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骂人还是得服古人啊,这个不知名者骂得太爽了!

2020-09-17 22:31 楼主
摘自《王氏医案-厥》
牙行王炳华室,夏患臂痛。孙某曰风也,服参、芪、归、芍数帖,臂稍愈而脘痛。孙曰寒也,加以桂、附,痛不止而渐觉痰多。孙曰肝肾不足也,重用熟地、枸杞,令其多服取效。不料愈服愈剧,渐至昏厥。孙尚以为药力之未到,病体之久虚,前方复为加重,甚而时时发厥,始请孟英诊之。脉沉而有弦滑且数之象,乃谓炳华曰:此由过投温补,引动肝风,煽其津液为痰,痰复乘风而上,此晕厥之所由来也。余波则奔流经络,四肢因而抽搐,阳气尽逆于上,宜乎鼻塞面浮;浊气不能下达,是以便滞不饥。炳华曰:神见也。温补药服凡三月矣,不知尚可救乎?孟英曰:勿疑吾药,犹有望焉。遂予大剂甘寒熄风化饮,佐以凉苦泄热清肝,厥果渐止,各恙递蠲。两月后康复如常。予偶于旧书中检得无名氏钞本一册,所录多岐黄之言,内一条云:附、桂回阳,在一二帖之间,万一误投,害亦立至,功过不掩。其性之毒烈也,概可见矣。奈世人不知药为治病而设,徒以贪生畏死之念横于胸中,遂不暇顾及体之有病无病,病之在表在里,但闻温补之药,无不欣然乐从者。模棱之辈,趋竞存心,知其死于温补而无怨悔也。乃衣钵相传,不必察其体病脉证之千头万绪,仅以温补之品二十余味,相迭为用,即成一媚世之方。且托足《金匮》之门,摹拟肾气之变,盖知熟地之阴柔,可缚附、桂之刚猛,误投不至即败,偶中又可邀功,包藏祸心,文奸饰诈,何异新莽比周公,子云学孔圣哉?人以其貌古人而口圣贤也,多深信而不疑。迨积薪既厚,突火顿燃,虽来烂额焦头之客,其不至于焚身者幸矣。较彼孟浪之徒,误投纯阳药,致人顷刻流血而死者,其罪当加十等。诛心之论。救世之言,知我罪我,不遑计焉。孟英见之,拜读千过,且曰:剿汉学以欺世,由来久矣。徐灵胎之论,无此透彻,可与退之《原道》文并峙,当考其姓字,于仲景先师庙内建护圣祠以祀之。予谓孟英如此称许,则其可传也奚疑。故附刊此案之后,以证王氏妇温补药服及三月,即所谓阴柔束缚刚猛之故,致人受其愚而不觉者,后之人可以鉴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1-24 19:44 2楼
“人以其貌古人而口圣贤也,多深信而不疑。”
唉,可悲可叹!
2021-01-25 10:50 3楼
脉沉在里,数为热,弦滑为痰饮。看此医案,前医不懂脉也,还用熟地,桂附,难怪病越治越重。
2021-01-25 11:22 4楼
不懂脉的可能性不大。医案中提到前医如何如何,其实往往前医都是比较有名的医生,否则不会特意列出,而且古代的家庭多少都有点中医知识,和现代人都懂点解剖类似。所以,前医不懂的可能性不大。要不家属也不可能让他治了几个月。
明医失手,也是非常多的,名重一时的叶天士和薛雪两个人只要见到对方失手的病例,都会马上接手。好像是俞震吧,把草医治好了叶天士的两个败案列出来,说明败案人人有,不闻名的医生也同样有惊艳之举。
前几天我看论坛上一些人都自比明医,还想说医案中的前医其实都不见得不自比明医。
视角固定,就会有失偏颇,如果从前医的视角看,补,温,滋,他肯定见到了弱相才会这么做吧,这和论坛里很多见弱就认为弱的,有区别吗?没有。可以这么说,前医就是真的镜子,能照见自己不足的地方。
2021-01-25 11:34 5楼
刚开始前医未说脉象,就算是弱象,下的药也对,但是你看到没,温补了三个月之久,难道中间没再查脉?若有查脉,发现了壬孟英说的脉象还继续开温补方,这明显说不过去。开头既使是对的,但服一段时间应再重诊,证变方亦要变。为何还继续温补?这不就是太过了吗?所以我认为不懂脉是肯定的。
2021-01-25 12:01 6楼
这你可以问问论坛里的那些人,为何刻舟求剑,追着一个方向不放。临床上这类情况很多。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脉浮细弱,沉位是虚无力而不细,这种脉象,你觉得是补还是按痰热治?
2021-01-25 12:17 7楼
刘国栋 说:
这你可以问问论坛里的那些人,为何刻舟求剑,追着一个方向不放。临床上这类情况很多。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脉浮细弱,沉位是虚无力而不细,这种脉象,你觉得是补还是按痰热治?
浮而细弱表虚,沉而无力里虚,表里皆虚照脉来看应补。
2021-01-25 12:25 8楼
村野草民 说:
浮而细弱表虚,沉而无力里虚,表里皆虚照脉来看应补。
我看老师强调的是不细
2021-01-25 12:47 9楼
村野草民 说:
浮而细弱表虚,沉而无力里虚,表里皆虚照脉来看应补。
你看,你觉得是弱脉吧。这脉就是这个病案的原型脉。多数人看到补后脉从脉细转浮细弦,沉位从虚大转虚滑而数,都还是会认为虚为本。因为脉的力量并没有变化,弦是紧张度略高,滑是有走珠感,数有时也是虚极的一种。
只要是两层脉,都得考虑有问题。因为标本俱显,那就有很大可能是内郁而致虚。
医案有时还得现在局外人角度看,写病案的人有极大可能有倾向性。
2021-01-25 12:49 10楼
村野草民 说:
刚开始前医未说脉象,就算是弱象,下的药也对,但是你看到没,温补了三个月之久,难道中间没再查脉?若有查脉,发现了壬孟英说的脉象还继续开温补方,这明显说不过去。开头既使是对的,但服一段时间应再重诊,证变方亦要变。为何还继续温补?这不就是太过了吗?所以我认为不懂脉是肯定的。
这其中有个见识问题。
前医一般不是指某一个医生,而是好几个医生。这么多医生都不懂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不过他们有定势思维,觉得见虚弱则补!
却不知越补越弱!没见过这类的病情和脉象就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硬套!
2021-01-25 12:50 11楼
村野草民 说:
浮而细弱表虚,沉而无力里虚,表里皆虚照脉来看应补。
刘国栋 说:
你看,你觉得是弱脉吧。这脉就是这个病案的原型脉。多数人看到补后脉从脉细转浮细弦,沉位从虚大转虚滑而数,都还是会认为虚为本。因为脉的力量并没有变化,弦是紧张度略高,滑是有走珠感,数有时也是虚极的一种。
只要是两层脉,都得考虑有问题。因为标本俱显,那就有很大可能是内郁而致虚。
医案有时还得现在局外人角度看,写病案的人有极大可能有倾向性。
确实是有着重点的问题,前医着重于弱脉,王孟英着重于滑数,所以治疗的方向截然不同。
借用柯南的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
⬅ 中医学生,不知道未来方向 老茶馆 中医随想录:肌肉减少症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