管别的地方寒热如何,心火肯定是有的,除了黄连的直接清热作用,所有其它的药物都是为了调集水液上承以制心火;要不然怎么叫泻心汤呢?
并不是什么表邪内陷心下!
都不知道你怎么看书的!

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0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2021-08-01 23:06 19楼
江海余生 说:
说你不懂吧,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伤寒的心下痞,除了原发病之外,多数是误下造成的。
原理是误下之后,下焦水液从大肠排出过多上承的减少,不能压制心火,而导致心下痞!所以五泻心汤都有黄连,不管别的地方寒热如何,心火肯定是有的,除了黄连的直接清热作用,所有其它的药物都是为了调集水液上承以制心火;要不然怎么叫泻心汤呢?
并不是什么表邪内陷心下!
都不知道你怎么看书的!

5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0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病心下痞证的类型很多,虚实寒热干湿都有。
虽然多数是误下造成的、湿热病机占多数,但是其它原因、其它类型的心下痞也不少见,比如[桂枝人参汤]和[五苓散]都可见心下痞证。

《伤寒论“心下痞”病机方证略疏》
/threads/425634/
2021-08-01 23:07 20楼
梦回杏林 说:

我所谓“下法伤了大肠黏膜”不过是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述,古人(中医学)自然有对应的证候描述:“攻下药损伤了阳明大肠脉络”,病位在下焦,理中当然没用。

原文是说服汤药后下利不止,就一定是服错汤药造成的下利不止?
那么如今说某人经医治无效死亡,就是医疗事故导致的死亡的啰?

新冠属于时疫?有春夏秋冬都不停歇的时疫?
时疫就不能用伤寒病方来治,那四个经方组成的[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良效是怎么来的?

研古代典籍,做今世学问,中医是实践科学,经典理论是要为现实诊疗服的。
不结合临床实际,把解析还原古籍的本义放到第一位,那不是学医而是考古。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伤寒,每个医家有每个医家的仲景,
领悟并运用其理法方药解决现实问题才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学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中医思维的核心不是逻辑思维,中医的传承不需要“死于句下”的形式上的规范与严谨。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述”?我就是用你的习惯的表述来问你——你前面还说要“辨”,你的“辨”在哪里?条文只是说下利,这个“利”跟前面怎么不同,你才得出“损伤阳明大肠脉络”的判断?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你总是纠结现代医学语言的问题?古人没有机器检验,那他到底怎么个辨法?你没有回答清楚。你看看,你还是几年前那种只看文字表面的思维,交流起来真费劲。

“原文是说服汤药后下利不止,就一定是服错汤药造成的下利不止?”
按照你的逻辑我来回复一句:原文说服用汤药后下利不止,就一定是你理解的“先是下利不止的伤寒病,然后服汤药”?至少我能找到前后文条文作为逻辑证据来证明我的推断(见159条前面几条,或11楼的解释),你则纯粹是空想附会,拿不出原文中的文字证据。包括后文的“复”字的解释,搞的好像你就是作者一样,随意附会。你能找到原文中类似的使用方法,来证明的解释,才能让人信服。否则凭什么你的理解就是对的?
⬅ 《内经/ 脏气法时论》说的苦与欲应是什么症状? 老茶馆 《伤寒论》九十二条之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