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2018-11-24 15:30 楼主
素问-阴阳就象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千百年来无人能够正确解答。
慢慢探讨本不要紧,然而,这句话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医考试题当中:
考试题问:“阴阳的道路是什么?”
必须回答:“左右”,否则便硬生生地判错。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阴阳的道路只在“左右”么?“上下”不算,“前后”也不算?那么肝阳“上亢”是怎么上去的?“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又怎么形成呢?
有个清代的人强行解释说:“左”代表东南,“右”代表西北,东南炎热为阳,西北寒凉为阴,所以说左右为阴阳的道路。这也是胡扯的紧。难道说阴阳只走四方,不走上下?
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何曾只能走四方,却不能走上下?
高等学府这样理解阴阳,可见中医理论还真是走到头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11-24 18:17 2楼
所以说中医的希望在民间。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看不了病,中医院针灸几乎没有疗效,就连国医大师(已过世)给我老婆开的治疗妇科的中药连服一个多月后也是没什么疗效,自此后我也被迫自学中医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因为这些中医都不可信。
另外,明年世卫组织将中医列为医学纲要,我对此比较悲观,因为这不是中国中医在全球开花的开始,而是日本全面受益的开始,日本的汉方和日式针灸及韩式针灸将全面超过中国的中医药和针灸,若我们民间中医能杀出血路威震世界医药界,中医才会有希望。
2018-11-25 14:43 3楼
shenyvf 说:
素问-阴阳就象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千百年来无人能够正确解答。
慢慢探讨本不要紧,然而,这句话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医考试题当中:
考试题问:“阴阳的道路是什么?”
必须回答:“左右”,否则便硬生生地判错。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阴阳的道路只在“左右”么?“上下”不算,“前后”也不算?那么肝阳“上亢”是怎么上去的?“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又怎么形成呢?
有个清代的人强行解释说:“左”代表东南,“右”代表西北,东南炎热为阳,西北寒凉为阴,所以说左右为阴阳的道路。这也是胡扯的紧。难道说阴阳只走四方,不走上下?
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何曾只能走四方,却不能走上下?
高等学府这样理解阴阳,可见中医理论还真是走到头了!
这只是古代写骈文的一种格式,不能只从出现的字上来理解,而要放在通篇或者整个书中来理解。这是学习中医和现代科学的思维差异之处,要学会思考和理解文字之外的东西(即言不尽之处)。因为古人写文章最早以竹简记录,不如纸张方便,故记载的文字和口语不同,多用文言以简省精炼信息(编码过程),当然其代价是造成阅读者理解(解码过程)上比较费力。为解决这个不便,所以作者多喜用典故、互文、比喻(借喻)手法来行文。

其中互文的手法最常见的,因为根据前后文互相补充说明的,就能理解各自的意思,还能避免重复和累赘。但如果单看一句或者几个字,很容易形成片面的理解。所以这样的文字需要互相参考(“瞻前顾后”),寻找文章中的前后语句或段落来参照理解,甚至需要跨越多篇文章中对同一个论点的叙述结合来参照理解。《内经》中的理论和概念经常是需要这样去理解的,光看一篇是很难理解其中说的某个概念的,需要翻阅多篇进行理解。这种非顺序性的思维与当今西方的那种公理定理体系的逐层构建理论大厦体系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看学习起来不太适应,很难理解——这也是为何有很多人批判甚至反对中医的原因。

寻找跟“左右”相关字句段落可知,下面两段话结合起来,就能解释“左右”为何是阴阳的“道路”: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 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因为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故上为阳,下为阴(因此天为阳,地为阴);同样,圣人南面而立,左(东方日出)为阳,右(西方日落)为阴。因为左为阳,上为阳,耳目在上,手脚在下,这样就能理解为何人的左耳左眼比右耳右眼更灵敏,右手右脚为何比左手左脚更灵活有力——这是阴阳偏胜的缘故。
下面说如果身体受邪,若邪气在上,那么身体右边症状更明显;若邪气在下,那么左侧症状更明显。这是因为,天地好比人的上身与下身,东西方好比人的左右侧。于是,上半身的右侧属于阳不足(为阳中之阴),下半身左侧阴不足(为阴中之阳),不足之处容易招邪入侵,因此症状的程度也会表现也有这种方位区别。
上面说的就是阴阳在上下、左右的具体表现,所以它总结“故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相当于阴阳者,万物之天地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2018-11-25 17:10 4楼
开卷有益,昨天翻了原文,这句话有一段专门的解释
作为考试,就是偏僻奇怪的知识点,控制通过率的,当真不得
2018-11-25 22:12 5楼
小时候看过一篇笑话,讲的是古时候一位考官在赴职之前去拜见他的一位高官老师,寒暄过后老师感觉要放屁,就欠了一下屁股,考官以为老师有什么吩咐,就叩问说:有何见教?老师说:没什么,只不过“下气通”罢了。考官绞尽脑汁强牵附会,以为这个词语一定是老师什么亲友的名字,便把这个字音牢牢的记在心里。考试完毕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居然真有个名叫“夏器通”的考生,但文笔确实不怎么样,碍于老师的情面,便违心把这个考生录为秀才……
人,都是有所疏忽的,哪怕编写经典的人也不例外,难道就不会随意抛洒些词句出来?看书当以认清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要,偶遇“下气通”之句,只需放掉便罢,却偏有人煞有介事地作为“夏器通”,立为“标准答案”,这不只是“控制通过率”`那么简单,而是误人子弟,败坏中医系统理念和正确逻辑!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不过是华夏中原地区的地貌。如今世界之大,远非当初。如果中医到南美洲去看病,是不是要反过来说“右升左降“呵?明显不确切的东西,当作”标准答案“,这是科学态度吗?
中医本身是否科学另当别论,至少我们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态度要科学,要遵守逻辑!考试不以确切的东西为本,专寻”夏器通“,意欲何为?
2018-11-26 01:15 6楼
司天在泉者,为当下之气。
司左右者为间气。
上下者为当下阴阳之所在。
气在一年之中轮流循环。左右者故为阴阳之道路。
2018-11-26 03:43 7楼
当我们分析古代文集中的判断句时,必须十分注意它的逻辑结构。
例如我假设一个判断句:“扁鹊者,华夏之人也。”这话本身没错。
而显然,这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是同一句型结构,也是同一逻辑结构。
那么,如果现在出个考题:“华夏之人是什么?”
必须回答:“扁鹊”,其它全都算错,是否荒唐至极?难道除了扁鹊,我们全都不是华夏人么?那还搞什么“百草居”?
可见,如同“阴阳的道路”必须回答“左右”一样,其荒诞之处在于最基本的逻辑错误!
外国人说“中国没有逻辑”那是偏见,可中医学界自己就真的没逻辑可讲吗?不服者,且看《阴阳应象大论》相关原文: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这句完整的话中具有多处判断句,但全都具有统一的逻辑句式,那就是“者”前的概念外延要比“者”后的概念外延小。
比如;
万物之上下不止于天地;
血气之刚柔不止于性别;
阴阳之道路不止于左右;
阴阳之征兆不止于水火;
“万物之能使”(运动)其概念也大于阴阳,阴阳只是稳态运动的两种动向,非稳态运动(混沌)不在其内。
或许有人会说:“血气之男女”的概念比“阴阳”要小吧?
不,这里的阴阳是狭义概念,(1)仅指性别;(2)是为八卦的震、巽两卦特征(后面将谈到)。
因为,一般说来,古人的行文习惯,很少出现两个相同的主语指代型判断。既然最后已经有“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中间又有“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那么,它到是万物之能使,还是血气之男女?对于古人来说,如果两个阴阳是同一概念,就属于明显的语言逻辑错误,不要以为古人没有逻辑!
因此,这两个“阴阳”不是同一概念,很显然,以“血气之男女”来说明者,比用“万物之能使”来说明者,其概念外延要小得多。这是联系上下文的逻辑分析所得,并非“夏器通”式的胡猜。
从行文过程来看,作者首先说明了阴阳有上下的动向,再说明了阴阳有刚柔的动向(前后动向?),再说明了阴阳有左右的动向,再用水火来表达阴阳运的的收聚与发散特征,最后又强调阴阳主使一切运动。以此来看,观点十分明确,阴阳的道路根本不止左右,哪里都有!古人逻辑如此明显,现在之人反倒退化成了“逻辑盲”乎?
当然,如果遍查内经其它文章,另有说法的也是不少,这基于内经实有多人编写,各篇之间自然也就存在不同意见。
比如,《五运行大论》便说:
“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这里所描述的是“五运六气”,与《阴阳应象大论》并非同一客观对象,或者说“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引用的文句也是“断章取义”,抽掉了“血气之男女”、“阴阳之征兆“与”万物之能使“,可见大相庭径!为了紧扣主题,这里不做旁论。
那么,与《五运行》的引用相比,《阴阳应象》为什么会多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三项?这是因为,《阴阳应象大论》的这些观点,其实是从《易经》八卦当中移裁过来的。
且看:

《易经》对于先天八卦空间方位特征的说明文字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博,水火相射”。
所以,
(1)天地定位。八卦之中,由乾卦和坤卦确定总体方位,就是阴阳应象所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2)风雷相博。《易·说卦》 :“震一索而得男,巽一索而得女”,意为:风雷者,天地之子女也。
到了《内经-阴阳应象》这里,就转而成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中间的“阴阳”其实特指血气的风雷之性:既可柔若轻风,又可刚如迅雷。
(3)山泽通气。山泽即艮、兑二卦。而既言“通气”,当然就得有道路。山泽者,天地之通道也。而到了《内经-阴阳应象》这里,也就衍化成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或许这位内经作者一时想不出山泽对应于人体应该怎么说,因八卦图中泽在左上,山在右下,便照搬直叙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图中兑于左者偏上,亦可代表“左升”,艮于右者偏下,亦可代表“右降”。迷惑中医千百年的“左升右降”便以此而来(但其实远古八卦所表达的并非平面,而是三维立体空间!)

(4)水火相射。图中可见,天在上,地在下,相互处于对角线;火在上,水在下,相互也处于对角线。水火与天地,均可表达阴阳性状,不可偏坦于任何一方。这便成为《阴阳应象》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至此八卦全都说完,既无增项,也无漏项。若说《阴阳应象》不从易经中来,岂有如此巧合?
(5)“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易经八卦的每个卦象都有三道笔划,有的是直线,有的断线,直线为阳,断线为阴。而《易》所表达的,就是宇宙变化模式,易者,运动变化也。所有的变化取决于三个方向(X、Y、Z轴,也可称为太、少、厥之轴)的阴阳。其中,
最底下的笔划称为“底爻”,也即“太轴”,其阴阳表达收聚与发散(在天之道)。比如火是发散的,其底爻便为直线(阳);水是收聚的,其底爻便是断线(阴)。
最上面的笔划称为“上爻”,也即“少轴”,其阴阳表达升浮与沉降(在地之道)。比如火是上升的,其上爻便为直线(阳);水是沉降的,其上爻便是断线(阴)。
在中间的笔划称为“中爻”,也即“厥轴”,其阴阳表达定向前进与停止不前(在人之道)。比如火是停止不前的,其中爻便为断线(阴);水是定向前进的,其中爻便是直线(阳)。
《易-系辞》说:“在天之道,曰阴曰阳;在地之道,曰柔曰刚;在人之道,曰仁曰义。”这里说的就是阴阳在三维立体空间的方向变化。
A)在天之道,曰阴曰阳。这是宇宙空间的原始阴阳,称“太”,各向同性地收聚与发散。在没有引力的太空之中,这种收聚与发散就是圆形的火球。
B)在地之道,曰柔曰刚。这是原始阴阳遇到下方引力而形成的衍生阴阳,称“少”,在收聚与发散的基础上,变生出了升浮与沉降两个矢量。这使得原始的火球变为向上的火苗。为什么称为曰柔曰刚?柔者下伏,刚者上亢,以此指代引伸少阴少阳。
C)在人之道,曰仁曰义。这又是一指代引伸之义:仁者谦退,义者勇进,所谓“曰仁曰义”其实便指前后进退,这主要是生物特有的现象,所以称为“在人之道”。
好了,需要注意的是“三阴三阳的空间占位与空间退让”。就阴阳发展来说,一开始的太阴太阳,各向同性地收聚与发散,是占有全部空间方向的;而少阴少阳出来之后,占有了空间的上下方向,太阴太阳便还剩四周;当厥阴厥阳再出现的时候,四周的前后方向又被其占有,原始的太阴太阳还剩下什么方向了呢?左右!在天之道的原始阴阳,在空间变易之后,上下前后给儿孙之辈瓜分去了,竟然只剩下了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就是另一种解释,而且似乎这才是最终正解?没有任何一个古人和今人能够想到的正解!
2018-11-26 04:32 8楼
如果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就会出现差别。如果是研究问题本身,较真是对的。可从实际操作来说,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这如何能成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中医的考试就是如此,没有标准,临床千变万化,一个微小的症状变化就天渊之别的治疗方案。怎么来做标准化答案。可考试涉及到个人利益,如此严格的考试,作弊仍然猖獗。试问古代的科举,以考官的好恶定成绩,就更公平公正公开吗?显然不行。所以,就认了吧。
2018-11-26 09:15 9楼
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
2018-11-26 09:18 10楼
河间金栋 说:
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
人体面南而立,以天道(天体宇宙)——太阳(日)的运行轨迹而言,则左升右降,升者为阳,降者为阴,故左为阳而右为阴,此乃“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本意!古代贤哲早有明示。
2018-11-26 09:24 11楼
河间金栋 说:
面南而立,左东右西,上南下北。
参阅《灵枢.九宫八风篇》的两个首图,或可释疑解惑!
⬅ 瓜蒂散 老茶馆 张仲景再世:倪海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