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案

2018-11-26 19:07 楼主
安医生:一5岁小男孩,患泄泻,众医杂治,屡医不效,遂下利清谷,口不渴,身热微汗,气喘,目上视,手足躁扰,四肢厥冷,舌苔灰白厚滑,双脉沉弦。
各位老师有出茯苓四逆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有附子理中汤.小刘认为急当温里,用四逆汤.
安医生按:下利清谷、目上视、手足躁扰、四肢厥冷,这些都说明到了阳欲脱之危险境地,急当温其里,非四逆汤莫属。.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又和吴茱萸汤证,密不可分。又泄泻、下利清谷,是中焦之事,也不排除理中。这样就成了:四逆汤合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实际就是: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小刘补出条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如果冷过肘膝,那是最严重的.
安医生:所以要大量、频服,以挽垂危!大剂冷服、嘱其不避晨夜进服,勉其万一。
钢钢老师问:这里的手足躁扰,四肢厥冷,是吴茱萸证还是四逆汤证呢
小刘:宋朝有位医家叫郭雍,号白云,著了一部书叫《伤寒补亡论》,他对吴茱萸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三个方剂在少阴病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我们学习阴寒证和用温药扶阳是很有借鉴的。郭雍认为,风寒证凡是手足厥冷而有烦躁的,不问其他问题,就可以给他吃吴茱萸汤。如果只是手足厥逆,而不见烦躁,就应当先用四逆汤,就不要用吴茱萸汤了。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脉不出者,就先用通脉四逆汤。
钢钢:配合下利清谷,气喘,目上视,就是四逆
安医生:这个是手足厥冷,脉出、脉沉弦。与通脉四逆汤,程度不同而已.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显然,下利,脉微欲绝,加肠鸣者,也常常是当归四逆汤证。
天涯云水: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此方也治疗烦躁,与吴茱萸汤鉴别
隐市:从病机上讲,吴茱萸汤证与四逆汤证的区别在哪里?还有吴证的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之烦躁区别?
天涯云水:这种情况,我觉得就要从药征区别.呕,头部不适,胃脘不舒用吴茱萸?水饮,眩悸,脾虚,心神不宁用茯苓?快要去世的人,烦躁的厉害,没有亲见,所以体会不深。非临床丰富医不能深刻理解
钢钢:从病机上讲,吴茱萸汤是肝寒不虚.为什么会呕,头痛,就是因为寒饮浊阴上逆引起的.其人虽然烦躁,但是人不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砰到过肾结石头痛的病人,那个痛就是实烦.少阴为烦躁为虚,烦而燥但是无力.以上是我个人感觉,不知道对不对
安医生:徐老师讲的好!附子彻上温下,通行十二经,具有强壮作用。吴茱萸治里寒饮,呕而胸满,呕而头痛,吐大量的稀卜粘液尤是其特点,手足冷,烦躁欲死,脉多呈弦。突出一个里寒。而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去饮的茯苓,加了补虚补津的人参,更适于寒饮之气上冲的烦躁,和口渴的虚以引水自救的人参证。
徐士洲:这两个方症都是虚寒症。吴茱萸汤是肝胃虚寒:在肝烦躁,巅顶头痛。在胃呕吐腹泻。虽然也有,手足逆冷的症状,但是多认为应该是伴随症状,或者没有那么重。脉沉弦或迟,弦脉还是比较有力的。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而茯苓四逆汤是真阳衰微,心阳衰微,是可以很重到休克,到生命垂危,心跳停止。脉欲绝。病人是心悸,心慌,烦躁,四肢厥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11-27 22:50 2楼
大危之症,即知虚寒症以保元气为正治。
⬅ 近日感冒多为二类 老茶馆 伤寒论传承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