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无妄之疾案例说起

2019-10-10 19:32 楼主
从一个无妄之疾案例说起
——王孟英治张养之真热假寒案

清代名医王孟英治张养之医案,载于《王孟英医案》卷一.伏热门。全案约860字,案情曲折,治疗颇多波折,幸亏王孟英的热情帮助与精心治疗,终于才转危为安而得痊愈。
患者张养之是一个贫士而又患病已久,病史至少有七年。他与王孟英之间是属于知己与至交的关系,应当算比较密切。据医案上说,张因得“无妄之疾”,曾经百十三医之手,而病莫能愈。最终还是靠其自购医书学习,自疗而痊,然亦得了“鼻坏”之后遗症。由于自惭形秽,因而“闭户学书,专工作楷”,王孟英对他寄予深深的同情。
“无妄之疾”是什么?这里王孟英没有详述。据《易经.无妄卦》云:“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即指得了意料不到的疾病。患者目前的症状是:体怯.面青.鼻坏.易感.恶寒.头痛.咳嗽频繁.吐涎沫.口气极重.不渴.阳萎.大便坚燥.脉沉弦滑,虽夏日亦著复衣,炉火重裘。以上症状多达十余种,而且复杂,难以辨识。
从这些症状看,似乎属于阳虚而夹寒之证,因其具有恶寒.阳萎.不渴.夏日亦著复衣等症状。但王孟英却根据其口气极重.大便坚燥等而认为是积热深锢.气机郁而不达之真热假寒证。故主张用苦寒泻下法治之,且用大剂力专之药,重用硝黄犀角,使气机流布。然而在开始服药二三剂后,病无进退。于是病者及其亲友对王孟英的治法产生了怀疑,乃至“众楚交咻,举家惶惑”,转而另请其它两位医生前来会诊。
在此病情胶着不解的关键时刻,王孟英并没有“坐观成败”而放手不管,而是“急诣病榻前”向患者详细地分析病情的转化及其成因。他指出“连服苦寒,病无增减,实由热伏深锢,药未及病”。并说,如果另求医生诊治,可能会出现的三种情况:一.医生虽识病,而用药不专而剂量小,药不胜病;二.医生不能识证,而以无关痛痒之方敷衍塞责,乃至因循养患;三.不识病而动手即补,使邪无出路,而犯了实实之戒。
在王孟英以作为朋友的身份所作的一番努力宣讲和推心置腹的劝说下,终于使患者为之感动和彻底信服,从而继续服王孟英开的药方。最后其治疗结果竟是:大便下如胶漆,秽恶之气达于户外,畏寒递减,糜粥日增,旬日后粪色始正,百日后康复,不再畏寒,阳道复兴,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
难怪患者在自谓其属于“奇病”被治愈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和赞誉,说:“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其再生之德,没齿不忘。
按语:此病难于辨识之处,就在于寒热二字,它也是用药处方的关键,稍有不慎则南辕北辙而使病情加重。王孟英没有为其恶寒.头痛.吐涎沫等表像所惑,直断其为伏热而用苦寒泻下清热治之,调治百日而得康复,诚属不易。似此真热假寒证,非学养功深.具明眼之医者不能治。由此可见,治病谈何容易!孟英先生曾云:“治病犹如燃犀烛怪,用药尤贵以芥投针。”——旨哉言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10-10 20:50 2楼
内结之症易误诊误治,易造成坏症。孟英先生在繁杂症状中抓住主症,辨证正确固执已见为正确,才能得愈。可见孟英先生阴阳辨证功底深厚。
2019-10-21 14:44 3楼
用热药久不见功,自然应当考虑反向用药。
⬅ 寸关尺分候脏腑之理 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老茶馆 六经症治祥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