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黄帝(族)真是尼罗河畔埃及来的吗?

2018-12-13 15:54 楼主
上古黄帝(族)真是尼罗河畔埃及来的吗?

(谨评:姚丰辉《华夏断代史是由于秦制对先秦大道文化的封杀》)

雍牧

《庄子》说: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

“ 华夏五千年的大道文明历史是一个被掩藏的断代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实则从“炎黄之战”后黄帝族实行“绝地天通”就开始了,可谓“始作俑者”!

非常赞赏贵文的“华夏大道文化”观点,但对于史实部分感觉实在不太严谨。我们可以承认有黄帝族,但不一定有“黄帝”其人,正象“赤帝”没有实有其人一样。而且要注意“帝”字的来源,甲骨文“帝”字象形,对应于北极天枢:下为北斗三星,相互交叉,连成三线,中心点是北极天枢,所以“帝”字的初义,正是北极天枢。 源头是八仟年前的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一期天文。上中古这个“帝”字是代表“天行天运”,王不僭帝,活“王”自僭“帝”号,则是自咒速死。夏代酋长称“后”,部落联盟领袖称“元后”,商周二代君主才称王,庄子有《应帝王》篇,意为“人不能逆天”,也就是您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大道”的意思,可今天往往误读。而且庄子先秦时代离黄帝时代也已过去二、三千年了,后来秦始皇“以王僭帝”,是中华历史的根本拐点,导致中华文明全面衰落,直至近代“辛亥革命”得以终结。黄帝族祖地源于今内蒙古赤峰,是游牧民族,考古证明距今也已经八千年了,炎黄大战更是不能否认,距今也4200年以前了,炎黄大战持续时间长达百年,这是最清楚不过的史实了,可您说是5000 年前黄帝才从西域埃及来到东亚大陆的:

“他带领西域夏族来到华族长江流域,并没有对华族进行征服和杀戮,而是殖民或和平融合。也许两种文化本来就同质的都信奉自然神祗的文化,所以黄帝甚至从内心里接受华夏的祖先伏羲的创造的华族农耕文化,并与之带来的地中海夏文化的融合。黄帝拜伏羲圣像就是见证,《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收服蚩尤时候遭遇挫折,于是‘黄帝归于太山(注:指南岳衡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 ‘人首鸟形的妇人’正是伏羲神农炎帝之祖图腾之一的鸟图腾”。

贵文又说:“笔者经过对《穆天子傳》进行研读,算是明白了:穆天子的所谓到达昆仑山,不过是北方的内蒙古巴颜格拉山。从《穆天子傳》透露了信息看,穆天子不是西征而是北伐。其北伐路线是:从洛阳出发向北到达山西东部的磁县, 继而又越过障水到研山(今之常山);再继续向山西大同的东南方向到达灵丘;而后再向西北转雁门山(今之晋华宫)与那里的游牧部落迎来送往,受到高规格接待;又继续向西偏南到达黄河之阿(北岸)的䣙人国,人家送来了大群牛羊,他送给人家布匹;继续西行到达阴虞山(内蒙古呼和浩特);然后继续沿着内蒙古东西走向的黄河之北岸到达所谓的‘昆仑山’,其实是现在的内蒙古巴颜格拉山!!穆天子的北行路线竟然是绕路一个7字型的拐。其实,被后儒吹破天的穆天子到两河流域见西王母,不过是子无虚有,他就不过在中国大陆向黄河上游向北方走两个省份,山西和内蒙。其实,周穆王的作法很平常,就是如同当初满人多尔衮到北京坐稳天下后,到满洲祖居地一次狩猎巡游是一样的,目的是在父老乡亲面前处摆摆显。与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心里一模一样,根本不值得宣扬!”

《黄帝玄女战法》,都是后人的无稽的杜撰和胡说八道,按我估计都是唐朝以后的东西了。里头说的“玄女”也就是“女娲”,属于伏羲族(神农族),被后人神化为“九天玄女”即昆仑山上的“西王母娘娘”,“周穆王花四年赴昆仑山会西王母传奇故事”,令人感觉好笑,忍俊不禁。统治者当然需要往自已脸上帖金,“昆仑丘”、“昆仑墟”都只是伏羲族的天文观测台,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汉朝汉武帝时才命名的自然山体“昆仑山”呢。“昆仑”一词是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其开祥距今已八仟年)第二期距今七仟年的天文观测台名称,字义训诂源于“混沌开天”,这在《山海经》就可找到了。贵文说:“当然,华族的石头兵器也不是黄帝夏族青铜兵器的对手也是事实”。可事实是“青铜”技术,炎黄大战前(公元前3000年)华夏上古四族就已发明成熟了,否则拿什么去打?!女娲“炼石补天”(炼五色石),炼得是什么?那还是伏羲族母系时期,就算不是青铜,但也是彩陶,这点已在八仟年前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证实,其技术相关的。如果凑巧部落附近又发现金属矿的话,只要掌握了烧陶技术,炼金属实在不在话下,而彩陶难度更高。宁波七千年前河姆渡先人属华夏南蛮族,考古发现还只是素陶黑陶呢,其窑温也须达到800℃以上,而彩陶要求更高1100℃!古代文献《太平御览》引用《龙鱼河图》中的记述,“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食用沙子和石子”。“人面兽身”应该是“战甲”和“华丽的兽皮”,“铜头铁额”,即“金属制头盔”,而“食用沙子和石子”显然不能,可金属矿石沙可以冶炼铸兵器,和平时要制陶。

贵文“为什么考古发现像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文化、屈家岭文化、褚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楚文化等遗址和文物,这些起源南方长江流域的上古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留存遗迹比较精美精致,其精美精致程度远远把北方洛河起源的礼治社会遗留的文化遗迹抛在后面”。这点没错,可伏羲族(神农氏)六、七千年前本已南扩东辟,农耕三族已经相互和平融合,其离黄帝族(龙山晚期)南下征服中原已是二、三千年后的事,“炎黄大战”又持续上百年,都被撵赶到长江流域来了,南方本有东夷、南蛮,都属农耕氏族。“炎黄大战”是华夏第一劫,伏羲族(神农氏)的共工 、蚩尤都是神话?!《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黄帝族)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炎黄大战后黄帝族又实行“绝地天通”统绐手段,垄断当时民间普及的天文历法识,“天子”独霸“颁历”权而控制被征服的华夏上中古四族庶民,这和现在的“维稳”性质是一样的,那可是经过一佰来年“炎黄大战”后的上古华夏大地!据传孔子编定的《尚书》记:“上古时蚩尤作乱,他的后裔(三苗九黎)都暴戾无道,颛顼(黄帝族)令重与黎断绝了天与地的联系,使人与神不能再随意往来”。陶渊明观《山海图》作的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刑天”就是“蚩尤”啊!

对了,夏商周三代都是黄帝族所建,社会等级森严,征服者是贵族“君子”,被征服者庶民都是“小人”,这种状态直至东周“礼崩乐坏”战国时才有所改变。

此外,史泰芒先生观点认为:在夏亡后,其中一大部分夏朝方国部族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徐中舒、唐嘉弘二先生云:“特别是 ‘殷革夏命’,夏人作了一次民族大迁徙,大体上说,或南流入越,或北迁为匈奴,或西徙为羌。大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夏族与当地土著大融合的过程”,可谓得其实,后来的东夷、北狄、西戎、西羌,均夏人的后裔,故夷、戎、羌等族均有大禹出生之传说。据《史记·周本纪》,周人之先祖本世代为夏农官后稷,夏末,周人的先王不窋才“犇戎狄之间”,可见周人最初并非是居于西北戎狄之地的,而是也夏人一样原居于东方,后来随夏人的迁徙才奔于西北。而按张远山先生的学术观点考证,羌族和西南所有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藏族苗族壮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是上中古未被黄帝族同化,在其统治范围边缘未及或退逃到西南大山里的伏羲(神农氏)族后裔,所以也就有了神农架。舜帝南巡,实质上是征战,死于(苍梧)九嶷山。

挖掘历史,须有考古、基因遗传、文献三者印证支撑,而且任何一项都不能是孤证,同时须"环环相扣"形成证据链。“凤鸟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没错,但您读下我下边给传去的《道学溯源一:龙的起源》,就已涉及“凤”的来源。在审美上说,我也喜凤而不喜龙,龙善变而凤凰唯美。“中国凤源于伏羲族第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的最早连线(仰韶中期以后改为虎形),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证据见于先仰韶期(公元前52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的龙凤互衔图,天文内涵是东方七宿,西方七宿的终始循环”。周代立朝,也把凤作为神物,这也不假,统治者总要加以利用,神化自已,所谓“凤鸣歧山”。《咸池》、《六英》、《九招》、《六列》都是祭神“万舞”,本身源于伏羲(女娲)族的天文,而“帝日:……故有炎氐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黄帝承认,万舞始于“有炎氐”,即“炎帝”神农族。“南方的长江流域文明一直早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的”,是因为伏羲(女娲)族,也就是后来的神农族,东扩南辟已经很久了,与上古中古的华夏南蛮、东夷族氏都已融合了。三星堆、金沙遗址都已经夏商期了,已经很晚了,距炎黄大战都已过去一、二仟年了,其文化渊源可以远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象“太阳神鸟”属于河姆渡的族徽,属上古华夏南蛮族,同时“太阳神鸟”也本身属于伏羲(女娲)族,即神农族的天文,“扶桑树”也是,一鸟值日,九鸟候日啊!扶桑、扶木、圭木也,立圭以测日影!

“颛顼、帝喾、尧、舜、大禹”都属黄帝氏族,炎黄大战持续百年,战况是惨烈的,这点非常显然,无需再加以论证,也实无庸置疑,但征服后也会有和平和文化融合、血统融合。也不能否认“尧、舜、大禹”等为中古以后华夏四族的民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建立了夏商周三朝!至于“现代人类出于非洲起源基因理论”,但那还是七万年前的智人时代,而且也不能否认华夏人种多起源论,还有几十万年前远古的北京猿人和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呢,

考古是重中之重,另外基因遗传学可供兼证!上古中古文字还不成熟,再加炎黄之战,持续上百年,战乱频繁,“血可浮杵”,残酷是不言而喻的;黄帝族南下征服入主中原后,把被征服民族充为奴隶或坑杀,兼实行“绝地天通”,史实也就湮没了,秦朝又“焚书坑儒”,汉朝又“罢黜百家”,后世没有什么文献,只是一些附会的传说和神话,当然也可参考。另外您说伏羲(女娲)族神农氏与黄帝族战争是拿石器战斗,我认为是一种很天真的说法,伏羲(女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就已炼成彩陶,其温度需达到1100℃以上,续之南辟东扩,已经造船沿渭水而下,没有青铜器怎能做到?!宁绍河姆渡遗址先人七千年前都已造船航海了,就是种田,也不能光靠石器啊,靠石器种地那还是蒙昧智人时代。伏羲(女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就已“立圭测影”,历法“开天”,使用“连山历”了!

“周秦礼乐文人一直贬低上古华夏大道社会的生产力”,因为汉朝以前的朝代都是黄帝族建立的,按照张远山的考证,黄帝的“黄”源于以“太阳黄道”以天文基准,伏羲族赤帝之“赤”是以“太阳赤道”以天文基准,后者比前者高一个层次。天文历法是当时的最高知识,也是每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本标志。所以伏羲族因其天文基准“天球赤道”而称“赤帝氏”,因其使用“连山历”而称“连山氏”,黄帝族因其天文基准“太阳黄道”而称“黄帝氏”,因其崇拜“北极玄鼋”而称“玄鼋氏”(轩辕氏)。尽管二族天文基准不同,但二族同在北半球,均把地球旋转北端所指的“北极天枢”,视为永居“天心”不动的“天极”。所以二族之“帝”,均指“北极天帝”,“帝”字象形来源于北极天象的“帝”形连线,首先产生了上古伏羲族的陶文“帝”字,随后产生了中古黄帝族的甲骨文“帝”字。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后,导致其天文名词“黄帝”(太阳黄道之帝),转化为黄帝族的神话始祖,并与中原捆绑,从天上的“中央黄帝”变成了地上的“中央(中原)黄帝”。黄帝族八千年前发祥于内蒙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的南岸,“西拉木伦”即蒙古语“黄”,“西拉木伦河”即“黄河”,新旧《唐书》为了区别于中原黄河,为黄字另加“氵”旁,把“西拉木伦河”译为“潢水”。兴隆洼黄帝族把母亲河命名为“西拉木伦河”即“黄河”,正是因为以太阳黄道为天文基准。炎黄大战以前的上古四千年,中原黄河尚无“黄河”之名,黄帝族通过“炎黄大战”南下中原征服农耕三族建立夏朝后,由于不愿忘记祖族祖地,于是把北方祖地的母亲河之名西拉木伦河(黄河),移用于中原新地的大河,命名为“黄河”。上述已说过,“赤帝”、“黄帝”俱源于“赤道”、“黄道”,只能是一个氏族的天文知识标志,“赤帝”和“黄帝”两个名词,是“天帝”的不同表述。就似基督教,以“上帝”为“天父”,但不能自充“上帝”,连洪秀全也不敢,君主自称“天子”,但不能自冒“天帝”。人间君主只能称王,秦始皇“以王僭帝”,以“人王”取代“皇天上帝”,是犯了天条,属逆天之举。“华族”源于伏羲族文化发祥以后四方扩散,东扩伏羲支族以陕西华山周边为支族祖地,所以一切东扩伏羲支族都总称为“华族”;龙山末期,以内蒙古东部赤峰“兴隆洼-红山-夏家店”为祖地的游牧民族黄帝族,南下征服以晚期伏羲族即神农族,入主中原,建立第一个中原王朝“夏朝”,所以又称“夏族”。通常认为“蚩尤”就是“炎帝”,“颛顼”就是“黄帝”,后世加上的帝号。

我们看法的分歧在于黄帝一族,贵文说“5000 年前黄帝从西域埃及来到东亚大陆的。他带领西域夏族来到华族长江流域”,但实际上是祖地内蒙赤峰的游牧民族,其南下征服上古华夏三族,就和蒙元和满清差不多。至于“他(刘邦)的拒绝戴秦始皇的玉冕垂旒王冠(周公的圆日图腾式样),而戴上古君王炎黄那样子的鸟羽毛王冠(炎黄的凤鸟图腾式样)”还有“华夏黄帝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大道之制的君主,与后来周秦时代绝对不同。起码不会是锦衣玉食蟒袍玉带,那个时候君主与平民打扮并没有差别,顶多在正式场合头戴的是有鸟的标志的铜鸟王冠。而后来的皇帝的玉冕鎏皇冠周公旦制的玉冕鎏皇冠,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事实”,张远山的《玉器之道》对此有专门的考据,上中古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酋长和后来的君主的冠冕都有讲究,是对应天文的。项羽是贵族,刘邦本是庶民,汉朝是炎黄大战后伏羲华族恢复的第一个王朝,同时还恢复了神农归藏历的正月建寅,其颁布的太初历一直沿用至今!我下面给传一张上古余杭良渚南蛮族酋长戴冠图。






只要重点探索了解上古“炎黄大战”和黄帝族实行“绝地天通”等显著的史实,就完全可以明了黄帝氏族是来自西域古埃及或黄帝氏族建立的夏朝属于古埃及的法老这种论说是站不住足的,作为假设求证可以!况且时间点上又是那么的契合,别说文化上的契合了!但如果作为一种认真的学说未免失之轻率,希望您及学术界能提出更多的考古证据!

贵文说:“上古黄帝时代的‘五行说’揭示了宇宙微观世界的奥秘,上古时代的‘八卦’揭示了宏观物质世界的奥秘。如果说‘五行’是微观世界,而那么‘八卦’就是五行的外延属于万事万物范围的,是宏观世界的,也就是大分子构成的物体”。

“五行说”的确是黄帝族发明的, 而“八卦”本是“八圭”,伏羲族立圭测影,八千年前就已历法“开天”了,那时使用“连山历”,六仟五百年山西陶寺期(伏羲东扩支族)升级为“归藏历”,夏商周三朝也沿用“归藏历”,但因为采用错误“盖天说”导致历法每年与真实天象具有细微误差,每过四五佰年,细微误差就会累积明显程度,导致太阳历“节气不正”,太阴历十五“月亮不圆”。于是民众认为“天命已移”,商历“正月建寅”,周历“正月建子”,秦历“正月建亥”,把阴阳合历的太阴历表象正月朔日逐代前移一个月,以此证明“天命已移”。西汉太初历以后的中国历法,表面上用黄帝族的“盖天说”,实际上用伏羲族的“浑天论”的名义暗用伏羲族“浑夕说”,恢复了神农归藏历“正月建寅”,沿用至今二仟年。“八圭”为什么变成了“八卦”,是炎黄大战后黄帝族出于统绐需要,实行“绝地天通”,垄断民间的天文历法知识,和出于卜筮需要,“圭”上加“卜”变成了“卦”,后又经周孔进一步谬改、篡编,变成了现在的《周易》。

贵文说:"据说黄帝联邦国时代就有非常科学的天文历法叫《六历》,这在史书上有记载,考古文物也有证实。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所以黄帝三苗联邦国的《六历》是真实存在过的",但这“颛顼历”(《六历》)本身就是上述的伏羲族神农“归藏历”啊,源于伏羲东扩支族山西襄汾陶寺(公元前2200年-龙山晚期),是伏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连山历“的升级版。纵观上古历史,黄帝族根本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只是发明了“卜筮”,在龟壳钻孔,所以有“筮短龟长”之说,把伏羲族的“立圭测影”的“八圭”加“卜”变成了“卦”,把“天文”变成了“迷信”,还把伏羲族及其它的上中古华夏三族的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为黄帝族的名下,把栽桑养蚕“嫘祖”认作是黄帝的元妃,而“嫘祖”却是伏羲族的。距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前二、三千年,“扶桑十日”,说明桑木就已经是伏羲祖族昆仑台上的“圭木”,蚕吃桑叶吐丝而成“神虫”,桑树因此而成“神木”。说明栽桑养蚕不仅是距今才五千来年的黄帝族时才开始,而是距今八千年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使用“连山历”时期就已开始了,只能更早,不会更迟。

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已出土了比较大的船浆,独木舟不用说了,说明河姆渡先人已经起码掌握出近海捕鱼,也许还不止如此!同样至今八千年的伏羲族也已造船沿渭水南下南辟东扩,甘肃天水大地遗址出土很多的舟形彩陶。

贵文说:“笔者必须在这里说明,5000年前,东亚原土著华族和后来的黄帝夏族在亚洲大陆长江流域融合应该是非常投入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含”以及同质的文化-天道自然系统的文化,至少文化传承上你可以判断伏羲华族与黄帝夏族都来源于古埃及夏人“神道正法”自然系统,并且都有太阳鸟崇拜信仰”。但我认为上古地球上不同经纬地域人类人种文明文化的相似性是很正常的,上古华夏的太阳鸟崇拜源于伏羲族的太阳崇拜,鸟是日神的象征,七千年前属于华夏南蛮族的河姆渡先人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牙雕也维妙维肖。另外还有“日纹四鸟”图,当然也是源于天文,分守东西南北,象征太阳于二分二至的运行方位,四方主四时的观念是中国上中古文化的特征之一。山海经中“金乌负日”,十个太阳在东方的扶桑树上轮流出入,经过天空,再回到晹谷扶桑,都是由它们的乌载负着飞出去又飞回来,一日有一只乌,十日有十只乌,由此也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屈原《天问》“羿焉弹日?乌焉解羽?”羿之所以能把日射落,是因为他把载日的乌给射中的缘故,天有十日也发映了“天干”的起源。而“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月有十二,也发映了“地支”的起源。扶桑,扶木,圭木也,都源于伏羲族的昆仑台(昆仑丘,昆仑墟),所以“天干地支”的产生都与黄帝族无关。

下面谨附上从张远山先生《玉器之道》插图:距今5300-4500年的余杭良渚南蛮族文化遗址刻纹玉璧“方型三层昆仑台符号”:“均有尾东头西的太阳鸟,对应东升西落的太阳,下部均为方形昆仑台的侧影”,当然其它刻纹细节尚还有天文意义。距今5000-30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青铜扶桑树和太阳鸟”:“东海汤谷又名晹谷,是太阳升于东方大海的神话表述,扶桑,又名扶木,是昆仑台正东圭木的神话表述。十日鸟,是伏羲族计算太阳历‘十天干’的神话表述。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化,是伏羲支族后裔的文化。青铜扶桑树,共三层,每层三条树枝,各栖一只太阳鸟,合计九鸟,中层有一树枝多出一个分叉,隐喻第十支巡游天际的值日太阳鸟,不在扶桑树上。三星堆的青铜扶桑树不仅忠实反映了华夏上古的扶桑树神话和太阳鸟神话,而且全符上古昆仑台的三层结构”。







最后对贵文:“龙是周人的图腾,华夏人不多图腾是鸟。学者考证,龙的原型是贪婪的恐怖的大凶蛇,由于大蛇在上古时候危害人间,于是成了华夏人最乐于驯服的凶兽。上古华夏人都以斩杀这种凶兽为建功立业的光荣事业。传说里后羿的前辈羿就是斩杀大凶蛇建功立业,成为千古留名的大英雄的。所以,华夏文化一直有‘降龙伏虎’一说。因为上古华夏文化里认为龙和虎都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对立的恶,是人类用来征服的对象,不是用来崇拜的对象,所谓御龙伏虎也。御龙伏虎包涵的文化意义就是人类要与自然之恶战斗到底直到降服这种自然之恶为止!也有学者考证,古代有名声不好贪婪的国王,一心搞扩张侵略别国,于是将这种大凶蛇作为图腾绘在旗子上,后来演变成更让人恐怖的大鳄鱼形状蛇,于是就成了现在龙的形象。后来有主持正义的国王将其灭了,并将这种绘有大鳄鱼和大蛇融合的龙图腾旗子摔在地上,踩在脚下。这也有表现华夏民族的正气是除暴安良、降龙伏虎的与恶作战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楚地尤其得到普遍认可”。感觉很有意思,顺便说一句,元旦将到,我这里的故乡鳌江又将游大龙了,听说还是明万历时庙会留下的传统,四九年后销声匿迹,近几年又复辟了,而且变本加励,一年比一年做得大,必得在大字上做功夫,感觉有点“憨”,去年长85米,今年不知道多少米,做大这些“破布龙”、“破纸龙”还不容易吗,无非劳民伤财,多浪费布和纸,用竹子和钢管绑扎成一个庞大无比又丑陋不堪、张牙舞爪、狰狞可憎的怪物,有什么审美可言?!说穿了无非满足愚民的审丑。龙字象形本来源于东方苍龙七宿的连线,可又有几个人知晓这些,就算知晓又有什么意义,无非崇拜其邪恶的形象(民间龙的造型都这样恐怖,小孩子们看了都会做噩梦),就是把其假龙做成比整个镇区还大,也只是徒添荒唐而已!当然这是笑话,鳌江瓯语方言叫“炮天讲”,按本人意愿,一把火烧了这些迷信愚昧的“七星娒纸褙”的东西的幺事才灵清!(注:瓯语鳌江方言,凡纸糊的殉葬品,都叫“七星娒纸褙”的;“娒”发平声时有“小孩子”之意,如:娒娒;发仄声时有“小混蛋”之意。“幺事”,喻东西,物件。“灵清”,清静干净,稍带利索意思。“憨”,贬意,不是憨厚词义,而是走火入魔,变态意思。“炮天讲”,胡言乱语。)另外邓林先生刚发了一篇博文《刘邦送了他老爹一顶绿帽子》,认为像刘邦那样的无赖,居然也是刘大妈在野地里一个大湖边休息神龙附体搞出来的,“如果这就是龙的传人的来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虽说对黄帝的看法不一致,但还是非常欣赏贵文的“华夏大道文化”,我们现在都说“仁义道德”,实际上说反了,应该是先道德而后仁义。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实则这里的“圣人”是伪指,就是那些统治者!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儒教所谓“纲常”无非“君君臣臣、君为臣纲”,这就是所谓“周礼”,其本质为专制王朝帝王服务,其根本是伪善,并以此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也即符合“礼”的社会秩序。所以汉武帝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周秦汉那时起,中华价值谱系颠倒,儒教维系了中国二仟多年封建皇朝统治。春秋战国时, 大儒荀况学生韩非曾这样威胁已死去的庄子:“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魏晋时道家嵇康被“非汤武、薄周礼”罪名杀害,《广陵散》 变成绝响。儒教“以人灭天”,对民众奴化洗脑、驯化。儒教的“仁义”,无非是维护“以隶相尊,众人役役”的违背自然的“名教”(儒教),儒教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 丧 “德”之实,这里面就有价值障碍,更有皇朝专制制度上的防范!西晋劣儒郭象, 反注《庄子》,把庄子的”名教(儒教)违反自然“,注为”名教(儒教)即自然”!把庄子的“去其害马者”注为“马以过分为害”。劣儒郭象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任职当权,熏灼内外“,依靠”名教“(儒教)吃饭,庄子的寓言危及郭象们的饭碗,所以全面篡改、彻底反注《庄子》,以致以讹传讹的”害群之马“,谬种流传至今!应该说那种使鱼处于陆地,替马加上笼头,对人奴化洗脑的”名教“(儒教)纲常,在推翻帝制一佰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阴魂不散的!

应该为我们上古的华夏民族文明自豪,文未谨附录贵文回贴作为结尾:

“从现在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田螺山文化遗址看,中国7000年前的南方华族就已经解决了衣食居行,更不用说5000年前南方的黄帝时代。就是说南方长江流域文明在黄帝之前就建立起来了,不仅有“黍、稷、菽、麦、稻”五谷耕作,也有房屋建筑。根本就不是后儒说的那样低级。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和五谷遗迹就是见证。据说舜的家乡地区田螺山遗址,也是余姚那个地方,离河姆渡不远,距离现在也有7000年。其中也有大量木构建筑,这些木构建筑在南方特别容易腐烂。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等遗物,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田螺山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植物遗存有橡子、芡实、菱角、酸枣、薏米、稻米、葫芦、蕨菜等,动物遗骸有狗头骨、牛头骨、鲸鱼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龟鳖甲、金枪鱼脊椎骨、犀骨等。可见,当时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经比较丰富了,不是周秦文人想象的那样上古人们生活艰辛,没有五谷可以食用。其实,人家吃的何止是五谷,还有后世的周秦社会里根本吃不到的食物。 田螺山还发掘出大量的纺织工具,有长约8厘米、制作非常精美的骨针,打磨精致的圆形纺轮等,从这些纺织工具中,可以想象当时田螺山人是怎样去缝制衣物的。其中还有刻有精细花纹的骨哨和骨笄。据说,骨哨是狩猎、招集族人时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种娱乐工具,骨笄则是女性头上的饰品,在同时期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像此类的出土文物还有石球、陶制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证明当时的田螺山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取向了和生活标准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看到的是比黄帝时代早二千年的大舜的家乡的具体情况,使我们不难想象7000年前的那时候人们日常生活衣食居行和文化娱乐,特别是着装打扮,根本不是后儒说的那样落后。你可以想象得到黄帝时代会是怎样的发达,而经过一千年的高速发展到尧舜大禹时代呢?更不是后儒想象的。据说大禹时代人们用一种四轮青铜马车搞运输,这种四轮车在后来的楚国叫“乘辑”,用多匹马做动力,当时作为运兵车和公交车用,一次可以搭载一十几、贰拾人。再看看后世的秦制时代,完全堕落了,民间只用一个轮子的独轮车,连皇帝们座驾两个轮子的马车的轮子都做不圆,走起来一拱一拱的。由于周秦礼乐之制把一切科技发明创造当奇技淫巧加以禁锢,致使只知道经学,而对科学一窍不通的后儒对上古华夏科技的遗传和记载根本不理解”。

“其实,《诗》应该是上古华夏历史上的文化名词、与上古神话一样都是一种文化记录的叙事方式,也是华夏人抒发思想感情的叙事方式,历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虽然儒学的《六经》也有《诗》,但此“诗”并非彼“诗”,就是说华夏自古都有《诗》,累计下来肯定不止“诗三百”,而应该浩如烟海的。其中并不乏像屈原和宋玉那样的长诗。现在留传的《六经》中的儒书《诗经》不过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风鸟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是没有疑问的!曾几何时,中国人居然丢失了华夏祖先那种对自由、和平、吉祥象征的“凤鸟”的传统信仰,失去了“凤鸟”的与世无争,志存高远的精神信念,而心安理得,自鸣得意!?”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鳌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8-30 09:58 2楼
看了很多古代知识,要是能好好学习古代医学文献,肯定水平更高了
2019-09-01 00:04 3楼
吴国海 说:
上古黄帝(族)真是尼罗河畔埃及来的吗?

(谨评:姚丰辉《华夏断代史是由于秦制对先秦大道文化的封杀》)

雍牧

《庄子》说: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

“ 华夏五千年的大道文明历史是一个被掩藏的断代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实则从“炎黄之战”后黄帝族实行“绝地天通”就开始了,可谓“始作俑者”!

非常赞赏贵文的“华夏大道文化”观点,但对于史实部分感觉实在不太严谨。我们可以承认有黄帝族,但不一定有“黄帝”其人,正象“赤帝”没有实有其人一样。而且要注意“帝”字的来源,甲骨文“帝”字象形,对应于北极天枢:下为北斗三星,相互交叉,连成三线,中心点是北极天枢,所以“帝”字的初义,正是北极天枢。 源头是八仟年前的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一期天文。上中古这个“帝”字是代表“天行天运”,王不僭帝,活“王”自僭“帝”号,则是自咒速死。夏代酋长称“后”,部落联盟领袖称“元后”,商周二代君主才称王,庄子有《应帝王》篇,意为“人不能逆天”,也就是您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大道”的意思,可今天往往误读。而且庄子先秦时代离黄帝时代也已过去二、三千年了,后来秦始皇“以王僭帝”,是中华历史的根本拐点,导致中华文明全面衰落,直至近代“辛亥革命”得以终结。黄帝族祖地源于今内蒙古赤峰,是游牧民族,考古证明距今也已经八千年了,炎黄大战更是不能否认,距今也4200年以前了,炎黄大战持续时间长达百年,这是最清楚不过的史实了,可您说是5000 年前黄帝才从西域埃及来到东亚大陆的:

“他带领西域夏族来到华族长江流域,并没有对华族进行征服和杀戮,而是殖民或和平融合。也许两种文化本来就同质的都信奉自然神祗的文化,所以黄帝甚至从内心里接受华夏的祖先伏羲的创造的华族农耕文化,并与之带来的地中海夏文化的融合。黄帝拜伏羲圣像就是见证,《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收服蚩尤时候遭遇挫折,于是‘黄帝归于太山(注:指南岳衡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 ‘人首鸟形的妇人’正是伏羲神农炎帝之祖图腾之一的鸟图腾”。

贵文又说:“笔者经过对《穆天子傳》进行研读,算是明白了:穆天子的所谓到达昆仑山,不过是北方的内蒙古巴颜格拉山。从《穆天子傳》透露了信息看,穆天子不是西征而是北伐。其北伐路线是:从洛阳出发向北到达山西东部的磁县, 继而又越过障水到研山(今之常山);再继续向山西大同的东南方向到达灵丘;而后再向西北转雁门山(今之晋华宫)与那里的游牧部落迎来送往,受到高规格接待;又继续向西偏南到达黄河之阿(北岸)的䣙人国,人家送来了大群牛羊,他送给人家布匹;继续西行到达阴虞山(内蒙古呼和浩特);然后继续沿着内蒙古东西走向的黄河之北岸到达所谓的‘昆仑山’,其实是现在的内蒙古巴颜格拉山!!穆天子的北行路线竟然是绕路一个7字型的拐。其实,被后儒吹破天的穆天子到两河流域见西王母,不过是子无虚有,他就不过在中国大陆向黄河上游向北方走两个省份,山西和内蒙。其实,周穆王的作法很平常,就是如同当初满人多尔衮到北京坐稳天下后,到满洲祖居地一次狩猎巡游是一样的,目的是在父老乡亲面前处摆摆显。与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心里一模一样,根本不值得宣扬!”

《黄帝玄女战法》,都是后人的无稽的杜撰和胡说八道,按我估计都是唐朝以后的东西了。里头说的“玄女”也就是“女娲”,属于伏羲族(神农族),被后人神化为“九天玄女”即昆仑山上的“西王母娘娘”,“周穆王花四年赴昆仑山会西王母传奇故事”,令人感觉好笑,忍俊不禁。统治者当然需要往自已脸上帖金,“昆仑丘”、“昆仑墟”都只是伏羲族的天文观测台,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汉朝汉武帝时才命名的自然山体“昆仑山”呢。“昆仑”一词是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其开祥距今已八仟年)第二期距今七仟年的天文观测台名称,字义训诂源于“混沌开天”,这在《山海经》就可找到了。贵文说:“当然,华族的石头兵器也不是黄帝夏族青铜兵器的对手也是事实”。可事实是“青铜”技术,炎黄大战前(公元前3000年)华夏上古四族就已发明成熟了,否则拿什么去打?!女娲“炼石补天”(炼五色石),炼得是什么?那还是伏羲族母系时期,就算不是青铜,但也是彩陶,这点已在八仟年前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证实,其技术相关的。如果凑巧部落附近又发现金属矿的话,只要掌握了烧陶技术,炼金属实在不在话下,而彩陶难度更高。宁波七千年前河姆渡先人属华夏南蛮族,考古发现还只是素陶黑陶呢,其窑温也须达到800℃以上,而彩陶要求更高1100℃!古代文献《太平御览》引用《龙鱼河图》中的记述,“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食用沙子和石子”。“人面兽身”应该是“战甲”和“华丽的兽皮”,“铜头铁额”,即“金属制头盔”,而“食用沙子和石子”显然不能,可金属矿石沙可以冶炼铸兵器,和平时要制陶。

贵文“为什么考古发现像梅山文化、石家河子文化、三星堆文化、屈家岭文化、褚良文化、盘龙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楚文化等遗址和文物,这些起源南方长江流域的上古华夏大道之制社会留存遗迹比较精美精致,其精美精致程度远远把北方洛河起源的礼治社会遗留的文化遗迹抛在后面”。这点没错,可伏羲族(神农氏)六、七千年前本已南扩东辟,农耕三族已经相互和平融合,其离黄帝族(龙山晚期)南下征服中原已是二、三千年后的事,“炎黄大战”又持续上百年,都被撵赶到长江流域来了,南方本有东夷、南蛮,都属农耕氏族。“炎黄大战”是华夏第一劫,伏羲族(神农氏)的共工 、蚩尤都是神话?!《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黄帝族)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炎黄大战后黄帝族又实行“绝地天通”统绐手段,垄断当时民间普及的天文历法识,“天子”独霸“颁历”权而控制被征服的华夏上中古四族庶民,这和现在的“维稳”性质是一样的,那可是经过一佰来年“炎黄大战”后的上古华夏大地!据传孔子编定的《尚书》记:“上古时蚩尤作乱,他的后裔(三苗九黎)都暴戾无道,颛顼(黄帝族)令重与黎断绝了天与地的联系,使人与神不能再随意往来”。陶渊明观《山海图》作的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刑天”就是“蚩尤”啊!

对了,夏商周三代都是黄帝族所建,社会等级森严,征服者是贵族“君子”,被征服者庶民都是“小人”,这种状态直至东周“礼崩乐坏”战国时才有所改变。

此外,史泰芒先生观点认为:在夏亡后,其中一大部分夏朝方国部族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徐中舒、唐嘉弘二先生云:“特别是 ‘殷革夏命’,夏人作了一次民族大迁徙,大体上说,或南流入越,或北迁为匈奴,或西徙为羌。大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夏族与当地土著大融合的过程”,可谓得其实,后来的东夷、北狄、西戎、西羌,均夏人的后裔,故夷、戎、羌等族均有大禹出生之传说。据《史记·周本纪》,周人之先祖本世代为夏农官后稷,夏末,周人的先王不窋才“犇戎狄之间”,可见周人最初并非是居于西北戎狄之地的,而是也夏人一样原居于东方,后来随夏人的迁徙才奔于西北。而按张远山先生的学术观点考证,羌族和西南所有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藏族苗族壮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是上中古未被黄帝族同化,在其统治范围边缘未及或退逃到西南大山里的伏羲(神农氏)族后裔,所以也就有了神农架。舜帝南巡,实质上是征战,死于(苍梧)九嶷山。

挖掘历史,须有考古、基因遗传、文献三者印证支撑,而且任何一项都不能是孤证,同时须"环环相扣"形成证据链。“凤鸟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没错,但您读下我下边给传去的《道学溯源一:龙的起源》,就已涉及“凤”的来源。在审美上说,我也喜凤而不喜龙,龙善变而凤凰唯美。“中国凤源于伏羲族第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的最早连线(仰韶中期以后改为虎形),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证据见于先仰韶期(公元前52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的龙凤互衔图,天文内涵是东方七宿,西方七宿的终始循环”。周代立朝,也把凤作为神物,这也不假,统治者总要加以利用,神化自已,所谓“凤鸣歧山”。《咸池》、《六英》、《九招》、《六列》都是祭神“万舞”,本身源于伏羲(女娲)族的天文,而“帝日:……故有炎氐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黄帝承认,万舞始于“有炎氐”,即“炎帝”神农族。“南方的长江流域文明一直早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的”,是因为伏羲(女娲)族,也就是后来的神农族,东扩南辟已经很久了,与上古中古的华夏南蛮、东夷族氏都已融合了。三星堆、金沙遗址都已经夏商期了,已经很晚了,距炎黄大战都已过去一、二仟年了,其文化渊源可以远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象“太阳神鸟”属于河姆渡的族徽,属上古华夏南蛮族,同时“太阳神鸟”也本身属于伏羲(女娲)族,即神农族的天文,“扶桑树”也是,一鸟值日,九鸟候日啊!扶桑、扶木、圭木也,立圭以测日影!

“颛顼、帝喾、尧、舜、大禹”都属黄帝氏族,炎黄大战持续百年,战况是惨烈的,这点非常显然,无需再加以论证,也实无庸置疑,但征服后也会有和平和文化融合、血统融合。也不能否认“尧、舜、大禹”等为中古以后华夏四族的民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建立了夏商周三朝!至于“现代人类出于非洲起源基因理论”,但那还是七万年前的智人时代,而且也不能否认华夏人种多起源论,还有几十万年前远古的北京猿人和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呢,

考古是重中之重,另外基因遗传学可供兼证!上古中古文字还不成熟,再加炎黄之战,持续上百年,战乱频繁,“血可浮杵”,残酷是不言而喻的;黄帝族南下征服入主中原后,把被征服民族充为奴隶或坑杀,兼实行“绝地天通”,史实也就湮没了,秦朝又“焚书坑儒”,汉朝又“罢黜百家”,后世没有什么文献,只是一些附会的传说和神话,当然也可参考。另外您说伏羲(女娲)族神农氏与黄帝族战争是拿石器战斗,我认为是一种很天真的说法,伏羲(女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就已炼成彩陶,其温度需达到1100℃以上,续之南辟东扩,已经造船沿渭水而下,没有青铜器怎能做到?!宁绍河姆渡遗址先人七千年前都已造船航海了,就是种田,也不能光靠石器啊,靠石器种地那还是蒙昧智人时代。伏羲(女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就已“立圭测影”,历法“开天”,使用“连山历”了!

“周秦礼乐文人一直贬低上古华夏大道社会的生产力”,因为汉朝以前的朝代都是黄帝族建立的,按照张远山的考证,黄帝的“黄”源于以“太阳黄道”以天文基准,伏羲族赤帝之“赤”是以“太阳赤道”以天文基准,后者比前者高一个层次。天文历法是当时的最高知识,也是每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本标志。所以伏羲族因其天文基准“天球赤道”而称“赤帝氏”,因其使用“连山历”而称“连山氏”,黄帝族因其天文基准“太阳黄道”而称“黄帝氏”,因其崇拜“北极玄鼋”而称“玄鼋氏”(轩辕氏)。尽管二族天文基准不同,但二族同在北半球,均把地球旋转北端所指的“北极天枢”,视为永居“天心”不动的“天极”。所以二族之“帝”,均指“北极天帝”,“帝”字象形来源于北极天象的“帝”形连线,首先产生了上古伏羲族的陶文“帝”字,随后产生了中古黄帝族的甲骨文“帝”字。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后,导致其天文名词“黄帝”(太阳黄道之帝),转化为黄帝族的神话始祖,并与中原捆绑,从天上的“中央黄帝”变成了地上的“中央(中原)黄帝”。黄帝族八千年前发祥于内蒙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的南岸,“西拉木伦”即蒙古语“黄”,“西拉木伦河”即“黄河”,新旧《唐书》为了区别于中原黄河,为黄字另加“氵”旁,把“西拉木伦河”译为“潢水”。兴隆洼黄帝族把母亲河命名为“西拉木伦河”即“黄河”,正是因为以太阳黄道为天文基准。炎黄大战以前的上古四千年,中原黄河尚无“黄河”之名,黄帝族通过“炎黄大战”南下中原征服农耕三族建立夏朝后,由于不愿忘记祖族祖地,于是把北方祖地的母亲河之名西拉木伦河(黄河),移用于中原新地的大河,命名为“黄河”。上述已说过,“赤帝”、“黄帝”俱源于“赤道”、“黄道”,只能是一个氏族的天文知识标志,“赤帝”和“黄帝”两个名词,是“天帝”的不同表述。就似基督教,以“上帝”为“天父”,但不能自充“上帝”,连洪秀全也不敢,君主自称“天子”,但不能自冒“天帝”。人间君主只能称王,秦始皇“以王僭帝”,以“人王”取代“皇天上帝”,是犯了天条,属逆天之举。“华族”源于伏羲族文化发祥以后四方扩散,东扩伏羲支族以陕西华山周边为支族祖地,所以一切东扩伏羲支族都总称为“华族”;龙山末期,以内蒙古东部赤峰“兴隆洼-红山-夏家店”为祖地的游牧民族黄帝族,南下征服以晚期伏羲族即神农族,入主中原,建立第一个中原王朝“夏朝”,所以又称“夏族”。通常认为“蚩尤”就是“炎帝”,“颛顼”就是“黄帝”,后世加上的帝号。

我们看法的分歧在于黄帝一族,贵文说“5000 年前黄帝从西域埃及来到东亚大陆的。他带领西域夏族来到华族长江流域”,但实际上是祖地内蒙赤峰的游牧民族,其南下征服上古华夏三族,就和蒙元和满清差不多。至于“他(刘邦)的拒绝戴秦始皇的玉冕垂旒王冠(周公的圆日图腾式样),而戴上古君王炎黄那样子的鸟羽毛王冠(炎黄的凤鸟图腾式样)”还有“华夏黄帝的三苗联邦制共和国的大道之制的君主,与后来周秦时代绝对不同。起码不会是锦衣玉食蟒袍玉带,那个时候君主与平民打扮并没有差别,顶多在正式场合头戴的是有鸟的标志的铜鸟王冠。而后来的皇帝的玉冕鎏皇冠周公旦制的玉冕鎏皇冠,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事实”,张远山的《玉器之道》对此有专门的考据,上中古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酋长和后来的君主的冠冕都有讲究,是对应天文的。项羽是贵族,刘邦本是庶民,汉朝是炎黄大战后伏羲华族恢复的第一个王朝,同时还恢复了神农归藏历的正月建寅,其颁布的太初历一直沿用至今!我下面给传一张上古余杭良渚南蛮族酋长戴冠图。






只要重点探索了解上古“炎黄大战”和黄帝族实行“绝地天通”等显著的史实,就完全可以明了黄帝氏族是来自西域古埃及或黄帝氏族建立的夏朝属于古埃及的法老这种论说是站不住足的,作为假设求证可以!况且时间点上又是那么的契合,别说文化上的契合了!但如果作为一种认真的学说未免失之轻率,希望您及学术界能提出更多的考古证据!

贵文说:“上古黄帝时代的‘五行说’揭示了宇宙微观世界的奥秘,上古时代的‘八卦’揭示了宏观物质世界的奥秘。如果说‘五行’是微观世界,而那么‘八卦’就是五行的外延属于万事万物范围的,是宏观世界的,也就是大分子构成的物体”。

“五行说”的确是黄帝族发明的, 而“八卦”本是“八圭”,伏羲族立圭测影,八千年前就已历法“开天”了,那时使用“连山历”,六仟五百年山西陶寺期(伏羲东扩支族)升级为“归藏历”,夏商周三朝也沿用“归藏历”,但因为采用错误“盖天说”导致历法每年与真实天象具有细微误差,每过四五佰年,细微误差就会累积明显程度,导致太阳历“节气不正”,太阴历十五“月亮不圆”。于是民众认为“天命已移”,商历“正月建寅”,周历“正月建子”,秦历“正月建亥”,把阴阳合历的太阴历表象正月朔日逐代前移一个月,以此证明“天命已移”。西汉太初历以后的中国历法,表面上用黄帝族的“盖天说”,实际上用伏羲族的“浑天论”的名义暗用伏羲族“浑夕说”,恢复了神农归藏历“正月建寅”,沿用至今二仟年。“八圭”为什么变成了“八卦”,是炎黄大战后黄帝族出于统绐需要,实行“绝地天通”,垄断民间的天文历法知识,和出于卜筮需要,“圭”上加“卜”变成了“卦”,后又经周孔进一步谬改、篡编,变成了现在的《周易》。

贵文说:"据说黄帝联邦国时代就有非常科学的天文历法叫《六历》,这在史书上有记载,考古文物也有证实。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所以黄帝三苗联邦国的《六历》是真实存在过的",但这“颛顼历”(《六历》)本身就是上述的伏羲族神农“归藏历”啊,源于伏羲东扩支族山西襄汾陶寺(公元前2200年-龙山晚期),是伏羲祖族八千年前甘肃天水大地湾时期”连山历“的升级版。纵观上古历史,黄帝族根本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只是发明了“卜筮”,在龟壳钻孔,所以有“筮短龟长”之说,把伏羲族的“立圭测影”的“八圭”加“卜”变成了“卦”,把“天文”变成了“迷信”,还把伏羲族及其它的上中古华夏三族的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为黄帝族的名下,把栽桑养蚕“嫘祖”认作是黄帝的元妃,而“嫘祖”却是伏羲族的。距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前二、三千年,“扶桑十日”,说明桑木就已经是伏羲祖族昆仑台上的“圭木”,蚕吃桑叶吐丝而成“神虫”,桑树因此而成“神木”。说明栽桑养蚕不仅是距今才五千来年的黄帝族时才开始,而是距今八千年伏羲祖族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使用“连山历”时期就已开始了,只能更早,不会更迟。

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已出土了比较大的船浆,独木舟不用说了,说明河姆渡先人已经起码掌握出近海捕鱼,也许还不止如此!同样至今八千年的伏羲族也已造船沿渭水南下南辟东扩,甘肃天水大地遗址出土很多的舟形彩陶。

贵文说:“笔者必须在这里说明,5000年前,东亚原土著华族和后来的黄帝夏族在亚洲大陆长江流域融合应该是非常投入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含”以及同质的文化-天道自然系统的文化,至少文化传承上你可以判断伏羲华族与黄帝夏族都来源于古埃及夏人“神道正法”自然系统,并且都有太阳鸟崇拜信仰”。但我认为上古地球上不同经纬地域人类人种文明文化的相似性是很正常的,上古华夏的太阳鸟崇拜源于伏羲族的太阳崇拜,鸟是日神的象征,七千年前属于华夏南蛮族的河姆渡先人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牙雕也维妙维肖。另外还有“日纹四鸟”图,当然也是源于天文,分守东西南北,象征太阳于二分二至的运行方位,四方主四时的观念是中国上中古文化的特征之一。山海经中“金乌负日”,十个太阳在东方的扶桑树上轮流出入,经过天空,再回到晹谷扶桑,都是由它们的乌载负着飞出去又飞回来,一日有一只乌,十日有十只乌,由此也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屈原《天问》“羿焉弹日?乌焉解羽?”羿之所以能把日射落,是因为他把载日的乌给射中的缘故,天有十日也发映了“天干”的起源。而“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月有十二,也发映了“地支”的起源。扶桑,扶木,圭木也,都源于伏羲族的昆仑台(昆仑丘,昆仑墟),所以“天干地支”的产生都与黄帝族无关。

下面谨附上从张远山先生《玉器之道》插图:距今5300-4500年的余杭良渚南蛮族文化遗址刻纹玉璧“方型三层昆仑台符号”:“均有尾东头西的太阳鸟,对应东升西落的太阳,下部均为方形昆仑台的侧影”,当然其它刻纹细节尚还有天文意义。距今5000-30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青铜扶桑树和太阳鸟”:“东海汤谷又名晹谷,是太阳升于东方大海的神话表述,扶桑,又名扶木,是昆仑台正东圭木的神话表述。十日鸟,是伏羲族计算太阳历‘十天干’的神话表述。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化,是伏羲支族后裔的文化。青铜扶桑树,共三层,每层三条树枝,各栖一只太阳鸟,合计九鸟,中层有一树枝多出一个分叉,隐喻第十支巡游天际的值日太阳鸟,不在扶桑树上。三星堆的青铜扶桑树不仅忠实反映了华夏上古的扶桑树神话和太阳鸟神话,而且全符上古昆仑台的三层结构”。







最后对贵文:“龙是周人的图腾,华夏人不多图腾是鸟。学者考证,龙的原型是贪婪的恐怖的大凶蛇,由于大蛇在上古时候危害人间,于是成了华夏人最乐于驯服的凶兽。上古华夏人都以斩杀这种凶兽为建功立业的光荣事业。传说里后羿的前辈羿就是斩杀大凶蛇建功立业,成为千古留名的大英雄的。所以,华夏文化一直有‘降龙伏虎’一说。因为上古华夏文化里认为龙和虎都是自然界中与人类对立的恶,是人类用来征服的对象,不是用来崇拜的对象,所谓御龙伏虎也。御龙伏虎包涵的文化意义就是人类要与自然之恶战斗到底直到降服这种自然之恶为止!也有学者考证,古代有名声不好贪婪的国王,一心搞扩张侵略别国,于是将这种大凶蛇作为图腾绘在旗子上,后来演变成更让人恐怖的大鳄鱼形状蛇,于是就成了现在龙的形象。后来有主持正义的国王将其灭了,并将这种绘有大鳄鱼和大蛇融合的龙图腾旗子摔在地上,踩在脚下。这也有表现华夏民族的正气是除暴安良、降龙伏虎的与恶作战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楚地尤其得到普遍认可”。感觉很有意思,顺便说一句,元旦将到,我这里的故乡鳌江又将游大龙了,听说还是明万历时庙会留下的传统,四九年后销声匿迹,近几年又复辟了,而且变本加励,一年比一年做得大,必得在大字上做功夫,感觉有点“憨”,去年长85米,今年不知道多少米,做大这些“破布龙”、“破纸龙”还不容易吗,无非劳民伤财,多浪费布和纸,用竹子和钢管绑扎成一个庞大无比又丑陋不堪、张牙舞爪、狰狞可憎的怪物,有什么审美可言?!说穿了无非满足愚民的审丑。龙字象形本来源于东方苍龙七宿的连线,可又有几个人知晓这些,就算知晓又有什么意义,无非崇拜其邪恶的形象(民间龙的造型都这样恐怖,小孩子们看了都会做噩梦),就是把其假龙做成比整个镇区还大,也只是徒添荒唐而已!当然这是笑话,鳌江瓯语方言叫“炮天讲”,按本人意愿,一把火烧了这些迷信愚昧的“七星娒纸褙”的东西的幺事才灵清!(注:瓯语鳌江方言,凡纸糊的殉葬品,都叫“七星娒纸褙”的;“娒”发平声时有“小孩子”之意,如:娒娒;发仄声时有“小混蛋”之意。“幺事”,喻东西,物件。“灵清”,清静干净,稍带利索意思。“憨”,贬意,不是憨厚词义,而是走火入魔,变态意思。“炮天讲”,胡言乱语。)另外邓林先生刚发了一篇博文《刘邦送了他老爹一顶绿帽子》,认为像刘邦那样的无赖,居然也是刘大妈在野地里一个大湖边休息神龙附体搞出来的,“如果这就是龙的传人的来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虽说对黄帝的看法不一致,但还是非常欣赏贵文的“华夏大道文化”,我们现在都说“仁义道德”,实际上说反了,应该是先道德而后仁义。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实则这里的“圣人”是伪指,就是那些统治者!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儒教所谓“纲常”无非“君君臣臣、君为臣纲”,这就是所谓“周礼”,其本质为专制王朝帝王服务,其根本是伪善,并以此建立起等级森严的,也即符合“礼”的社会秩序。所以汉武帝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周秦汉那时起,中华价值谱系颠倒,儒教维系了中国二仟多年封建皇朝统治。春秋战国时, 大儒荀况学生韩非曾这样威胁已死去的庄子:“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魏晋时道家嵇康被“非汤武、薄周礼”罪名杀害,《广陵散》 变成绝响。儒教“以人灭天”,对民众奴化洗脑、驯化。儒教的“仁义”,无非是维护“以隶相尊,众人役役”的违背自然的“名教”(儒教),儒教以“仁义礼法”之名,行悖“道” 丧 “德”之实,这里面就有价值障碍,更有皇朝专制制度上的防范!西晋劣儒郭象, 反注《庄子》,把庄子的”名教(儒教)违反自然“,注为”名教(儒教)即自然”!把庄子的“去其害马者”注为“马以过分为害”。劣儒郭象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任职当权,熏灼内外“,依靠”名教“(儒教)吃饭,庄子的寓言危及郭象们的饭碗,所以全面篡改、彻底反注《庄子》,以致以讹传讹的”害群之马“,谬种流传至今!应该说那种使鱼处于陆地,替马加上笼头,对人奴化洗脑的”名教“(儒教)纲常,在推翻帝制一佰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阴魂不散的!

应该为我们上古的华夏民族文明自豪,文未谨附录贵文回贴作为结尾:

“从现在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田螺山文化遗址看,中国7000年前的南方华族就已经解决了衣食居行,更不用说5000年前南方的黄帝时代。就是说南方长江流域文明在黄帝之前就建立起来了,不仅有“黍、稷、菽、麦、稻”五谷耕作,也有房屋建筑。根本就不是后儒说的那样低级。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和五谷遗迹就是见证。据说舜的家乡地区田螺山遗址,也是余姚那个地方,离河姆渡不远,距离现在也有7000年。其中也有大量木构建筑,这些木构建筑在南方特别容易腐烂。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等遗物,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田螺山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植物遗存有橡子、芡实、菱角、酸枣、薏米、稻米、葫芦、蕨菜等,动物遗骸有狗头骨、牛头骨、鲸鱼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龟鳖甲、金枪鱼脊椎骨、犀骨等。可见,当时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经比较丰富了,不是周秦文人想象的那样上古人们生活艰辛,没有五谷可以食用。其实,人家吃的何止是五谷,还有后世的周秦社会里根本吃不到的食物。 田螺山还发掘出大量的纺织工具,有长约8厘米、制作非常精美的骨针,打磨精致的圆形纺轮等,从这些纺织工具中,可以想象当时田螺山人是怎样去缝制衣物的。其中还有刻有精细花纹的骨哨和骨笄。据说,骨哨是狩猎、招集族人时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种娱乐工具,骨笄则是女性头上的饰品,在同时期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像此类的出土文物还有石球、陶制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证明当时的田螺山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取向了和生活标准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看到的是比黄帝时代早二千年的大舜的家乡的具体情况,使我们不难想象7000年前的那时候人们日常生活衣食居行和文化娱乐,特别是着装打扮,根本不是后儒说的那样落后。你可以想象得到黄帝时代会是怎样的发达,而经过一千年的高速发展到尧舜大禹时代呢?更不是后儒想象的。据说大禹时代人们用一种四轮青铜马车搞运输,这种四轮车在后来的楚国叫“乘辑”,用多匹马做动力,当时作为运兵车和公交车用,一次可以搭载一十几、贰拾人。再看看后世的秦制时代,完全堕落了,民间只用一个轮子的独轮车,连皇帝们座驾两个轮子的马车的轮子都做不圆,走起来一拱一拱的。由于周秦礼乐之制把一切科技发明创造当奇技淫巧加以禁锢,致使只知道经学,而对科学一窍不通的后儒对上古华夏科技的遗传和记载根本不理解”。

“其实,《诗》应该是上古华夏历史上的文化名词、与上古神话一样都是一种文化记录的叙事方式,也是华夏人抒发思想感情的叙事方式,历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虽然儒学的《六经》也有《诗》,但此“诗”并非彼“诗”,就是说华夏自古都有《诗》,累计下来肯定不止“诗三百”,而应该浩如烟海的。其中并不乏像屈原和宋玉那样的长诗。现在留传的《六经》中的儒书《诗经》不过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风鸟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是没有疑问的!曾几何时,中国人居然丢失了华夏祖先那种对自由、和平、吉祥象征的“凤鸟”的传统信仰,失去了“凤鸟”的与世无争,志存高远的精神信念,而心安理得,自鸣得意!?”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鳌江
挺有想象力 呵呵 应该送个地球仪给坐哲 。
古代 地理 随 太阳 空间位置的变化 和今大不相同---故有沧海桑田。
古 埃及 从古至今 都是 在 第二层次 {三界 的 次高层次}。 和中国 文化 文明程度 不能相提并论。
黄帝族 的 黄帝系 地望在 辽宁北---贝加尔湖---北欧
黄帝族系 用 火 系 灸 的 高手 不仅治病 还火攻{工}----金属 冶炼。
⬅ 难以公开的癫痫单方 老茶馆 沂蒙山民间中医传统文化王春亮推拿传艺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