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汗与阴阳

2020-01-21 14:41 楼主
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有汗孔能排汗,这是人为什么人能比绝大多数动物长寿的原因之一。正因为能排汗,人类的阴阳平衡能力比别的动物强,而且耐力超群,在远古没有任何动物能比的上,虽然速度不突出,但可以不停的追赶猎物使其累死,加上群居会用工具,人类是无敌的存在。
阴阳在于身,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运动的时候心跳加快,相当阳气输出加大,而阴气不变,排汗就是平衡两者的法宝。所以很多动物捕食追赶猎物不能持久,否则会累死。那么如果阳气输出不变时,而阴气吸收减少时,同样会使阳气过剩,这种情况就是病态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1-21 14:49 2楼
脉是气血的通道,也是阳气释放的空间。阳气源源不断输出从来不会少,只会多。因为脉只会少(闭塞不通相当于少),不会多,释放空间减少,阳气量不变,就相当于多。
比方说服四逆方,并不是为了补阳气,而是在打通外部受凝闭塞之脉。外表脉受寒不通,阳气不能被送到故恶寒,脉通则暖,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是补了阳气。
2020-01-21 14:58 3楼
阴阳,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气血之阴阳,比如我们说的阳气或阴气,它是流动的。二是脉之阴阳,及其脉所连的组织,比如内经说的,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它是固定的。然书上大部分说的阴阳就是脉之阴阳,它是实体,非虚幻之物。
气血出现异常原因是脉出现了异常。
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阴气少了,这个阴指脉之阴,那么在阴脉中流动的阴气就多了,所以人就感觉怕冷,三阴症以寒居多,但是本质却是它的阴脉空间少了。所以单纯地跟据寒热用药往往效果不好。
2020-01-21 15:48 4楼
阳脉空间减少,则脉中流动的阳气变多,阴不变。故发热。
阴脉空间减少,则脉中流动的阴气变多,阳不变,故恶寒。
人之所以寒热有感,是脉中流动的阴阳之气占比不同,而阴阳之脉在于人体是相互交错。
2020-01-21 17:46 5楼
气血之阴阳,比如我们说的阳气或阴气,它是流动的。
既然是非实体的流动的,可以认为它是阳性的层面,因此阳气和阴气分别可以看成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吧?
脉之阴阳,及其脉所连的组织……它是固定的。然书上大部分说的阴阳就是脉之阴阳,它是实体,非虚幻之物。
同理,这个脉之阴阳,分别属于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吧?
但是,如何去理解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
2020-01-21 17:55 6楼
kastin 说:
既然是非实体的流动的,可以认为它是阳性的层面,因此阳气和阴气分别可以看成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吧?
同理,这个脉之阴阳,分别属于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吧?
但是,如何去理解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
不是,阴是阴,阳是阳。通常所说的阴阳都是指脉,而非所谓的功能,比如太阳,它主要体现在足太阳经上,足太阳经是实体,因为足太阳脉的结构,决定的其流动的气血性质。
以心脏为阳气始发点,它向外扩散的空间来看。手之阴靠的最近,相对能释放的空间有限,故为阳中之阴。再往外扩散空间就大多了,即手之三阳,为阳中之阳。
阳的空间再往外,就是阴,同样是以能容纳气血的空间来分,足三阳容量不如足三阴。所以足三阳为阴中之阳,足三阴为阴中之阴。以上是以经脉而论。
2020-01-21 18:17 7楼
阳的区域离心脏近,所以发病动静较大,症状明显,而阴的区域离的远,发病一般徐而持。所以气血尽量要往远的地方引,使气血充分布于全身。
2020-01-21 19:01 8楼
总的来说是脉决定了气血的阴阳,行于阳脉的气血是阳气。行于阴脉的气血是阴气。气血在人是循环的,所以其性质也在不停的切换,但脉是不变的。阳气自肺始,朝于全身,经人体组织,终于阴脉。
2020-01-21 21:36 9楼
第十三刀 说:
不是,阴是阴,阳是阳。通常所说的阴阳都是指脉,而非所谓的功能,比如太阳,它主要体现在足太阳经上,足太阳经是实体,因为足太阳脉的结构,决定的其流动的气血性质。
以心脏为阳气始发点,它向外扩散的空间来看。手之阴靠的最近,相对能释放的空间有限,故为阳中之阴。再往外扩散空间就大多了,即手之三阳,为阳中之阳。
阳的空间再往外,就是阴,同样是以能容纳气血的空间来分,足三阳容量不如足三阴。所以足三阳为阴中之阳,足三阴为阴中之阴。以上是以经脉而论。
挺有意思,很新颖,如果能进一步解释说明一下应用方式就好了。
2020-01-21 21:51 10楼
kastin 说:
挺有意思,很新颖,如果能进一步解释说明一下应用方式就好了。
什么新颖?内经上就是这么分的,手之三阴,阳中之阴……
2020-01-21 22:21 11楼
第十三刀 说:
什么新颖?内经上就是这么分的,手之三阴,阳中之阴……
我记得内经上可不是你这么说的哦。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所以才说你给出的方式很新颖,并非你的东西跟内经完全不同,而是这种理解/解释的方式,与原文似乎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怎么推理得到的?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12条方剂使用之我见 老茶馆 气血,阴阳在人的大概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