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内经》篇章之《气厥论》

2019-08-08 12:24 楼主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传寒的多是脏之间,而传热的包括五脏六腑。传寒的就是虚寒症,传热的是温热病。《伤寒论》名家注释都注意到了这样一点就是脏寒腑热,热像多在六腑,寒象多在五脏。所以仲景拟方寒热同用的时候是温脏而清腑,比如著名的乌梅丸。
有人说有热的用清热药,很快就能好。不得不说,他小看了这个热。不分脏腑经络,清热怎么会管用呢?何况,还有三焦俱热,全身都热,热极似寒的情况存在!
温病比伤寒更复杂,因为温病除了造成热证之外,也会有虚寒的假象,还会有痰瘀形成,从而虚实夹杂,虚实相因。人身是一个整体,多种疾病同时出现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症状,比如有一次在西医论坛看到的有一个病人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同时出现,还是有其脉络线条的,这就需要胆大心细,去抽丝剥茧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8-14 15:55 2楼
此贴感觉很有深度。
2019-08-14 20:38 3楼
不管此案论述有多深粤,我认为坛里有位老师提倡的冰火两重天的治法,正是克此类病症的法宝。先以寒凉大泄其道,有寒去寒,有热去热,交通内表。然后再以温补善后为正治。远期预后良好。可惜我翻不到是哪位老师的杰作。
2019-08-14 20:51 4楼
气血不顺找名医 说:
此贴感觉很有深度。
多谢关注与支持!
2019-08-14 21:16 5楼
实际上,比较经文中传寒与传热的两段文字,不难看出有相似之处,更多的则不同。
相同之处有二;一是:“心移寒于肺,肺消 ”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一是:“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和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 ”。所以说,寒热皆能致消渴,水泻!
虚寒症中,痈肿少气责之肝肾寒,痈肿筋挛责之肝脾寒。
温热病中,惊衄责之肝脾热,柔痓 责之肺肾热,癃溺血责之胞宫膀胱热,鬲肠不便及口糜责之膀胱小肠 热,善食而瘦责之大肠,胃,胆热,鼻渊,衄蔑瞑目 气厥责之胆脑热。
很明显,热证有寒证无的病症挺多的。而且和我们常常以为的不一样啊!
2020-10-30 12:59 6楼
江海余生 说:
实际上,比较经文中传寒与传热的两段文字,不难看出有相似之处,更多的则不同。
相同之处有二;一是:“心移寒于肺,肺消 ”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一是:“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和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 ”。所以说,寒热皆能致消渴,水泻!
虚寒症中,痈肿少气责之肝肾寒,痈肿筋挛责之肝脾寒。
温热病中,惊衄责之肝脾热,柔痓 责之肺肾热,癃溺血责之胞宫膀胱热,鬲肠不便及口糜责之膀胱小肠 热,善食而瘦责之大肠,胃,胆热,鼻渊,衄蔑瞑目 气厥责之胆脑热。
很明显,热证有寒证无的病症挺多的。而且和我们常常以为的不一样啊!
心寒 心阳虚 正克 形成肺阳虚,饮一溲二,喝进去的进入不了水循环,肾直接排掉了,以前在循环里的水也排掉了,大约是要形成和现在心阳虚后,微弱的心阳同等量的心阴才能重新平衡吧。
心热,心阳亢 也就是心阴虚 反克 形成肺阴虚,肺热,消渴,喝进去的水很快气化了。
大约是这个意思吧。
⬅ 气穴的本质 老茶馆 开合枢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