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2018-02-23 21:38 楼主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序 言(一)


余致力于探讨中西理论沟通,兼顾唯心与唯物的统一,已有几十年的辛苦。自上世纪70年代学习中医以来,80年代中西结合热,倾力用西医微观物质层面知识解释中医理论,90年代气功热,试用引力/斥力和量子物理学解说气功与特异功能现象,2000年以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维度科学复杂性思维的兴起,又致力于用第二维度科学解说《黄帝内经》与《伤寒论》,2005年以来传统国学文化复兴,使余有幸在天命年后重新对传统儒释道进行补课,特别是2007年学习周现强老师谈宋代儒学的‘道物协同承接’本质(中医/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再回眸前之数十年的的中西沉淀,学习李致重老师对中医的沉思、启蒙、正本、清源,幡然醒悟,原来当今中西汇通/融合/中医科学与否?远在天边,近在只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跳出近代西医束缚,用现代量子力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第二维度科学)以及辨证逻辑(自然辩证法)/模糊数学…回归认识传统儒释道/易传以及古代惠施/公孙龙/荀子/韩非等著作,首先在思想上贯通中医古典的整体综合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之间的桥梁。由此一番清新/深邃中西理论贯通应然而生。


如用系统整体理解《黄帝内经》阴阳中(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即“形而下”之器【器证--唯物】(重物质-牛顿力学/生物化学范畴)与“形而上”之道【心证--唯心】(重能量-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范畴)的对立统一,那么自能理解中医的“中”则是形上与形下“两精相搏”之神【辨证-唯象】(重信息-系统整体状态信息控制)。


就传统文化的“中”而言:儒家谓之中庸/有的放矢,道家谓之中道/玄关,释家谓之中观/唯识【不二法门】,‘中’既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命名,更是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科学沟通:‘中’是形上(阳-能量)与形下(阴-物质)冲气以为和(对立统一)体现的运动状态信息,故当年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又离不开物质与能量…”。宗现代逻辑理解“信息是物质运动状态借助于物质与能量的体现。”倘若明白于此,则明白中医之“中”是特指人体系统整体状态信息反映与控制,由此用量子力学解读诸多中医基础理论一级概念:如“道/德(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精/气/神/象/数/势/序/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等”,诸多中西现代沟通疑难自将迎刃;中西理论沟通甚至唯心与唯物的统一都显而易见,可熟路轻驾;由此站在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前卫科学立场上重新认识中医之“中”,重新解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则别有一番现代科学之洞天,中医不仅科学,而且前科学/超科学!它将迎来的不仅是现代前卫科学理论与中医理论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生理/心理/社会】在量子层面的贯通,而且还将预言未来现代科学/哲学/宗教/文化的大贯通!


相反,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今面上中医自身大多因为不识“上”而误读“中”,误读“中”而异化“医”,久而久之“渐趋末法(旦知技法,不知其理)”,导致今天面上中基理论弊端:“一级概念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二级概念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三级概念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傅景华老师言)。


中医理论-基础科学体系“皮”之不存,中医临床技术之“毛”将按附?回眸当今中医临床:学院派主流大部被西化中医“方病相对”占领;经方铁杆大多囿于日本吉益东洞古方派【倒退派】“证候群-方证相对”沾沾自喜,离仲景《伤寒》原意“病脉证并治”【系统三维立体交叉网格控制】相去甚远;满世界的民间中医,或是“弃理求术-以药(技)代医”,或是“以巫代医-以用代学”,“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只是经验技术”“中医让你糊里糊涂活着(寓意理论不科学)”甚嚣尘上;如此中医这“理法方药(技)”一脉贯通的系统科学体系,丧失了赖以支撑的基础“灵魂”,中医科学技术体系根本(核心理论)不保,又何以生存/发展?中医临床疗效的每况愈下已成不争之事实!结果几十年轰轰烈烈的“中西医结合”用李致重老师结语描述:“概念不清干劲大,心中无数主意多,豁出去生存求发展,自带镣铐闯世界,混乱犹如一场没有起跑线的田径赛”。面对这“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众多忧心着急的赤子/学子“不知起跑线在哪里?唯有莫可名状的尴尬!


中医的‘百年困惑’众说纷纭,千头万绪,而万惑之源只有一条,即只承认中医疗效而始终怀疑或不承认其理论的科学性,即便是摇旗呐喊反对中医的标杆性人物,如当年的余云岫或今天的方舟子,谁都不敢说中医根本没有疗效,说中医“封建迷信”也罢,“原始朴素”也罢,甚至今天铁杆中医退而求其次说“文化多元”……鲜有不是通过指责贬低或变相承认中医理论的落后而不科学,进而异化或否定中医。所以,捍卫中医,复兴中医,走出中医“百年困惑”的决胜之举也唯有一条,即针锋相对用现代前卫科学思路明辨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价值与地位。


反之,倘若今天还不能旗帜鲜明的明辨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继续让人们只承认中医/中药的疗效而无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那么不管当今政府如何重视中医,三令五申强调中医对于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意义,出再多的政策,用再多的钱,俱会因中医理论的“原始落后”“不科学”而难登大雅之堂,中医没有腰杆,唯有投降西医,继续陷于“当代悖论”-虽政府/百姓全社会力挺中医轰轰烈烈,但临床中医疗效日趋下行则是其必然!


因为丢掉中医基础理论,就等于丢掉中医灵魂,没有灵魂的中医学已经非“学”可言,只是一种异化/蜕变后的躯壳---或依附于西医理论框架,或倒退回经验阶段,虽表面繁荣,实“真寒假热”渐“厥身已毙,神明将熄,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悲泣。”中医自毁萧墙的现代悲剧必将继续上演!!! 人体三世界图:.png 神气形-粒子从小到大.png 太极图表现的三个世界.png 张立德心物能示意图.pn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2-23 21:40 2楼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序 言(二)


当年梁漱溟谈学问:“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独到处运用之方法,或独到处运用之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常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实在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现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大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玄学)”


由此“知其本,求其根”方为中医之正道--正见【主见-见地】。上世纪梁漱溟有明理‘主见’八条示下我辈:

①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有学问!主见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

②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的认识问题。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③有主见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④有主见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又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⑤有主见由浅入深便能以简驭繁: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才能以简驭繁。凡是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一定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⑥有主见有真学问便有受用:受用就是能不能解决问题。

⑦有主见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⑧有主见自己说出活来精巧透辟:……。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中医学术“学(理)为本,术(技)为末”,学属本质,术为工具。当今中医因为旦知有下(技术操作-干什么?),不知有上(理论基础-是什么?),更何以知其中(科学原理-为什么?)。好比计算机技术,只会平台操作,疏于系统,更不知编程,囿于“和尚证明菩萨,唯被圈内人认知,满足于和尚的知见,离开佛的普度众生胸怀甚远,渐趋末法是其必然”。倘若“弃理求术”甚行,离中医之‘道’【核心根本-基础理论】渐远,必然导致面上中医不是僵化,就是西化,故有众多有识之士警示:“丢失中医基础理论之日,就是中医消亡之时,剩下的唯有异化的躯壳(已不是真正的中医)。”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千年的中医实践大概已经无需再证明中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然中医理法方药本由上而下的一脉贯通,既皈依僧【实践论--技术操作】必先皈依佛【世界观/认识论--基础理论】再皈依法【方法论--应用理论】方为“正道”。


佛家八正道,‘正见’乃为第一正道,欲上正道,必先“正见”。中医“佛”的正见即《黄帝内经》所出之‘中医基础理论一级概念’,今之正道者,乃需与时俱进,必先用当世前卫科学解读此‘正见’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干什么?然千人读之,万种解法,离开‘正见’外道多多。笔者人微言轻,不敢为天下先,这几十年来,曾经推崇中科院沈自尹老师【激素层面】、上海高研所邝安堃教授【激素信使】、内蒙古高德高亮老师【细胞因子、激素综合系统】、西安梁福成老师【天文学、现代基础物理学】、第四军医大李月宪老师【证态--电解质平衡】、另还有林陆山老师【酶(酵素)、钾离子通道、量子生物学】蒋堪政博士【生物场导理论】和武汉ksjyjs叶苗先生【《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以及与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发展相关的现代抗衰老理论【抗自由基理论、免疫抑制理论、细胞分化次数限制理论、热量限制理论、废物累积理论、错误再造修复理论、分子交联理论、线粒体损伤理论、基因限制、基因端粒理论……】。然谋实质性的中西结合,笔者窃以为相对较贴近‘中’临床可操作性的当今中医理论物质层面前卫科学研究:①第四军医大李月宪【《伤寒论》证态“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②郝守玉【系统控制中西医融合基础: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③邝安堃【脾主升胃主降(细胞膜受体PI-cAMP和cGMP)与生命能量、抗氧化系统关系】④武汉ksjyjs叶苗先生【《黄帝内经》生物电磁波】⑤钱学森、佘振苏等【‘道’与宇宙量子波函数:复杂系统相位场有序】⑥林陆山等【量子生物学与量子密度矩阵--整体量子波函数】⑦美国REES【阿基里斯之踵--参变量(序参量)】⑧老中医李可主张的民国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把握脾主升、胃主降与生命能量、抗氧化的系统关系,把握修复控制生命各个角度的细胞膜受体PI-cAMP和cGMP系统,修复圆运动古中医的“中气为轴”系统。】⑨许济泽、吴允耀【《伤寒论》六藏象系统揭秘】……都无一不在为古代《黄帝内经》:“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作此生命自组织能力的现代注解。明白于此,则明白:中医巨匠祝味菊:“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明白于此,则明白:曹东义老师:中医‘上工治未病’本质是将治疗关口前移。


宗上几十年来得益于众多中西贯通巨匠肩膀,今面壁诸师教诲,欲以余对现代前卫科学之陋见而穷《内经》《伤寒》背后之理,故本文唯循钱学森、北京大学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从现代量子力学进入,逐次展开对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科学性的讨论:


第一章:何为道?道是‘形而上’宇观量子纠缠;(重在探讨中医“道”的现代量子力学属性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何为中?阴阳中是形界面‘中观’量子缠结:(重在探讨阴阳五行和中『冲』的多层次性和系统控制管理本质【类似佛家的二諦对峙方便解构】)

第三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重在探讨中医多维度多层次见地【思维高度】对当今中医临床次第和疗效之影响)

第四章:“上工治未病”修环境与自组织自调控:(重在探讨复杂性思维生命演化对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时间双向“治之极于一”混沌中求有序的中医方法论;(身国同构、四海复气、三焦风水、一气周流、六经辩势……)五大系统质控制管理模型。

第六章:《内经》多维度多层次立体控制的“六经辩势”与《伤寒》“势序象”三维立体交叉联动的“病脉证”并治:(附:《伤寒》《金匮》方证联络图);

第七章:逐条解析《伤寒论》“证-象-候”的现代“科学”逻辑对应;

第八章:《金匮》内伤病与现代慢性病比较:(附:笔者对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疑难病的另行见解)

第九章:《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线索与方剂的现代应用:(表格)

第十章:《伤寒论》《温病条辨》临床证态中西比较:(附:从2003非典治疗教训中体会中医一车两轮重要性)


今以哀兵之势在大跨度的中西夹缝中孤军奋斗,再加先天不足(文革一代对传统文化虽后有所补,然终难掩其拙),故既不敢为天下先,更不敢言曲高和寡,被非议遭抨击却是其必然!虽貌似狂妄,亦不免诚惶诚恐,唯斗胆借用诸先贤和当代诸多高人观点加以综合论述,有的更是大段摘录,所语浅见不敢妄为“正见”,旦愿所示其现代科学深度和广度或许能多少动摇一下当今唯科学主义“权贵精英”对中医不科学的指责!让那些奋力“和尚证明菩萨”循环证明中医理论已见筋疲力尽的“铁杆中医”稍微松口气!让当今更多初涉中医的菜鸟或后学明白,中医疗效实非简单摸石头实践所能,‘大道至简’背后实有赖大量科学与超科学之积淀!总之为了有利于中医学术健康发展,万望学术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知我者罪我,亦荣幸之至矣!
2018-02-23 21:43 3楼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目 录

0--1】简介--目录

0--2】序言(一)

0--3】序言(二)

0--4】引子:三世说--一个鲜明的观点



Ⅰ】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宇观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天道、人道、地道”中国古人对三世界认识:

三、传统中医认识的“三世文明与三世医学”:

四、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观念:

五、道为宇宙本源,万物变化总原理/总规律:

六、“道”具备了六个前科学、超科学天性:

七、极深研‘几’探究‘道’的重要性:

八、“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九、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两种不同科学范式:

十、 形而下“器证”格物致知非剖物致知:

十一、形而上“心证”正心诚意非主观唯心:

十二、“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医学不同范式:

十三、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十四、‘重道轻器,重用轻体’的中医理论:

十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十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十七、大制不割“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

十八、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整体意会知识:

十九、“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

二十、形而上“道”是哲学之母/科学之基:

二十一、当代西医对中医‘形而上道’的反思:

二十二、“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二十三、道不通,法降格!道不立,器不用!

二十四、道的量子途径让科学与传统殊途同归:

二十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信息革命与系统综合:

二十六、传统中医天地人-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



Ⅱ】第二章:中为玄关与‘气’的多层次性

『副标题:何为中?阴阳五行与多层次量子缠结『冲』

一、“阴阳互藏”与“三生万物”的多层次性:

㈠物质序态与信息控制系统分级:

㈡古代中医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八卦序态层次图:

㈢现代王玉玲生物电(电磁波)医学的层次性:

㈣古人“无中生有”五个层次:

㈤阴阳互藏中冲“五个阶段六个层面”:

㈥古人与三世说相关的多层次名词解释:

二、阴阳本质属性--二元对峙多层次维度提升:

㈠阴阳本质属性:类似佛陀纵向多层次的二谛解构:

㈡‘形上与形下’量子纠缠谓“万物负阳而抱阴”:

㈢相对独立的双体系统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㈣阴阳关系之“用”--“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㈤《易经》核心行为准则:中、时、位正当:

三、“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与“唯心所造”:

㈠三是阴阳中:从阴阳双体到阴阳中三方,是量子缠结的进一步演绎。

㈡三生万物与“三世界平行”:

万物皆“有无冲”“阴阳中”“天地人”“形气神”双体三方的量子纠缠系统。

㈢“冲气以为和”:“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

㈣三生万物与张立德‘心物能’横向三维整体宇宙法则:

㈤“阴阳中”三世界与“心主神明”“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唯心所造”;

㈥三生万物与现代基因研究:

㈦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对现代医学影响:

㈧三生万物当代科学家感言:

四、何谓中(冲)?阴阳相摩/大道入门-玄关即是:

五、玄关本质(一)阴阳相摶/相易-能量表现:

六、玄关本质(二)两种状态差--信息源头:

七、“玄关-阳气”与《黄帝内经》“生气通天”:

八、“生气通天”现代认识“抢电子、抗氧化!”

九、“玄关-生气通天”与五行‘金生水’关系:

十、经典混沌和量子纠缠与复杂系统中识:

㈠中医基础理论与复杂系统多层次中识原理:

㈡现代思考中医者对复杂“多层次混沌”的生物学解释:

十一、“中识/中冲”系统“三五之数”的层次网格:

㈠‘气’从能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㈡‘精’从质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㈢《内经》“天人地”变化“神智味”与阴阳化生五行:

㈣《内经》天地人、精、神、气、魂、魄…五行关系:

㈤中医“精(形)、气、神”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十二、精气神现代人体系统信息控制分级:

㈠‘精’‘气’‘神’三大信息控制系统:

㈡精气神分级信息控制管理思想的前科学性:

㈢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

㈣调摄精、气、神,感悟生命的伟大航程:

㈤‘神’对应系统质、信息流,有‘大、小、中’之分:

㈥‘精气神’三者中医犹重于把握‘气’:

㈦‘气’是物流、能流、信息流三者状态关系“场”:

㈧不明三元统一性本质将会带来方向性、灾难性后果:

十三、“五行”是多维度多层次网格垂直控制:

㈠“涌现”与五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控制管理:

㈡“阴阳五行”与“地水风火”同出而异名

㈢五行含义和逻辑解构:

㈣五行互藏与整体关系:

㈤五行生克乘侮与多级反馈:

㈥五行的网络“权衡”属性:

㈦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过程周期:

㈧五行与复杂性思维、混沌理论、模糊控制…相似等价性:



Ⅲ】第三章:复杂系统多维度多层次控制管理

『副标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量子波函数:

二、“道生之”对应量子真空大尺度相位场有序结构:

三、“德蓄之”对应量子间耦合关系(整体相干性):

四、“物形之”对应可见物质系统/物质场(可见量子波函数振幅/密度):

五、“势成之”对应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意识场/气场)交界过渡态(中):

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当代思维科学:

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中医智慧维度:

八、传统中医“道、德、势、物、利”五级维度:

九、“道生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㈠道的零点能量场与佛学缘起空性的“中观”:

㈡佛学“中观/中和”思想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㈢佛学三心识与心理学三意识,三位一体、等价相似:

㈣佛学并不排斥科学,旨在高维度碎片整理科学:

㈤佛学内省“自然本智”的现代科学解释:

㈥中医“中和、中庸”类似佛学“中论、中观”:

十、 “德蓄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㈠发生在当代中医界的真实故事:

㈡古来医家原有“神医”与“人医”之别:

㈢清代丹家刘一明言:医有神医,有人医:

㈣生命整体量子波与中医神机:

㈤《黄帝内经》‘重道轻器’‘重神轻形’的中医原创思维:

十一、“势成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临床中医“势成之”的五级维度和五种医学境界(表格):

十二、“物形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十三、“利趋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Ⅴ】第五章:混沌中有序的“治之极于一”

『副标题:身国同构、四海复气、三焦风水、六经辩势』

一、“治之极于一”混沌中发现有序方法论:

㈠“天人合一”是混沌中发现有序,并利用有序反馈控制学问:

㈡混沌科学、模糊控制与中医理论的混沌有序控制:

㈢中医如何在混沌中发现有序,超前实现二级控制、三级操作?

附:中医学“理法方药”三级贯通提示:

㈣混沌中求有序,有赖主要维度层次“系统质”的反馈控制管理:

㈤古代中医“道归于一,治之极于一”的系统质控制管理:

二、“身国同构”的脏腑、经络、膜原三大控制系统:

1】‘身国同构论’有‘脏腑、经络、膜原’三大治疗体系:

2】脏腑-藏象学说本意是道家“身国同构论”:

3】《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本意是‘政府’职责分工协作:

4】现代“身国同构”多层次多维度五行自动控制管理:

5】中医临床五脏六腑皆可入手、不必拘泥职责分工:

6】跨范围的整体协作尤重于简单机械生理病理辨证对应:

7】囿于‘十二官’分工的“脏腑辨证”疗效常常差强人意:

8】高维度‘临证察机’乃是古人构建藏象学说的真实本意:

9】混淆实体与模型,中医整体劣势化,与此不无关系:

10】在古人探索经络原点上“经络是人体跨维度经营网络”:

11】以为经络仅是几条线和线上穴位疗法是狭义理解经络本意:

12】孤立考察‘线’的物质基础,会把研究方向引向‘死胡同’:

13】当今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对经络实质的新看法:

14】“奇经八脉”为沟通脏腑、经络的中介系统:

15】《内经、五藏别论》“天人相应”的奇恒之腑生理模型:

16】‘身国同构论’脏腑、经络、膜原各有侧重(见下表):

三、“身国同构”针灸配穴‘民间秘招’与‘嫡传正统’:

第一部分:民间秘招(五至七次)

1】撩(缪)刺一针灵(灵穴)本质及秘要:

2】按时间对应取穴;(子午流注针法);

3】按空间对应取穴:(又称:太极平衡针法)

4】按功能症状对应取穴:

5】天乙九宫八卦周天接经针法:

6】十二筋经疗法类现代肌肉解剖法(软组织运动疗法):

第二部分:嫡传正统(十至十二次)

1】常用八/十总穴:

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3】九症要穴(行针指要):

4】八会穴:

5】回阳九针:

6】背胸俞募配合:

7】六腑下合穴:

8】十六郄穴:

9】五俞穴:

10】奇经八脉八交会穴:

11】原络配合:

12】十三鬼穴:

第三部分:嫡传针灸基础与手法:

1】《黄帝内经·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论针刺导引:

2】传统针灸三辨:

3】《黄帝内经》论针灸得气:

4】《黄帝内经》论针灸补泻:

5】《灵枢经·刺节真邪》论刺有五节:

6】《灵枢.经脉第十》论刺络放血法:

7】《内经/调经论》论各部针法:

8】《内经·刺长节·缪刺…》刺法与运动疾松解法:

四、“精气神营”四海理论与“玄门脉决内照图”:

1】“精气神营”四海理论是玄关中“气”的灵魂枢纽:

2】古代《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之四海运行图:

3】中医玄门脉决“内照反观”图与西医“生理解剖”之不同:

4】“玄门脉决内照图”春夏秋冬四季调神、一气周流:

5《黄帝内经》精气神营“四海”是“五脏中之守”核心:

6《灵枢/海论》四海-上下腧穴:

7】《灵枢/动输/卫气》四气街“胸街、腹街、头街、胫街”:

8】《灵枢.九针十二原》通四关--上下不通治其关:

9】笔者整理“三焦风水、四海四街五关”针灸推拿穴位/部位表:

10】附:推拿绝技“八把半锁”(摘自网上民间中医):

五、“四海复气”一气周流与《圆运动的古中医》:

1】黄元御、彭子益、李可‘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的古中医》:

2】《黄帝内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系统质”过程流一条主线:

六、《内经心悟》“天人合一”复气论的三焦观点:

1】陈刚华《内经心悟》‘精气神营’一气周流的“复气观”:

2】四海复气、阴阳五行、形骸气色与元气消长、六经病势、三焦关系表:

3】三焦(三个气海)【孤府】是‘四海’复气周流的独立开放系统:

4】辨三焦元气(第一系统储备中心)虚实之脉证形:

七、“三焦风水”气水运行类似现代调节水电介质平衡:

1】五脏/六气/四海/四街/三焦-必通三遂:

2】《黄帝内经》三焦本意:“水”道重要于“气”道:

3】“《伤寒论》本质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

4】《脾胃论》“阴火病”的本质为三焦气机失调:

5】《温病条辨》“湿火病”的本质是三焦津液【风水】失序:

6】治理“三焦--风水”是中医“混沌中提取有序”方便法门:

7】郝守玉/郝志玲: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

8】当今民间中医养生大师的通俗版解释:



Ⅵ】第六章:六经辨势与《伤寒杂病论》

『副标题:“病、脉、证并治”三维立体交叉联动张仲景思维』

一、《内经》多维度多层次立体控制的“六经辨证”:

1】李定易魂八卦“中国方”回归六合与《内经》六经关系:

2】《内经》“三阴三阳”是/纵向/横向/全向多维度立体交叉控制:

3】以纵向阴阳多少/层次定病性--开合枢:(形而中)主【病势】

4】以横向阴阳冲气/积传定病位--气里形表(形而下)主【病象】

5】以五运六气-气交定病机---标本中(形而上)主【病序】:

6】以阴阳(气血多少)定治法----血气形志:

7】同理,中医藏象系统(五藏和六经)也包括了纵横全三个方面:

二、《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在思辨上的不同:

三、天人合一、病机与症候、相和象、病理与病机:

1】“天人合一”的当代中医共识:

2】中医‘病机’与‘症候’的区别:

3】中医“相”与“象”的区别:

4】中西‘病理’与‘病机’的区别:

四、《伤寒》仲景思维的理论框架非现代方证对应:

五、《伤寒》“病脉证并治”的多维度思维高度:

附:用思维维度表达中医(见地)与医学次第(门户)关系:

六、《伤寒论》“病脉证并治”的多维立体调节:

1】首用六经“病--势”辨疾病演变的过程阶段与当下病势病位;

2】二用“脉--序”辨患者病理体质(气内为宝)并决定用药方向;

3】三用“证--象”辨疾病病因病机,将形而上意会的一级【象数】概念

落实于可形而下实证的三级【证态】;

4】四用“六气-标本中-三极阴阳-开合枢”(见下表)将原因【外因】、

体质【内因】和发展变化阶段【病势】用立体‘升降出入’联动。

七、《伤寒论》“病-势”系统整体过程阶段一览:

《伤寒》六经首重【病】程阶段…病势的进展程度表:

八、“六经辨势”得益于祝味菊伤寒亡液亡阳五段疗法:

九、《伤寒论》“脉--序”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主线”

㈠脉--序是“治之极于一”的主要参数:

㈡“《伤寒论》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

十、《伤寒论》从“证-态”到“证-象”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

病为纲,证为目,状态信息的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

十一、《伤寒论》六经辨势的方证‘结构联络图’:

㈠以《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为“搜索平台:

㈡《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搜索总览:

1】太阳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2】阳明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3】少阳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4】太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5】少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6】厥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

㈢许济泽《伤寒》六经“证-候”方证对应总纲:

1】太阳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2】阳明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3】少阳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4】太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5】少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6】厥阴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图:

㈣单玉堂《伤寒》六经针灸配穴总要:

1】太阳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2】阳明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3】少阳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4】太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5】少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6】厥阴病单玉堂针灸配穴总要:



Ⅶ】第七章:《伤寒》“证-象-候”与方证对应

『副标题:《伤寒论》“证-象-候”的现代逻辑对应』

一、《伤寒》阴阳总纲与六经欲解时关系图:

1】《伤寒》辨阴阳总纲:

2】《伤寒》六经欲解时与关系图:

3】《伤寒》六经欲解时引申义:

二、《伤寒》太阳病“证--象--候”一览:

1-1】太阳病概况:----“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1-2】太阳病纲要:

2-1】太阳中风--桂枝汤:

2-2】桂枝汤主治、现代药理、扩大适应病种:

2-3】桂枝汤禁忌、转归治疗:

2-4】桂枝汤加减方现代主治:

3-1】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3-2】伤寒禁汗诸证-不可用麻黄汤类:

3-3】伤寒失治转归:

4-1】太阳病发汗后变证:

4-2】太阳病误汗、吐、下、浇、灌后变证:

5-1】太阳合病与并病:

6-1】太阳温病:

6-2】火逆证:

6-3】烦躁:

6-4】心悸(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6-5】结胸==急性腹膜炎:

6-6】痞证==肠胃消化道功能障碍:

7-1】《金匮》湿证与《温病》湿热:

7-2】湿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8-1】太阳蓄水证--电解质紊乱:

8-2】五苓散主治和现代加减扩大使用:

9-1】太阳蓄血证…盆腔感染及其后遗症:

9-2】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三、《伤寒》阳明病“证--象--候”一览:

1-1】阳明病概况:--“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1-2】阳明病(多器官功能障碍MOP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1-3】阳明病相关毒素表:

1-4】阳明病纲要:

2-1】阳明病轻证--热扰胸膈(栀子豆豉汤证:

2-2】阳明病经证--热盛于胃(白虎汤证:

3--】阳明病腑实证:

3-1】大承气汤--痞满燥实(谵语)证:

3-2】大承气汤现代作用:

3-3】大承气汤辨证要点:

3-4】小承气汤--痞满(喘冒满)实证:

3-5】调胃承气汤--燥坚(腹满痛)实证:

3-6】脾约、津竭便硬:

3-7】阳明腑实证比较表:

3-8】阳明病禁(慎)下证:

4】阳明经腑同病-猪苓汤证:

5】阳明病发黄:

6】阳明病兼证:

7】阳明病变证:

四、《伤寒》少阳病“证--象--候”一览:

1】少阳病概况:---“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2】少阳病纲要:

3】小柴胡汤及其适应证:

4】少阳病腑证、兼证、坏病及类证:

5】热入血室--妇人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

五、《伤寒》太阴病“证--象--候”一览:

1】太阴病概况:----“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

2】太阴病病因病机:

3】太阴主要脉证、治法、禁忌、愈期、转归:

4】太阴病兼证:

5】以药测试下利属性:

六、《伤寒》少阴病“证--象--候”一览:

1-1】少阴病概况:--“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1-2】少阴病-全身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症状:

2-1】少阴寒化证:

2-2】扶阳别祖郑欽安增补阴盛阳衰欲脱症候:

2-3】少阴寒化证预后:

2-4】少阴病寒化类证:

3--】少阴太阳两感证:

4--】少阴热化证:

七、《伤寒》厥阴病“证--象--候”一览:

1】厥阴病概况:--“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2】厥阴病寒热错杂提纲、病机、治则:

3-1】厥阴病厥逆与厥逆类证鉴别:

3-2】《伤寒论》乌梅丸和《千金方》温脾丸对照:

3-3】《伤寒论》吴茱萸汤和《千金方》深师大茱萸丸对照:

4】用现代传染病“肠伤寒”典型临床四期理解厥阴病之“厥热利”:

5】厥阴寒证、热证、厥热利三者胜复证:

6】厥阴戴阳--湿温湿热:

7】厥阴下利辩证:

8】呕哕辨证治疗:

9】霍乱病篇(包括现代霍乱弧菌引起的真霍乱和类似霍乱-爆发性

胃肠道疾病):

10】阴阳易病--性传染病、过劳房事病:

11】差后劳复症:



Ⅷ】第八章:《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

『副标题:《金匮》内伤病与现代慢性病比较』

一、水气病与水肿证态:

二、《伤寒》“六经矜万病”,《伤寒》《金匮》同源:

现代肾病:《伤寒》六经辩证治《金匮》水气病:

三、水饮病与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四、痰证与炎症证态:

五、瘀血与凝血证态:

六、黄疸与湿热证态:

七、肥胖-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脾虚湿热/痰瘀:

1】高脂饮食=促炎症;

2】脾虚郁火=胰岛素抵抗/炎症;

3】肥胖=脂肪堆积、蓄水生痰;

4】痰=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硬化;

5】水谷运化=水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

6】水谷精微(真阴)=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7】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血管损伤。

八、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与痰/瘀/虚/损:

㈠高血压四个阶段--湿/痰/虚/损:

㈡高血压病的现状及其现代新认识:

㈢几种与现代“应激病”“代谢产物稽留综合征

”相关的高血压发病原因新认识:

㈣高血压新认识带来的治疗立足点变化:

㈤用内环境依从性解释高血压三个1/2悖论:

1】1/2的高血压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高血压:

2】在那些已经知晓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也仅有1/2接受了治疗:

3】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仍有1/2未能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

4】临渊求鱼不如退而结网:

九、糖尿病六经辩证与“郁热虚损瘀”:

㈠传统西医糖尿病定位胰岛素治疗的无奈:

㈡前卫科学关于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新认识:

㈢古代中医糖尿病定位:脾瘅、消渴--津液失常:

㈣ 糖尿病脾瘅/消渴的《伤寒》六经辨证:

㈤中医糖尿病-津液病缘由为阳虚阴凝发展:

仿:李同宪糖尿病【势变】五个阶段-郁热虚损瘀:

㈥慢性糖尿病治疗‘修环境’才是根本出路:

十、中风历结与脑血管意外、类风关证态:

㈠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1】痰浊:

2】瘀血:

3】痰瘀互结:

4】荣卫空虚:

㈡历节----类风湿关节炎:

1】历节:(表格)

2】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3】与其它风湿性疾病相鉴别:

4】二十一世纪现代研究:

十一、肿瘤与痰证--炎性渗出与血管增殖证态:

1】现代西医认为:84%的癌症为病毒引起,15%的癌症源于慢性炎症:

2】现代实验证明:其中真核转录因子[NF-kB]参与RNA的翻译转录:

3】肿瘤研究的历程表明:致癌基因的概念极显幼稚:

4】颠覆性观点:细胞所处微环境才是肿瘤主因:

5】现代抗癌新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

多步骤演进的复杂过程:

6】传统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痈疖疽的“消、托、补、围”四法一览:

7】中医认为:肿瘤属中医痰饮--瘀血--痰瘀交错:

8】中医扶阳与通阳对于癌症治疗的影响:

9】中医止血活血抗癌症血管增殖的前景:

10】修复胃肠黏膜组织是最终战胜癌症不可或缺重要一环:

11】当代徐荣祥教授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原位干细胞技术”:

Ⅸ】第九章:《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应用

『副标题:《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线索和方剂应用』

1】太阳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1--1】太阳病--中风:

1--2】太阳病--伤寒:

1--3】太阳病--郁热/温病:

1--4】太阳病--痉证:

1--5】太阳病--风湿痹:

1--6】太阳病--阳虚痹【宗少阴治】:

1--7】太阳病--风水、皮水、里水、黄汗、气分:

1--8】太阳病--表里证:

1--9】太阳病--咳喘证:

1--10】太阳病--变证:(太阳病失治--阳气虚损,水气泛滥,痰饮结胸)

1--10--1】太阳中风--变证,阳气虚损:

1--10--2】太阳中风--虚证:

1--10--3】太阳病--变证,水气泛滥:

1--10--4】太阳病--变证,痰饮结胸:

1--11】太阳腑证:膀胱-五苓散;

1--12】猪苓汤主治和现代加减扩大使用:

1--13】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

1--14】金匮膀胱证:【膀胱-小便不利,少腹满】



2】阳明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2--1】阳明郁热:栀子豆豉汤证:

2--2】阳明经证:白虎证与类白虎证:

2--3】阳明腑证:三承气汤证:

2--4】阳明寒症:【从太阴治】

2--5】阳明湿热--发黄:

2--6】阳明痞证--心下病:【见上太阳篇】

2--7】阳明胃气--三焦病:

2--8】阳明大肠--肠腔病:



3】少阳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3--1】少阳-胆病: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3--2】少阳-热利:

3--3】少阳-温病、湿热:



4】太阴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4--1】脾胃虚寒:

4--2】脾胃湿热--痞证:【心下痞、胃脘痛,呕吐下利、腹痛】

4--3】脾胃痰饮:

4--4】脾胃寒饮:

4--5】脾胃水气:

4--6】脾胃气滞:

4--7】脾胃衰败:



5】少阴病《伤寒》《金匮》“方--证”联络总览:

5--1】少阴热化:--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咽红微痛;

5--2】少阴寒化:--心肾阳虚欲脱;

5--3】扶阳别祖郑欽安增补阴盛阳衰欲脱症候:

5--4】少阴胸痹:--胸闷、胸痛;

5--5】少阴心悸:--心烦、失眠、多汗,惊恐;

5--6】少阴合病/兼证:

5--7】少阴肾病:肾-腰酸腰痛,小便不利,下利清谷,厥逆;



6】厥阴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总览:

6--1】肝热--蛔厥,寒热错杂厥,热厥:

6--2】《伤寒论》乌梅丸和《千金方》温脾丸对照:

6--4】《伤寒论》吴茱萸汤和《千金方》深师大茱萸丸对照:

6--5】肝寒--藏厥:

6--6】肝郁--气厥:

6--7】肝瘀--瘀厥:【瘀血-妇科】:

6--8】肝虚--血厥:

6--9】心包--热厥、痰厥、饮厥:

6--10】厥阴类证:

6--11】出血:

6--12】咽喉方,外用方:



Ⅹ】第十章:《伤寒论》《温病条辨》比较

『副标题:谈中医《伤寒》与《温病》的“一车两轮”』

一、《伤寒论》《温病条辨》临床证态中西比较:

系统感染《伤寒》和《温病》卫气营血证态列表比较:

㈠系统感染(包括感冒和传染病)前驱期与太阳经、卫分证态:

㈡各器官系统(急性感染)感染典型期与阳明、少阳及变证、坏病、各脏

腑气分状态:

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与营、血分证态:

二、从2003年非典“激素与抗菌”之争谈《伤寒》与温病“一车两轮”…

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营分血分证相一致:

㈡温病重在补充《伤寒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㈢温病学说发挥必有恃于深厚《伤寒》功底:

㈣伤寒、温病中医治疗学一车两轮岂可偏废?

㈤从2003非典治疗教训中体会中医一车两轮重要性:

㈥一车两论夺回中医急救阵地还需加以时日:

㈦重阳温阳破解当今医学难疑还得讲究战术方法:



Ⅺ】第十一章:走出疾病模式,回归上工修境!

『副标题:“上工治未病”修环境激发自组织自调控』

一、当代复杂性思维科学对生命演化新认识:

二、养生【修环境】实质保护人体自组织网络:

三、古人‘上工治未病’真义:

四、自愈自和能力人体心中的上帝:

五、心魔不断怎能接受传统之好处?

六、修环境是启动自愈能力根本途径:

七、“修环境”是辨证施治背后一条主线:

八、实践中习惯‘疾病模式’的反证:

九、‘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

『副标题:《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2018-02-23 21:45 4楼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10月

引子:三世说/一个鲜明观点


本文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医和中医理论非但不是不科学,而是前科学、超科学!西医建立在‘唯物一世说’的“科学”理论与中医‘唯物/唯心/唯一三世贯通说’的“前科学、超科学”理论相比较,实在是尚在启蒙中“孩童”,即当年钱学森所言(大意):“就复杂性思维系统控制思想而言,西医还处于幼年时期,过几百年才能到系统论,再过几百年才能到中医的整体论。”“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前科学、超科学的八个理由:

①时间上,对世界本源的探讨和认识,中华文化是从老子的“道”、易经的“几”、“无极”、“太极”开始,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比现代科学早得多。

内容上,优秀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远远大于单一自然科学(医学),道、几、真如、无极、太极等中华文化认识的世界本源正是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尚未解决的目标体系。

③思维上,东方文化(中医文化)本是“欧洲(西方)现代科学的灵感来源”,本是集天下之大成而成的一门优秀综合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灵感。

④理论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被当代前卫量子力学所佐证,并大有领导当今前卫科学新潮流之势。

方法上,解决问题,中医文化有着与其理论相配套的一系列较现代西医乃至现代科学多得多(浩如烟海)的控制管理方法,且简单实用。

⑥疗效上,许多现代西医、现代科学没能解决的难题,正在被这貌似原始落后的中医文化所解决。

⑦实践上,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学科交叉现象已成为科学技术整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学科交叉既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孕育着重大科技突破的温床,中医学也是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身/与时俱进!

⑧发展上,现代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为中医学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科学理论解读、科学信念支持和方法技术支持。例如,免疫学、干细胞的研究发展,微循环理论的提出,系统论信息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而且,越晚出的越高级的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认可程度越高。


就此以上八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羞于中医术和器的相对落后而不敢用“超”,中医文化的现代解读何必还只停留在西医或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器’证的、已经找到的、弄明白的框框之中,为何不能潇洒地超脱一下,超上一超,这不正是钱老对后来中医的期望和要求吗?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客观上当今大众认识的‘科学’,不仅面上大多已被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科学“先入为主”,而且背后又被“既得利益”所把持……,反对中医的唯科学主义者只要高举科学唯物【一世说】这面大旗,从世界观、本体论源头拦堵中医三世说,结果中医“本/世界观”之不立,“道/认识论”何以生?“法/方法论”何以变?“术器/实践论”唯有与迷信不科学接轨!无论当今中医与中医“粉丝”们再如何用前述①时间上,②内容上,③思维上,④理论上,⑤方法上,⑥疗效上,⑦实践上,⑧发展上……证明的中医科学性,都可以视而不见,都可因形而上的‘唯心’和形而中的‘唯象’而被形而下‘唯物’“科学”庙堂判定为“迷信”或“不科学”!说什么“前科学、超科学”更是科幻/精神病人!“实践论”“黑猫白猫论”在唯物科学庙堂的“唯科学性”面前,在众多身居科学庙堂高位只认形下唯物的“科学家”心中,顶多只是一个高端政治家们跨世纪的创意!一个政治转型需要“白相老百姓的中庸口号”!


何以为?原来,自古中医“医易同源”“医者易也,意也”;讲究“形上天道(天理、玄学/唯心、心证-本)形下地道(物学、科学/唯物、器证-标)形中人道(文化、哲学/唯象、辨证-中),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才贯通而“唯中唯一”的不二法门【三世合一说/三世医学】,重在“以天道统领地道见于人道”曰“天人合一”,故中医之“中”非中国之中,非中央之中……,乃‘上中下/天地人’三才中和贯通/唯一之中。但历史孽缘,从五四到文革,传统中医核心灵魂“天人合一/三世说”,已在当代唯科学主义‘形而下’【唯物/一世说】霸道奴役下,逐渐淡出中医,今天的主流中医“圣人/专家、教授、科学家”大多唯‘形而下’科学(一世说)为“王道”已成惯性事实,然此抽取中医(三世说)核心灵魂,只讲形下科学(一世说),毋论形上玄学或形中哲学(三世说)对今天中医的最直接果报是:

a让古典铁杆中医专家/教授逐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识天理,焉能知其中医之中);

b让现代中西结合专家/教授跟不上当代科学步伐,老希翼在形而下物质定性定量框架下探究中医“天人合一”(注: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早已不足以说明人体的复杂性);

c让许多中医学者整体“中医研究”(三世说是太极整体),逐渐演变为局部“研究中医”(一世说是唯物局部);

因为“圣人”不能以为常(抹杀天道和人道的地道,即定性定量科学不能解释其规律),百姓日用,难免唯有与“迷信”接轨,遭“科学与否”置疑自然而然!这几十年来,大凡因此类丧失传统“三世说”灵魂指导的“一世说”科学中医占领中医“绝对”市场,导致今天临床中医队伍大多从世界观/本体论开始“本不立则道不生”见地/格局每况愈下:如对中药【性味】只讲形而下【味】的现代化学物理作用,不识形而上【性】阴阳五行的电磁波特征能谱,导致许多在位中医专家教授网上集体声讨‘阴阳五行’不科学;针灸【经络】拼命寻找与其一一对应的形而下器质性管道和通路,不识其形而上整体特质电磁频谱对系统各层次能谱的整合夹带作用,大多陶醉“弃理求术”短期效应,集体沦陷西医形而下“科学”解说已成常态;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之不通,道之不立,整体疗效下降几成必然!即使天天喊老中医带徒又何奈?!


如果当真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稍有一点常规“文化”知识的都应该知道:大凡经历过历史沉淀、被历史和大众普遍实践接受的“公理”,它就如同人们每天都要吃饭拉屎一样【庄子:道在瓦砾、道在稗粒、道在屎尿】平常之庸背后本就蕴含着天地人三世不同“科学”规律;即所谓“公理”本就是古人哲学【三世说】‘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见于‘形而中’的产物,故虽暂时无法被现代普世文明/简单形而下物质“科学”直接证明,但决不应排斥其可被现代或后现代‘形而上’量子力学或‘形而中’复杂性思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第三维度“前科学与超科学”间接证明。故中医和中医理论,此千百年来已被无数先贤大量实践检验的结果,其“公理”背后有待认识的(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中)“前科学与超科学性”存在,不管现代证明与否?用何种形态方法证明?都不应该影响其“公理性”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此古人有曰:“圣人以为常(科学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注:唯有少数上层专家/知识层次才能真正明白/懂得其背后的“科学”规律,寻常百姓虽不能明白其背后的“科学”规律,但也决不影响其公理性的广泛使用,然在宝塔尖能够明心见性圣人以为常的能人毕竟凤毛麟角,如果百姓都能以为常,又何言其圣人?)。那么,几千年来历经无数圣贤(历代精英)和广大百姓无数实践检验过的三世中医理论的“公理性”,当代唯科学主义者,包括在位中医(圣人)专家/教授/皇家科学家等是否已经有能力只用现代形下“科学”一世说逐一甄别证明传统三世中医形上/形中“公理”的科学性呢?答案只能是:管窥全豹、低维度的瞎子摸象而已!


虽然,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或许经过今天形而下科学家们重新“研究”“证明”“册封”的某些中医和中医理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与时俱进“创新”意义,能够推动部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但往大的说,不管成功与否,这本应是当代科学家们(圣人以为常)中医研究应该承当的历史使命;往小的说,这对当代中医业内“业务能力”的提升,当代中医机构“中医品牌”的推介(百姓日用)或许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普世社会(物质利益社会)医学“科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与利益挂钩,唯有以利益为导向的中医事业才能“生存”,结果让传统中医形而上的“无之以为用”逐渐退出主流,唯形而下的“有之以为利”占领绝对主流,主流中医“有之以为利”的商业利益“生存性”代替了原来中医“无之以为用”的“公理性/公益性”,中医乱象自然峰起!回眸三百年来的中医历史:

a明代中叶“前店后工场”的资本主义萌芽,让传统汉方中医蜕变为资本卖药医;

b清代继此资本老字号大品牌卖药医方为正统,将其它针灸推拿刮痧等一切与资本卖药无关的传统方法,一概逐出中医主流;

c五四以后,资本在科学和民主包裹掩护下,否定中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d解放以后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历经半个多世纪,今天实际早已成“西学为体(资本),中学为用(赚钱)”的小妾,重新“证明”“册封”无非为资本利益重择小妾标准而已。

现代中医行业内都知道:当今物质“科学”商业社会,传统中医理论与手段大凡唯有得到现代科学利益甄别研究“证明”“册封”的,方有生存竟争发展之机会;反之,没有得到现代科学利益甄别研究“证明”“册封”的,即使“公理性”再显著、疗效再好,也唯有逐渐退出中医历史舞台,登堂入室、竟争发展更是白日做梦!今天中医所谓的科学“圣人以为常”(专家教授的研究“证明”“册封”)其实质是以利益为主导“生存与否”之竟争!与中医真正的“科学与否”相干性又何其微也?本来,中医真正科学与否?证明与否?那本应是中医业内外少数上层“科学家”“专家”(圣人)们的历史使命,与广大基层中医和老百姓使用实践中医的公理性(百姓日用)何干?难不成,因为少数唯科学的“科学家”“专家们”虽占着茅坑却暂时无法科学解释证明中医的“公理性”,不能以为常(科学规律),由此中医理论的“公理性”就与“妖魔性”划了等号?循此,老百姓日用现代科学暂时还不能解释的中医方法,自然又与“愚昧”“迷信”划了等号?!其实明白人都清楚,只要“一世说”当道,人性唯有利益,资本社会/利益最义(宜),一旦资本参与,“利益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何论中西?”“黑猫白猫赚钱才是好猫!有权有位,治死人也是权威!没权没位治好人也是非法!”此说在下虽然不敢完全苟同,但却多少真实地反映着当今中医“科学与否”的一个无奈侧面!


而不识三世说医学(‘形而下’讲物/质位【一世】,‘形而上’讲道/本体【三世】,‘形而中’讲易/辨证【二世】),今天唯科学主义环境统治下的末法时期【盛行只讲形下科学(技法),不讲形上根本(道),即教条主义之末法】。近代中医科学研究大多唯在形而下框架下,弃理求法求术(弃本逐末),中西医结合虽在政府倡导的“科学”普世文明驱动下时髦流行,但受末法时期“环境/道场”所逼,中医“道法术器”,研究形而上/道与形而中/法的公理性,必然吃力不讨好,唯纠缠于形而下术和器的“科学性”立项,才常有“立竿见影”的利益。结果导致网上有人批评,现代“末法时期”的中医研究,如同某些“红楼”专家毕生研究大观园的“马桶”一般(逐末),今天许多中医研究专家不重哲学中医“道与法”整体“中医研究”,而专事科学西医“术与器”局部“研究中医”。循此庙堂权贵专家们的示范作用,今天中医界仿佛唯有用西医知识证明中医技术的科学与否?才能方显庙堂“中医专家”的“英雄”本色!久而久之,西医专家们局部一世说“研究中医”的科学性,代替了原来整体三世说“中医研究”的“公理性”。由是,中医与中医研究这“天人合一”老百姓的“不贵难得之货”,在国家级‘研究中医’“利益”的驱动下,或被形而下的“科学性”捆住手脚,或被当作形而上“祖宗牌位”束之高阁,更多的则被实用主义当作“标新广告工具”攒钱,反而“令人行妨”。故有当今中医内部人士揭示庙堂利益形而下“研究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实质是“自己画一个圈,挖一个坑,自己跳进去努力找东西粉饰证明的愚蠢行为,焉能不贻笑大方?”中西医结合科学理论倘若都建立在如此沙丘上,又何堪大用?!五十多年来的中西结合历史经验实际已经证明:离开了中医三世说,国家政府曾经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用形下西医理论“一世说”解释中医理论“三世说”的公理性,此所谓的‘中西结合’中医科学现代化之路,实践检验这是一条走不通的“劳民伤财”之路!今天是否还有没有必要重新再“劳民伤财”重来一遍?相反,倘若认识中医“三世说”,五十多年来的中西结合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经验同样证明:融入中医“三世说”大框架,“天人合一”形上形下结合而形中,即便是西式拿来主义的典型形而下手段,也决不失其与时俱进之“经典印证”,传统儒释道鲜有不为之‘注脚’!中西结合自然而然!“勤求古训、海纳百川、融会新知、独辟蹊径”是其百年写照!中医三世说何其重要焉!!!


又:因为“科学”一世说当道,当今主流中医皆唯科学一世说为准绳,故就三世中医而言,“好中医在民间”大概唯此土壤!但民间三世中医这一伴随着华夏千百年三世说传统文化而生、富含现代一世说科学编外基因的农耕文化产物,作为一种与现行“科学”公权利益格格不入的传统“编外”,近百年来,因为被科学“一世说”强奸,全世界的编外“文化”三世说医生(非主流)都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无奈:既迫于生计须不断打破原有格局,倒逼传统“与时俱进”,又不得不遵循“永远不要与皇权拧着干”这样一条戒律……唯高举复辟传统而创新。故今天普世利益社会,有当今北大教授传授真谛:“一种传统文化要在当今社会得以立足推广,必须经过两个程序过程,即首先必须影响社会知识精英,先被知识阶层所接受,再由知识阶层影响政府,惟有得到政府认可倡导的文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立足。”循此,笔者窃以为:因今天的太上【政府】唯相信科学、崇拜一世唯物,唯对身居科学庙堂高位的“一世科学权贵精英”言听计从,倘若不谈形下科学,中医形上形中的“天人合一”公理性常常只能是江湖妖怪,难上大雅!即使那天江湖“妖猴”真有本领反上形下科学权贵庙堂,也必遭太上五行镇压!故为今权宜之计,唯寄希望于身居“科学”庙堂高位的“一世科学权贵们”,倘若还真有几分尊重科学的“科学良心”或“科学羞耻心”,那么“用彼之矛攻彼之盾”,试用当今世界科学庙堂高处大多数前卫科学家公认或正在努力探索的“量子力学理论”【形上/三世科学】和复杂性思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形中/二世科学】多层次多维度比量说明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前科学性和超科学性,让今天的“太上”和“科学权贵”们能多少明白一些中医“公理性-妖猴”本领背后形上形中的科学性……这或许还是一条值得尝试,也许还是有几分说服力的方法和途径?循此,笔者陋浅,不敢为天下先,唯抄袭集约古人、先贤、历代中外名家诸多心得箴言,试从钱学森、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世)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集约比量说明中医和中医理论背后的前科学、超科学性,为这或许还值得一试的途径……做一块垫脚的铺路石!
2018-02-23 21:50 5楼
正文大量表格内容如何上来?求帮助!
2018-02-27 16:45 6楼
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高维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十世纪后叶,量子力学波动理论创始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纯粹的原子系统【物质世界】;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这‘原子系统’的反映者【精神世界】;这个控制者又是谁?他认为是印度《吠陀奥义书》中所说的‘梵我同一’的大我。这个大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自性-量子纠缠】。并说:这一点不是渎神的,而是代表对世界上事物最深刻的洞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从‘悟性’到‘自性’的问题。

量子力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卫物理学家埃弗特雷提出了一个宇宙多世界理论:认为整个大宇宙包括了许多平行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特征……;为此现代英国量子科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相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感觉、认知经验等等【信息世界】;“世界三”是指人类心灵直接领悟的理性世界【自性/量子世界】。并认为“世界三”是没有实物体现的抽象客体【形而上】,也不是思维过程【形而中】;既不是从数学上推证出来的,也不是物理实验的结果。例如自然数列是一个无穷数字的集合,其中又包括无穷的素数,这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不是思维加工的结果;又如希腊几何学关于方圆与三角形关系,也不是人脑加工的产品……。进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都是抽象的客观理性存在,是科学家心灵直接认知的结果,不涉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几乎所有支配宇宙的一些物理常数,很多基本定律,都是客观意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直觉灵感而发现的。波普尔还进一步认为:这三个世界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三”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有反馈作用【类似:量子共振导致的重力扩张是高次元与低次元横向沟通的“虫洞”-维度提升】。我们的心灵是“世界三”的认识者,同时“世界三”又反过来启发我们的心灵。“世界三”就是人类苦苦寻觅 的所谓“上帝粒子”构成,需要人的灵感和直觉去认识的纯理性,类似现代物理学“真空零点能量场/终极实体”。


此说虽有一定争议,但实为当今世界最聪明科学脑袋们的认知回归,决非空穴来风。在下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中国传统太极图之所出,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儒释道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认知的基本框架体系,乃至整个人类(几乎囊括所有传统宗教、哲学)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的认知框架体系。循此,试用以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表一、表二、表三等类比提示:

图一:传统“太极图”表现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现代解释:形而上者之谓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量子】能量世界(第三世界),只可循内向心证(心/理证明),不可循外向器证(物/质证明),可以心理感知(意会知识),而不能以有形【分子以上】物质世界(第一世界)常识规律言之(佛家:一说皆不中),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器者今之物也(物质世界),虽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客观、有形有棱、可被命名,但归根结底皆无形【量子】因缘耦合暂时之假象,而非其真实之本体【真如/量子】的独立存在,而真正的无形【量子】本体是不能被形而下物质命名的,故曰:名,可名,非常名。无【真如/量子】为世界本源(本体),它先与和参与一切有形和无形世界(地-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形而上/无形世界)的构成和始终(道家: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器/物】虽为无形【量子】本源因缘和合而生的暂时假象,但第一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有,皆离不开此无中生有【有形】、化生万物【万象】形的第一性派生环节(唯物性),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所以,研究形而上的无形第三世界,重在考察其根本微小粒子(几通机)变化规律,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研究形而下的有形第一世界,重在考察其形之边界(徼)上下两个层次相交/相易出现的信息,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形上与形下虽为两个不同层面(异名)世界,但两者的本源(本体)皆同出于玄妙的【真如/量子】(玄为黑色/看不见/旋转的,妙为微小/难以感知/奇妙粒子,现代电磁波/波粒两象性是其真实写照),皆为【真如/量子】电磁波生成主导地变化始终,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形而上的玄妙电磁波【量子波】与形而下的玄妙电磁波【物质波】相易相抟、交变为门、为关(玄关)为中,信息(两个不同层次电磁波交变)出焉;故曰: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玄关)不死,是谓玄牝,玄(阳)牝(阴)之门(中/冲)是谓天地根。”

现代解释:谷者两山之凹穴,神者两精相搏(易)信息,谷神即表意无两个不同层次(如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能量流动(冲和)产生的信息。不死者物质运动变化不息,皆归结于不同层次之间玄(阳)牝(阴)/斥力(发散)与引力(吸引)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过渡态为中为门,内经曰玄关,它们是天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能量/质量/信息源头(天地之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量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小的原始单位,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如此。就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太极】而言,‘道物承接协同’其‘道’为【形而上】量子级无形物质,‘器’为【形而下】分子以上有形物质,两者相‘易’其形之界面【过渡态】为中,其形之界面【过渡态】因是两种状态之差/不确定性之差【形而中】[量子层次……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古人称之为“关”,又称“玄关”。(玄者黑洞、旋转、不可测,‘象’证现代量子波/电磁场。)玄关则可解释为:形之界面【中】两种不同状态(分子与量子电磁场)相交汇的过渡域【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注:现代常将居家门口与进入室内的门庭区域称之为“玄关”);中医则将体表与外界接触的表层细胞孔穴称之为“玄府”;《道德经》《黄帝内经》将此称之为太极之门--内外交通之“门”(广义穴位),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乎神,客在门”。又将其内外交变的开合枢纽称之为“节”;两者交换内容表达【信息】与整体的统一称之为“和”。


《周易/系辞》: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粒子)存(存在)存(作用),道(形上)义(形下)之门(中)。

天地设位,圣人(察几)成能(粒子)人谋(哲学)鬼谋(玄学)百姓(科学)与能(能量)。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现代解释:天是形而上无形世界,地是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从无到有曰生,从有到无曰化,皆形而上无形【量子】主宰推动形而下有形【分子以上】造化,故曰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也;形上形下两个世界并行存在且相互作用,相易相抟在形之边界冲气为和,位在上下之中。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皆因基本粒子(性)之存在和作用而变化万端,形而上看不见的天道与形而下看得见的万物相互交感,皆取其义(义者宜也)冲和之气交互之门,谓之形而中。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人行乎中,研究此天地人三个世界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规律的(世界观/本体论)学问,上层圣人讲形上粒子能量(量子力学),中层常人讲形中世故人情(辨证哲学)兼形上鬼神(玄学),下层老百姓讲形下物质能量(科学)。就天成象、地成形,人有情三个世界,《易经》用八卦以天象告天道,用爻彖以人情言相义/宜(天人合一),天为阳谓刚,地为阴曰柔,形上形下相易相抟交互交融,杂居于形中,见乎于人情,推理判断,则吉凶可见矣。


表一、传统“太极图”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列表:

三世界 世界一 世界二 世界三

天地人 地(占宇宙5%)人(三维投射)天(占宇宙95%)

有无冲 有(物质世界)冲(精神世界)无(能量世界)

物心能 物(质量) 心(信息) 能(能量)

身心灵 身体 身心 心灵

求取方向 外向唯物 持中唯(象)一 内省唯心

三学问 科学-知识 哲学-知见 玄学-智慧

三医学 调身-西医 调(关系)中医 调神-巫医

形为界 形下/有形 形中/玄关 形上/无形

器门道 形而下谓器 形而中谓门 形而上谓道

宋/周敦熙 物 道物承接协同 道

阴阳中 阴(引力) 中(合力) 阳(斥力)

玄牝根 牝(阴) 根(中) 玄(阳)

形势微 观其徼(形) 观其音(势) 观其妙(微)

哲学三观 客观 主观 微观

体象用 察其体 察其象 察其用

精气神 精(粗守形) 气(中复气) 神(上守神)

候象理 物(候)形 易(象)意 数(理)道

真假心 事(假)缘 情(心)生 理(真)因

标本中 (标) (中) (本)



表二:“三世界”本质是三个维度的不同宇宙观和世界观:

形下物质世界【体/质←引力[投射/染]-中-[放下/净]斥力→神/用】形上精神世界



世界/维度 世界一:第一维度;世界二:第二维度;世界三:第三维度;

三世界 唯物---肉体[显序] 唯象---能体[气序] 唯心---光体[隐序]

以形为界 形而下-知识-科学; 形而中-知见-哲学; 形而上-智慧-神学;

亚里士多德 [原质]---质料因 [原形]---形式因 [原型]---动力因

现代三性 感性【区别性】 理性【流动性】 灵性【整体性】

现代三观 局部物质观/局部定位;动态信息观/系统当下;整体能量观/背后大局

三心理 [自我]--意识 [本我]--本心 [超我]--自性

三商值 自我主导智商 本我主导情商 超我主导慧商

三方向 外向求取 持中不二 内省求取

三人性 私性-向恶 习性-可善可恶 天性-向善

以色为界 欲界 有色界 无色界

因果三心 [自私心] [缘起心] [慈悲心]

佛家三身 报身-欲力所为 化身-愿力所为 法身-业力所为
诸法无我 体空 相空 性空
三法印: 体空----诸法无我,从体依体-立净土宗 ;
相空----诸行无常,从相离相-立禅宗;
性空----涅槃寂静,从性说性-立密宗;

三自性: 唯识 中观 大乘
诸法皆入三自性:名、相、八识归依,妄计遍执性-唯识;
分别、二无我入依,依他缘起性-中观;
正智、如如摄归, 万法圆成性-大乘;
三智慧: 六根六识(妙观察智) 第七识(平等性智) 第八识(大圆镜智)
通权达变、开化有情;不转一切、自他平等;本体光明、境照法界。

三分别心 小乘/善分别心 佛乘/不二法门 大乘/无分别心

华严境界 善能分辨诸法相, 有情无情共一体, 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道家三清 玉清/玄血 太清/罡气 上清/灵神

三魂魄 幽精[精血] 胎光[元气] 爽灵[神灵]

中医三玄 玄牝/命门肾间动气,玄关/中气/毛脉合精,玄眇/神明/生气通天;

精气神 凡人凭肾气有余以享天寿;常人真精真气相交谓之中;圣人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中医三工 下工[下守形]重质量 中工[中复气]重信息 上工[上守神]重能量

生命三能 食品化学能 干细胞生命能 宇宙量子/场能

现代三因子 生命激素/细胞因子 膜信使cAMP/cGMP 生物场导/心灵因子

常人三态 生态---身体/感知 世态---思维/见地 心态---灵魂/情感

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还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水是水; 看水不是水还是水。 看水不是水;
2018-03-03 16:10 7楼
马桢伟谈中医 说:
第一章:一元两面三方与‘三个平行世界’

『副标题:何为道?道是‘形而上’高维量子纠缠』



一、三世界、三世文明与三大医学体系

二十世纪后叶,量子力学波动理论创始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纯粹的原子系统【物质世界】;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这‘原子系统’的反映者【精神世界】;这个控制者又是谁?他认为是印度《吠陀奥义书》中所说的‘梵我同一’的大我。这个大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自性-量子纠缠】。并说:这一点不是渎神的,而是代表对世界上事物最深刻的洞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从‘悟性’到‘自性’的问题。

量子力学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卫物理学家埃弗特雷提出了一个宇宙多世界理论:认为整个大宇宙包括了许多平行的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特征……;为此现代英国量子科学家波普尔提出了相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一”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包括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感觉、认知经验等等【信息世界】;“世界三”是指人类心灵直接领悟的理性世界【自性/量子世界】。并认为“世界三”是没有实物体现的抽象客体【形而上】,也不是思维过程【形而中】;既不是从数学上推证出来的,也不是物理实验的结果。例如自然数列是一个无穷数字的集合,其中又包括无穷的素数,这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不是思维加工的结果;又如希腊几何学关于方圆与三角形关系,也不是人脑加工的产品……。进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也都是抽象的客观理性存在,是科学家心灵直接认知的结果,不涉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几乎所有支配宇宙的一些物理常数,很多基本定律,都是客观意义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直觉灵感而发现的。波普尔还进一步认为:这三个世界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三”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有反馈作用【类似:量子共振导致的重力扩张是高次元与低次元横向沟通的“虫洞”-维度提升】。我们的心灵是“世界三”的认识者,同时“世界三”又反过来启发我们的心灵。“世界三”就是人类苦苦寻觅 的所谓“上帝粒子”构成,需要人的灵感和直觉去认识的纯理性,类似现代物理学“真空零点能量场/终极实体”。


此说虽有一定争议,但实为当今世界最聪明科学脑袋们的认知回归,决非空穴来风。在下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中国传统太极图之所出,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儒释道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认知的基本框架体系,乃至整个人类(几乎囊括所有传统宗教、哲学)对宇宙、生命、和自然构建的认知框架体系。循此,试用以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表一、表二、表三等类比提示:

图一:传统“太极图”表现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现代解释:形而上者之谓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量子】能量世界(第三世界),只可循内向心证(心/理证明),不可循外向器证(物/质证明),可以心理感知(意会知识),而不能以有形【分子以上】物质世界(第一世界)常识规律言之(佛家:一说皆不中),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器者今之物也(物质世界),虽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客观、有形有棱、可被命名,但归根结底皆无形【量子】因缘耦合暂时之假象,而非其真实之本体【真如/量子】的独立存在,而真正的无形【量子】本体是不能被形而下物质命名的,故曰:名,可名,非常名。无【真如/量子】为世界本源(本体),它先与和参与一切有形和无形世界(地-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形而上/无形世界)的构成和始终(道家:无中生有、有化为无),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器/物】虽为无形【量子】本源因缘和合而生的暂时假象,但第一世界的万事万物之有,皆离不开此无中生有【有形】、化生万物【万象】形的第一性派生环节(唯物性),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所以,研究形而上的无形第三世界,重在考察其根本微小粒子(几通机)变化规律,曰常无,欲以观其妙;研究形而下的有形第一世界,重在考察其形之边界(徼)上下两个层次相交/相易出现的信息,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形上与形下虽为两个不同层面(异名)世界,但两者的本源(本体)皆同出于玄妙的【真如/量子】(玄为黑色/看不见/旋转的,妙为微小/难以感知/奇妙粒子,现代电磁波/波粒两象性是其真实写照),皆为【真如/量子】电磁波生成主导地变化始终,故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形而上的玄妙电磁波【量子波】与形而下的玄妙电磁波【物质波】相易相抟、交变为门、为关(玄关)为中,信息(两个不同层次电磁波交变)出焉;故曰: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玄关)不死,是谓玄牝,玄(阳)牝(阴)之门(中/冲)是谓天地根。”

现代解释:谷者两山之凹穴,神者两精相搏(易)信息,谷神即表意无两个不同层次(如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能量流动(冲和)产生的信息。不死者物质运动变化不息,皆归结于不同层次之间玄(阳)牝(阴)/斥力(发散)与引力(吸引)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过渡态为中为门,内经曰玄关,它们是天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能量/质量/信息源头(天地之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量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小的原始单位,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如此。就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太极】而言,‘道物承接协同’其‘道’为【形而上】量子级无形物质,‘器’为【形而下】分子以上有形物质,两者相‘易’其形之界面【过渡态】为中,其形之界面【过渡态】因是两种状态之差/不确定性之差【形而中】[量子层次……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古人称之为“关”,又称“玄关”。(玄者黑洞、旋转、不可测,‘象’证现代量子波/电磁场。)玄关则可解释为:形之界面【中】两种不同状态(分子与量子电磁场)相交汇的过渡域【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注:现代常将居家门口与进入室内的门庭区域称之为“玄关”);中医则将体表与外界接触的表层细胞孔穴称之为“玄府”;《道德经》《黄帝内经》将此称之为太极之门--内外交通之“门”(广义穴位),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乎神,客在门”。又将其内外交变的开合枢纽称之为“节”;两者交换内容表达【信息】与整体的统一称之为“和”。


《周易/系辞》: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粒子)存(存在)存(作用),道(形上)义(形下)之门(中)。

天地设位,圣人(察几)成能(粒子)人谋(哲学)鬼谋(玄学)百姓(科学)与能(能量)。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现代解释:天是形而上无形世界,地是形而下有形世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从无到有曰生,从有到无曰化,皆形而上无形【量子】主宰推动形而下有形【分子以上】造化,故曰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也;形上形下两个世界并行存在且相互作用,相易相抟在形之边界冲气为和,位在上下之中。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皆因基本粒子(性)之存在和作用而变化万端,形而上看不见的天道与形而下看得见的万物相互交感,皆取其义(义者宜也)冲和之气交互之门,谓之形而中。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天地位设、人行乎中,研究此天地人三个世界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规律的(世界观/本体论)学问,上层圣人讲形上粒子能量(量子力学),中层常人讲形中世故人情(辨证哲学)兼形上鬼神(玄学),下层老百姓讲形下物质能量(科学)。就天成象、地成形,人有情三个世界,《易经》用八卦以天象告天道,用爻彖以人情言相义/宜(天人合一),天为阳谓刚,地为阴曰柔,形上形下相易相抟交互交融,杂居于形中,见乎于人情,推理判断,则吉凶可见矣。


表一、传统“太极图”一元两面三方/三个世界列表:

三世界 世界一 世界二 世界三

天地人 地(占宇宙5%)人(三维投射)天(占宇宙95%)

有无冲 有(物质世界)冲(精神世界)无(能量世界)

物心能 物(质量) 心(信息) 能(能量)

身心灵 身体 身心 心灵

求取方向 外向唯物 持中唯(象)一 内省唯心

三学问 科学-知识 哲学-知见 玄学-智慧

三医学 调身-西医 调(关系)中医 调神-巫医

形为界 形下/有形 形中/玄关 形上/无形

器门道 形而下谓器 形而中谓门 形而上谓道

宋/周敦熙 物 道物承接协同 道

阴阳中 阴(引力) 中(合力) 阳(斥力)

玄牝根 牝(阴) 根(中) 玄(阳)

形势微 观其徼(形) 观其音(势) 观其妙(微)

哲学三观 客观 主观 微观

体象用 察其体 察其象 察其用

精气神 精(粗守形) 气(中复气) 神(上守神)

候象理 物(候)形 易(象)意 数(理)道

真假心 事(假)缘 情(心)生 理(真)因

标本中 (标) (中) (本)



表二:“三世界”本质是三个维度的不同宇宙观和世界观:

形下物质世界【体/质←引力[投射/染]-中-[放下/净]斥力→神/用】形上精神世界



世界/维度 世界一:第一维度;世界二:第二维度;世界三:第三维度;

三世界 唯物---肉体[显序] 唯象---能体[气序] 唯心---光体[隐序]

以形为界 形而下-知识-科学; 形而中-知见-哲学; 形而上-智慧-神学;

亚里士多德 [原质]---质料因 [原形]---形式因 [原型]---动力因

现代三性 感性【区别性】 理性【流动性】 灵性【整体性】

现代三观 局部物质观/局部定位;动态信息观/系统当下;整体能量观/背后大局

三心理 [自我]--意识 [本我]--本心 [超我]--自性

三商值 自我主导智商 本我主导情商 超我主导慧商

三方向 外向求取 持中不二 内省求取

三人性 私性-向恶 习性-可善可恶 天性-向善

以色为界 欲界 有色界 无色界

因果三心 [自私心] [缘起心] [慈悲心]

佛家三身 报身-欲力所为 化身-愿力所为 法身-业力所为
诸法无我 体空 相空 性空
三法印: 体空----诸法无我,从体依体-立净土宗 ;
相空----诸行无常,从相离相-立禅宗;
性空----涅槃寂静,从性说性-立密宗;

三自性: 唯识 中观 大乘
诸法皆入三自性:名、相、八识归依,妄计遍执性-唯识;
分别、二无我入依,依他缘起性-中观;
正智、如如摄归, 万法圆成性-大乘;
三智慧: 六根六识(妙观察智) 第七识(平等性智) 第八识(大圆镜智)
通权达变、开化有情;不转一切、自他平等;本体光明、境照法界。

三分别心 小乘/善分别心 佛乘/不二法门 大乘/无分别心

华严境界 善能分辨诸法相, 有情无情共一体, 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道家三清 玉清/玄血 太清/罡气 上清/灵神

三魂魄 幽精[精血] 胎光[元气] 爽灵[神灵]

中医三玄 玄牝/命门肾间动气,玄关/中气/毛脉合精,玄眇/神明/生气通天;

精气神 凡人凭肾气有余以享天寿;常人真精真气相交谓之中;圣人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

中医三工 下工[下守形]重质量 中工[中复气]重信息 上工[上守神]重能量

生命三能 食品化学能 干细胞生命能 宇宙量子/场能

现代三因子 生命激素/细胞因子 膜信使cAMP/cGMP 生物场导/心灵因子

常人三态 生态---身体/感知 世态---思维/见地 心态---灵魂/情感

三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还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水是水; 看水不是水还是水。 看水不是水;
2018-03-06 11:51 8楼
二、“天道、人道、地道”中国古人对三世界认识:



《易经》“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宇宙规律)焉,有地道(具体学科)焉,有人道(社会科学)焉,兼三才而两(阴阳)之故六【六合】,六者非它也,三才【三维度】之道。”(注:六者“六合”也,谓‘上下左右前后’之方体,即古人天圆地方之“方”,指代人类对于形而下-有形万物的一切“三维”感知;与此相对应“圆”则指代人类超越有形-三维感知之方的“形而上-无形”天道。(笔者注:按照当代前卫科学家推论,宇宙间超越人类三维感知/六合之外的【圆-天道】占95%以上,人类三维感知能够反映的六合之内【方-地道】只占5%不到),故古代《庄子/齐物论》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现代《易经》之方研究者李定老师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易经》“道无方,易无体”本质就是以人类三维认知【世间六合】之‘方’切割宇宙无穷N维【出世间】之‘圆’,(注:八卦是六合之方八个角分别切割六合之外圆,六经是六合之方六个面分别切割六合之外圆)其得到的方和圆相易相抟“冲气为和”八个角之象数(谓卦谓爻),六个面【六经】之象势(谓门谓中谓化)【中医象思维】,循此中和/中庸【象思维】之文明,故言之曰:中化文明。


图五:中国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示意图:



《易经》“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中下三极之道指:

上-天道【圆=N维】、中-人道【内方外圆=多维】、下-地道【方=三维】

《书经》:道性惟微(天性)=真理(真性自如);(善)

人性惟危(物欲)=心理(功利目的);(恶)

物性惟变(生生)=物理(物变规律);(中)

惟精(个体小一)惟一(整体太一),允执厥中(冲气为和中一)

自性【天性(量子)与人心(心性)合一】(天人合一,自性具足)。


解释:发乎天理意味道心,发乎物欲意味人心,道心易眛而难明故曰微,人心易私难公故曰危,物心无常而难执故曰变;唯有精(神)诚内省,守之以一(自性),使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存天理,灭人欲),物心响应,才能坚执中道,开显大智,即返回自性,让心灵与宇宙圆融,开显自性光明--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


天道-“天之阴阳”万物背后规律不变,不具目的性(主观思辨形上性)属玄学

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戴震“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天道=真理(思维科学)

人道-“人之仁义”科学具目的性,技术具手段性;(主客观协同性)属哲学

清•戴震“正其谊而谋其利”“与时俱进”人道=社会科技(人文科学)

“惟宜所适”,孟子:“上下皆征利,其国危矣”(双刃剑)。

地道-“物之刚柔”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形下性)属物学[科学]

清•戴震“不正其谊不谋其利”“惟变所适”地道=物变真理(物质科学)

易经:天道不变(不易)地道惟变(变易)人道惟宜(适易)

今人:规律不变,万物惟变,方法简易。与时俱进。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真)利而不害(善)圣人之道(中)为而不争(和)

庄子:“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成住坏空过程周期’。

天下之道有万世不变之道(天道),而无百年不变之法(人道)。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有备(中道)。


[注:循此古人对于天地人【三世界/三个维度】的认识:“常人循地道而处人道【普世文明】,圣人循天道【出世文明】处人道【入世文明】”,即首先先于物质六合-形下“科学格物”然后形上“精神致知”超越人类六根六识-六合三维感知,空性N维宇宙中“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明心见性”放下自我(少私寡欲),唯有少私寡欲,才能‘真正“处下-躬亲民”“显诸仁,扬诸善……”,形而中在多维人类理性社会中实践检验“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宋代周敦熙谓之“道物承接协同”之“中和”“中庸”【入世文明】,这也许才是今人所谓感性上升理性,再回归实践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真实所在。]


近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在其代表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方向:“西方文化是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物质路向;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路向;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路向。”其实,所谓的西方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就是【物质/器证】今人的科学/普世文明[认识地道-世界一]途径;早年印度意欲反身向后求根本精神就是【量子/心证】也是中国古代儒释道-圣学中的玄学/出世文明[认识天道-世界三]途径;至于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和【中庸】根本精神,那是宋代周敦熙、二程、朱熹、明代王明阳等人的“道物承接协同【道器/辨证】”宋/明新儒学『理学』精神,有些类似现代复杂性思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入世文明[认识人道-世界二]途径(见后)。笔者表格示意如下:


表五:以形为界的三个方向途径与儒释道学问的方法途径:

形为界 途径方向 广义科学 学问 儒家 道家 释家 转识成智 现代思维 大脑偏重 形后理

下守形-有 外向征服 自然科学 物学 格物 太极/整体 文字般若妙观察智 逻辑思维 左半脑抽象 形后相-识


上守神-无 反身内省 思维科学 玄学 天道 无极/量子 观照般若大圆镜智 形象思维 右半脑形象 形后数-慧

中复气-理 持中调和 社会科学 哲学 中和 阴阳冲和 实相般若平等性智 意象思维 左右脑意象 形后象-智


周昌乐老师在其《明道显性:沟通文理讲记》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大学》圣学)核心内容归结为:知天道、致中和、躬亲民三个方面【三维度/三世界】,其认为此三方面的结合,实际上就是当今通过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的第三种文化论述方式,而第三种文化并非孤立存在,恰恰是囊括、沟通了前两种文化的立体体现。循此,其又将中华圣学宗旨归结为“格物敬天,明心悟道,淑世爱人”十二个字,来概括第三种文化与前两种文化之间的立体关系,其认为今天优良的生活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同样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两者绝不可以偏废。遗憾的是,眼下物欲泛滥,人心不古,时风每况愈下,唯物质论让当今人类自我膨胀,精神失落。所以今天重提古代《大学》宗旨中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经》强调的“少私寡欲”,“处下-躬亲民”而“民利百倍”,以期能唤醒民众,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要想重塑幸福人生,就要践行“敬天、明心、爱人”之旨,而前提首先是需要人们以智慧破除迷信。那么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中华圣学的“心证”高级阶段,是科学还是迷信?就显得关系重大!……。


笔者以为,与其在《大学》心性、精神方面与《小学》唯科学主义打口仗,不如先夯实中华圣学基础小学阶段“格物”的科学性。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一门学科倘若在初级阶段就非常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反而不科学了,那么多半是因为初级科学对高级科学的理解出了问题……。就好比今天我们许多浅知的“唯物质”科学家和科学粉丝们,常常虽对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们早年的科学研究成果佩服地五体投地,但却对他们晚年的科学研究嗤之以鼻,常认为是走上唯心主义的“迷信”道路。其实又有几个能深入此中,品尝过此种“梨子”【粒子】之滋味呢?故笔者以为,按照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的构思,不妨把“知天道、致中和、躬亲民”三个世界先还原为“格物学,知天道,致中庸”三个世界,把中华圣学宗“格物敬天,明心悟道,淑世爱人”十二个字,改为“科学格物、天道明理、中庸去私”十二个字。因为,唯有既懂科学(格物学)、又明天理(知天道),方能有望真正进入“去私寡欲”“处下躬亲民”(致中和)的圣人阶段。唯有三世界(三个维度)立体贯通,其相互关系带来的“科学性”自然耀然纸上。(见下)


图六: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相互关系式:

地道-物学【形】-格物致知-外向求取【第六识】器证-经典科学-格物学

天道-玄学【神】-正心诚意-内省求取【第八识】心证-量子玄学-知天道

人道-和学【气】-齐家治国-持中求取【第七识】辨证-社会哲学-致中和


“人法地【科学】,地法天【玄学】,天法道【哲学】,道法自然【因果】。”

人类尊循科学——量子解释科学----道德约束科学——中庸实践科学

物质文明(器证)-精神文明(心证)-社会文明(辩证)-系统文明(归一)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归于一)。

《中庸》有曰:“诚者【诚者直也,直者不违心性(量子),故“直”为道场】,天之道也;诚之者【思维量子】,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善也,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自诚明,谓之性【思维量子】;自明诚,谓之教【量子学问】;诚则明也矣,明则诚矣【明心见性--明理】。唯天下至诚【直/善/正见】,为能尽其性【量子、思维科学】;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社会科学】;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自然科学】;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宗教/文化】;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把握宇宙规律】。其次致曲【细微之处】,曲能有诚【推究入理】,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至诚为能化【量子科学解释一切推动一切】。”(注:图中箭头方向“格物学,知天道,用诚性,致中和……”的道路是为正道--中庸-天下达道,反之,离开正心诚意,一切反箭头方向-走占有欲望/利益驱使的“格物、造物、牟利、成功”科学道路,皆为邪道-魔道。)


用孔子自言的“年龄发展智慧高度”与之相对照理解:

“十五敏而好学”(学技求知而近博);相当【小学阶段】--“格物”;

“三十而立” (博中立业而求通);相当【小学后阶段】“致知”;

“四十不惑” (通则明理而不疑);相当【大学阶段】--“正心”;

“五十知天命” (明理知天道则精);相当【大学后阶段】“诚意”;

“六十耳顺” (精则独成系统,容乃大); 【圣学阶段】--“中庸”;

“七十随心所欲不愈矩”(精而返约【简】)【天人阶段】--“归真”。


从上图关系式清楚可见,现代惟科学主义者推崇的所谓“科学”只是图中“天地人”三世界中的“地道-物质科学”,仅属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求】器证的“格物事【下守形--小学】”阶段,只是现代发展得较为精致(科学之长处),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内省】心证的“知天道【上守神--大学】”阶段和【持中】中庸的“致中和【中复气--圣学】”(大学后)阶段尚有距离。而且在哲学上,中国传统认为此三者是既非‘唯物’亦非‘唯心’的两元论,也并非并行不交老死不相往来的分别世界,而是一个“取象运数,形神一体,冲气一元”(王琦)三位一体、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辨证[过程]关系,此佛学曰:“离空亦离有,不有亦不无;无无何所有,自有亦不有,自无则不无;”共属一元论的“不二法门”。如果说现代唯科学主义可以把本属一个整体发展关系的“小学”低级阶段单独定义为“科学”的话,那么,把本属一个整体发展关系的“大学”“圣学”高级阶段定义为“前科学”“超科学”自然天经地义。特别提请看官注意的是:这里中国传统“圣学”、中国传统“中医”虽然都好像侧重在这个整体发展关系中的高级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从没放弃‘科学格物’的小学低级阶段,此《黄帝内经》明文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知其道者(天文),法于阴阳(地理),合于术数(人事)。”即后人所谓“形上玄学(天文)心证派生巫术,形下科学(地理)器证派生技术,形中哲学(人事)辨证派生艺术,此三者分别对应中医,敬畏天地、尊重科学、忠诚人事,融会贯通、缺一不可,方可言“天人合一、不二法门”。自古医者意也!艺也!中医作为一种艺术,本就是天理、地道在人事中的融会贯通。因此,将它们相对于物质“科学”地理低级阶段的天理、人事高级阶段定义为“前科学”“超科学”大概并不为过!
2018-03-06 13:30 9楼
三、传统中医认识的“三世文明与三世医学”:



就中医而言,先贤有立规矩:“医不三世,不可行医误人”。四十年前初学中医理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乃须有三代(三世)以上的行医经历和经验,否之,则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因非个人努力而能,唯被高高挂起而已……。


二十年前重温《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以为:此三世者非三代之意,乃指黄帝针灸、神农草药、素女(房中)丹道三大体系医疗技术的联合使用。即中医的整体观念应当包括整体对局部的主导作用及局部对整体的反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都是整体决定局部那么简单,有时候,局部的损伤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所以内治外治紧密结合,是整体治疗的重要手段,此老百姓言:“病人怕病多、医生怕术少”,意思再好的单一方法都必然有其相对局限,须联合应用为好。此唐/孙思邈言:“只药不针、只针不灸、皆非良医。”清/徐灵胎言:“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中医之半矣。”


今用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前卫科学“三个世界”对照传统儒释道和中医理论,反思中医理论/幡然醒悟:原来三个世界/三世文明就是指古人“天、地、人”三个不同维度带来的世界观(本体论)分别主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践论而形成的三大不同科学体系,即“【形而下--唯物】的‘普世’文明(世界一/第一维度科学),【形而上--唯心】的‘出世’文明(世界三/第三维度科学),和【形而中】【唯象/唯一】的‘入世’文明”(世界二/第二维度科学)。用老百姓的通俗理解:地道是物学(自然科学)【格物学】,天道是玄学(思维科学)【知天道】,人道是哲学(人文科学)【致中和、躬亲民】;虽分别称之为自然[科学]、宗教[玄学]和人文[哲学]不同,但无疑都从属于人类文明--知识与文化,都是广义科学的一部分。总结中华文化/中华圣学,简单的说,也就是“格物、知道、明理”(中庸为天下至理)六个大字,所谓“中庸”者,即一个“先以方求圆,再以圆统方,后用方显圆”三世界、三维度贯通的“中和”过程。


(注:广义科学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前苏联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智慧(自然、社会、思维)的最高贵成果。《知识学问结晶-贝尔纳》。其三世界(三个维度的文明)有些类似今天北大刘丰老师的科学语境“求同尊异的多元文化”并存……(见后第三章)。


表六:三世文明主导的三大医学差异

三世: 形分: 对象: 大小: 属性: 哲学方法: 医学:

普世: 物质文明:


[世界一]第一维度科学[地道]自然科学 形而下[三维空间]眼见为实 抽象科学『物之质 器/有 物-证 阴[体]

显序 地之方≥分子 物形构 [微观]理化分析 -指标『知变』质量 区别性 特异性 外证-观 变化稳定 [必然/信]

[物]唯物器证 下学之要 还原分析归纳推理 物理-化学 格物致知 解剖分析 西医 生物化学 身体 [生物的]

下守形 技术 调身。

出世:精神文明:


[世界三]第三维度超科学[天道]思辨玄学 形而上[N维时空]灵感直觉 形象艺术『物之心 道/无场-候 阳[用]

隐序 天之圆≤量子 势序象[宇观]见地感悟-象思维『知常』能量 整体性 系统性 内求-悟 变化临界 [随机/信]

[能]唯心心证 上达之机 综合过程周期变化 道学-玄学 生生为易象数意理 巫医 神识心灵 心灵[心理的]

上守神 巫术 调灵 。


入世 信息文明:


[世界二]第二维度前科学[中道]人文哲学 形而中[N维—1时空]实践探索 辨证中庸『物之形 形/庸关-信证-象中[象]

过渡序 圆之内方之缘≤离子 精气神[中观]运动状态-证候『知简』信息 流动性 动态性 持中-象 变化反馈[可控/信]


[心]唯象 辨证 临证察机 系统信息 反馈控制 系统-哲学 阴阳五行 六经辨证 中医 边缘反馈 身心[社会的]


中复气 艺术 调意。


三世文明形成的三大医学,形而下普世文明主导的西医学注重质量维度(器证-唯物),与传统牛顿经典力学相对应,重在实践论,属小道范畴,偏于术和器;形而上出世文明主导的巫医(神医)学注重能量维度(心证-唯心),与现代量子力学相对应,重在世界观认识论,属大道范畴,偏于理;形而中入世文明主导的中医学重在信息维度(辩证-唯象),与现代系统信息控制相对应,重在方法论,属中道范畴,偏于法。



表七:《内经》《伤寒》三世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


中医学 理法方药三级贯通 研究方法维 “玄学-哲学-科学” 三级贯通 三大维度科学“心证-辨证-器证” 三级贯通


中医知识结构“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黄帝内经》“道德-阴阳-物候”三级贯通;《伤寒论》“病脉证并治”.


三级贯通;


一级概念范畴【明理】:

形而上 上知天文 【心理】哲学方法论精神文明【世界观】-基础科学

思维的,抽象的,基础的 玄学产物;理论体系

思维科学范畴:社会、人文、思维科学哲学概括层次,如宇宙学/量子力学/混沌理论/模糊数学/云计算等;

第三维度科学[概率感悟]古代文、哲、史,儒、释、道等传统文化,道气势序象数等;形上为体,伦理为用。

【上守神】高层次真实性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

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病脉证并治:“病--势”整体系统能量分析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量子运动)。神机-神补



二级概念范畴定法】:

形而中 中晓人事 【社会】系统方法论 信息革命【认识论】应用科学 理性的,辨证的,科学的哲学产物 技术体系;

社会科学范畴: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数学、逻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第二维度科学[系统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中复气】形中为体,自组织为用。系统模型原则: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拨度奇恒,

道归于一。

病脉证并治:“脉--序”总系统体质分析 天布五运,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气机-气补 。


三级概念范畴方技】:

形而下 下知地理【生物】具体方法论 物质文明【实践论】具体技术 感性的,经验的,技术的,科学产物经验体系;

自然科学范畴: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

第一维度科学[还原分析]中医治疗技术,针灸、方技及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

【下治病】形下为体,信息为用。基础辨证信息反馈原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病脉证并治:“证--象”分支系统信息分析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生机-食补 病机-药补。



有必要提请注意的是:循此三世文明【三个维度】形成的三大医学【三世医学】,看似三大不相交融的哲学、医学体系,但实质反映的却是一个事物(人)的三个不同维度层面,它们是一,不是二,也不是三;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中国古代一元论、佛家不二法门、现代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哲学观);故现代中国科学院哲学家庞朴教授说:“中国古代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学问。形就是处在道器两半之际”,气是形的界面【中/冲】能量表现,神则是形界面【中冲】的信息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本质是将形而下的[唯物]、形而上的[唯心]和形而中的[唯象],合三[唯一]的一元论。用现代通俗语言翻译:唯一论/一元论即现代系统整体论、系统信息论和系统控制论。


此《道德经》有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庄子/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通“一”即是通“神”,得“神”亦即“得道”。明代名医张介宾自号“通一子”,把“一”看作汇通儒释道医之本,其注解《素问/移精变气论》治则时曰:“一之为道大矣【整体一元论】,万事万物之原也【量子/几】。易曰:天一生水。尧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氏曰:一生万法,万法归一。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素问/至真要等论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曰:治之极于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一元论】,则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用量子力学/三世合一】,则万化归乎心。一者本也【量子源头/一元论】,因者【量子作用】所因也,得其所因【量子规律】,何所而不得也。”


它们的辩证关系:《庄子/齐物论》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解释,当‘心’【形中】‘物’【形下】‘能’【形上】三世合一为物时,‘有’为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质量,‘无’为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能量,‘是与非’为形而中心的认知,‘彼’为形而上看不见的对象,‘此’为形而下看得见的对象;故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上能量并非没有对象,也并非只有认知)意思心和物、心和能不可分离。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只有形上或形下对象,没有形而中认知则不见,有了形而中心的认知方知之)。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形而上对象依赖形而中/心的认知,形而中的认知同样离不开形而上的对象,形而下世间万物【六合之方】必依赖形而上的对象【六合之外】和形而中的认知【枢机/环中】基础构成【方生之说】)意思形而中的意识有赖形而上的量子构成,形而下的物质必有赖形而中的意识反映。万物从开始到死亡,死亡到新的开始,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方可方不可)形而上到形而下(方不可方可),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形而上【量子】缘由因无论被形而中心的认识或不认识,事物的一元两面三世【形上、形下、形中】都是统一而有联系的密不可分,彼此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常常依顺正确的同时也因循了错误,依托错误一面同时也因循了正确一面。所以圣人不分割孤立对待事物的某一方面【一世说】,而观照事认识物整体的本来面目【三世唯一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亦因是也),也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本来面目。

形而中的意识以形而上的量子为构成对象,形而上的量子构成必须被形而中的意识所反映(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形而上的无【彼】和形而下的有【此】本是一个事物被意识不同认知的两个方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事物有和无的两个方面各有它的是非,真的存在彼此两方面区别吗?真的不存在这种区别吗?(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而不重其对立,重其统一,掌握其对立统一之整体【唯一】这就等于把握了“道”之关键枢纽(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掌握了道的关键枢纽之处就像处于圆环的中心,可以顺应天地/圆和方的无穷无尽的变化(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无论形而下的‘有’和形而上的‘无’、或形而中‘是或非’本质上都是整体一【唯一/一元论】的无穷变化而为(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与其用追求某一方面的一世说解释宇宙,莫如用三世一元的明澈之心(中庸/环中/空性)去体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故曰莫若以明。)。


三世关系现代简释:形而下实践是形而上理论的立足基础,形而上理论是形而下实践的认识指导,形而中是形而上理论落实于形而下实践的方法法则;此三者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上中下/阴阳中对立统一、相互相成、不可或缺;任何缺一、割裂、混淆、颠倒……此三者辩证关系者便趋中医和中华文化之下乘。故《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早就按此明文提出了评判一个传统中医职业技术高低的“上中下”三工标准:“故知一【一世文明/一个维度】则为工,知二【二世文明/两个维度】则为神,知三【三世文明/三个维度】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多个维度并行】可以为上,上工十全九;行二【两个不同维度】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单一维度】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故笔者以为,“医不三世,不可行医误人”其真正的意思应该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不仅要懂得“形上、形下、形中三个世界”三大医学的跨界沟通,而且还必须有效把握好“道理法术/三个世界”的竖向联系;(类似于当今卫生部长提倡:把握中医的“道、法、术、器”纽带关系)。循此而提纲挈领,本文写作按钱学森、佘振苏等人倡导的“一元两面三方(三世)多层次多维度”结构路线,从现代量子力学进入,逐次展开对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科学性的讨论。
2018-03-07 20:46 10楼
四、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观念:



现代物理学已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进而发现质子由夸克组成,已发现6种夸克分成上中下三代,每代两个,每个各含3种:三个夸克构成原子核中的重子,一个夸克与一个反夸克构成原子核中的介子,重子与介子合称为强子,它们参加原子核中心的强力作用;电子、中微子等称为轻子,它们参加原子中弱力作用。夸克与轻子属于同一层次,统称为层子。……今天前卫科学家还进一步认为:质子/夸克是由正电子和中子组成,中子由正电子和负电子组成,正电子为引力原吸引一切(阴),负电子为斥力原排斥一切(阳)。此宋代张载《正蒙/参两篇》言:“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中子是引斥力原的对立统一(冲气以为和),它们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构成(三生万物)。(参见拙文《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


现代物理学将泛指比原子核小的物质单元,包括电子/中子/质子/介子/光子…夸克,以及在真空中/宇宙射线或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其它物质单元都称之为“粒子”。这些物质单元“粒子”,又可按其质量大小分为重子(如:质子、介子)与轻子(如:电子、光子)两大类,按当代前卫科学家的描述,“重子”的质量大小/几何尺度大约在10的负13次方/立方厘米至10的负18次方/立方厘米之间,“轻子”的质量大小/几何尺度大约在10的负18次方/立方厘米以下至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如电子……。而且所有物质单元“粒子”都在不停地自旋,粒子的自旋运动又说明粒子具有自身相当(非常大)的活动空间【非点理论】。)


请注意:现代量子物理学推论认为:理论上人类能够测得的最小时间极限是10的负43次方/秒【类似佛学《俱舍论》:刹那】,最小空间极限是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类似佛学《楞严经》:邻虚尘】(注:这两个理论上的最小单位构成量子力学的基础单位-普朗克常数h,普朗克为量子力学创始人),而这两个数值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直接测量的,都是目前人类的技术和工具水平远远不能企及到的那个数量级,但是人类的心智却做到了。在这两个数值的背后,是一堆严密的公式和演算,是一群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它们是我们人类最智慧的大脑运算的定义值,而不是测量值。现代测量值:据公开报道,当今科学手段可观察测量的极限,往上可达10的25次方,往下只能到10的负16次方,也就是说,除了少数质量比较大的‘重子’在高科技的粒子加速器下已经能够被找到外,绝大部分‘粒子’特别是‘轻子’都是现代科学家们假设推理还不能被实证的物质,都是有待于伴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而被实证发现/找到的物质,而被当今大多数科学家推理认定大约在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的最小轻子-电子,(钱学森将释迦摩尼的最小单位-邻虚层定义为10的负45次方/立方厘米)也必然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推论,因为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远远小于当今科学手段观察极限,依赖当今的科技手段不仅不可能在实证/实践中找到,甚至有可能是人类科技手段观察发展永远难以直接企及的目标,唯有心性内省才能体察的真如佛性--无量佛、无量寿【空间无法度量、时间无法度量】。


(注:今天找到的所谓“电子”,实际是众多电子集合的电子云,并非单个电子;而且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电子几何尺寸的假设推定也在变化。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的电子大约是原子核的一千分之一;八十年代的《大百科全书》介绍的电子质量为0.91093897×10的负30次方千克,电量为1.60217733×10的负19库仑,半径尺寸为2.8×10的负13次方/立方厘米;跨二十一世纪之际,世界上更多物理学家又将电子的几何尺寸定位于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其范围跨度等级相当于一滴水与整个银河系关系,相差何其远矣?因为都是理论上的假设推定,谁对谁错?无法实证检验。用释迦牟尼的话说:“似一说即不中”“皆不可信以为‘真’”……。”当然也不可认为假!见后)


因为其大小已经远超出了人类感官的认知极限,无法实物类比-形象描述,唯有打比方-形象描述(古人用寓言、公案……今人言哲学方法,)。如《金刚经》言:“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量子】……”释迦牟尼的比喻:“一滴水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三千(代表无数)的太阳系构成银河系,假设用银河系代表一滴水大小,把整个银河系变成一张照片时,其范围现代科学家认为大约是在一万光年(10的20次方)到十万光年(10的21次方)立方厘米距离之间,(有人推算佛学的“一大阿僧袛劫”相当于10的47次方)在这张照片中,不仅地球找不到,而且太阳也找不到,甚至整个太阳系都只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而已。今天已经知道,进入一千万光年(10的23次方立方厘米,人类科技手段的极致)这张宇宙照片中,整个银河系也变成了一个小点,不要说地球,连太阳系也找不到了,大量旋转的星球星系启现一个佛教的‘卍’字符;同理反向下推,如果一滴水(一个立方厘米)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一个电子(10的负33次方/立方厘米)还远在我们眼见一滴水的负10次方以下……大约只相当于一个碳原子核大小;当一滴水被还原成一个立方厘米的宇宙照片时,那么大量旋转的10的负13次方以下粒子(量子活动)也应该启现一个佛教的‘卍’字符(今人熟悉的电磁波图像),而一个科学家推理的电子(10的负33次方)远远小于现今人类能够找到的最小物质-夸克(10的负16次方)(注:夸克的本来意思是西方的一种鸟,唯对着落日才‘夸克’‘夸克’…地叫,直至太阳落山。科学家取意-黑夜与白天的交界--物质无限可分与人类可观察的极限临界点而用之),如此巨大的几何级的差距,试问这是依赖当今的科技实证手段能够解决的吗?所以就本质而言,当今的粒子科学(量子力学)并非是一种眼见为实、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物质-器证’的实践科学,而是一种直觉感悟、知识联想、逻辑推理联动的‘思维-心证’理论科学【玄学】,故西方科学家直言不讳将‘量子力学’称之为“理论物理学”【哲学思维产物】,非实证科学。


又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知,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它们分别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反映(朋友王先生的比喻,好象机械制图的正视、俯视、侧视)。而每当这些物质单元小到“粒子”层面时,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界面已经相对模糊,人们唯有从它们的集合启现“波粒两象性特质,既是粒子(质量)又是波(场/能量)”捕捉,所以虽然这些粒子实在太小【看不见,摸不着(空/无】,根本无法从质和形【看得见、摸得着(有】把握,但能从其粒子集合的整体能量波-‘场’【特征能谱】的活动表现/信息发现【质量趋向于零—空/无,能量不等于零—真空妙有/真】,所以现代物理学又将它们概称为“量子”活动。


又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知,世间万事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由电磁波(量子能量场)构成,‘粒子/量子’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又是万事万物具有潜在能量的最本源因子。古人将此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称之为‘道/真如实相/上帝粒子”,现代西方泛称‘基本粒子/终极实体’,指物质构成的根本原始(不能再分割)的推动力,其自带的能量活力不仅是万事万物的能量来源,而且是推动、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手”,世间无论是生物的、化学的、还是物理的,无论是生化、气化、生生为易、还是相摶相博变化不息,都拜此粒子、量子所赐。从宏观角度看,世间甚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物和能量场之间的无穷无尽变化,本质上都是这些粒子/量子的作用。不仅当这些粒子/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原子/分子级以上物质),当这些粒子/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场,而且即使是分子级以上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也必然充满着大量的无形无相的量子在推动着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由此质量能量互换不已(注:生物的活力-生命就在于有形机体中藏匿的大量无形量子在推动着有形分子变化发展……)。此古人有曰:“放之弥六合(凝聚构成一切有形世界),卷之则退藏于密(弥散退藏于无形量子世界),大而无外无所不贯,小而无内无所不包。弥纶天地包罗万象,万灵之主宰者也,天地虽大不得此‘妙道’不能成,人物虽灵但不得此‘妙道’不得生”“性理妙道,虽各自有,但人多不知其有,日用而不知,失本求末,道难明也!唯知此道者,方可返回本源。”总之,一切有与有之间、无与无之间、有与无之间【三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相互转化都赖此‘基本粒子’的能量转换,因此研究这些基本粒子能量转换就是研究导致世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根本规律的源头学问。
2018-03-07 20:49 11楼
五、道为宇宙本源,万物变化总原理/总规律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一切事物(实体和场)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是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也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单位【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因此研究这些基本粒子能量转换就是研究导致世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根本规律的源头学问。由此,现代量子力学是当今科学的最前沿,人类文明的最根本。



一切科学的、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的学问,研究到极深,归根到底都将面临一个归宿性的答案:“世界、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所有科学、文化、哲学、宗教……归根结底必须要作出解答的根本性大问题,也是整个人类为此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的大问题【本体论】。中国古人早已回答:那就是‘道’,它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根本!


今天中科院哲学家李震对‘道’下的定义:“道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源【科学源头】;道是万物生成的大原理,万物生生化化的内在共性、总原理、总规律。”即古代圣贤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本体论】(大规律、大法则、大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闵家胤教授是欧文·拉兹洛作品的翻译者和编辑出版者,他的演讲说:“如果我们中国人能够通过物理学、天文学的成果而证实‘道’的确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那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


北京大学佘振苏、倪志勇教授认为:“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中涌现的有序结构。……在微观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力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量子】,包括正物质和反物质,这一过程在物理上称之为真空极化。……在宏观层次,宇宙大爆炸以来,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所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阴】和形成相互作用的介质的轻子【阳】,对应了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有静止质量,属于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于阳。两者合起来,构成宇宙万物的两面性。……在中观层次,宇宙经历了光和物质的脱耦以及原子分子的诞生。处于量子真空层次的道进一步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了力量。由此我们发现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量子真空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生育了万物,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的‘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万物都是‘道生之’。(本质上,道是量子力学混沌-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体现)。


老子《道德经》:“道之唯物,唯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微观粒子生成万物真实写照】。


此古代《韩非子/解老》解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道既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客观性-体】,又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法则/规律,并与万事万物的理(原理)相稽(合),无所不容;理是具体事物中排列的秩序/纪律/规律,是道的产物体现【主观性-用】。‘道’是体与用‘理’的总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王夫子《正蒙、太和篇》注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规律),即所谓太极也。《通老子论》言: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极深研几),《春秋》谓之元(本源),《老子》谓之道,释迦谓之空(真性自如)。又名“自性(从心说)、实相(从法说)、真如、空性(从体说)、如来藏、妙有(从性说)、谛理(从理说)、楞严、纯一(从用说)、…净觉、般若、菩提(从觉说)、涅槃、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现代终极实体】”故有“佛说种种名,诸义皆圆,尽此般若(觉悟)一法。”。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为道(规律),以数言之谓一(小一/几),以体言之谓无(空),以物得开通(用)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信息/能量),应机变化谓之易(阴阳),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量子--真空妙有】)。


现代理解: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量子远程纠缠……以及无穷小趋向等于无穷大、宇宙N维度的弦理论】。道的本质是现代量子力学、混沌-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表现,它虽是万事万物的共有本质、本来面目(普遍性、平等性),但它本身无相又无不相,即无不表现为相(生成性、特殊性),无不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整体性、全息性)。佛家:一生成一切,一切归于一。【微观基本粒子趋向于0又不等于0,『周现强1≥0≤-1之间』一切存在都是其变化过程反映】,故释迦又言之曰“菩提种子”。由此则明白佛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间的“执著点”转换而已,唯循此则“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在量子微观层面,质量、能量、信息同一,“空有一如,不二法门”】
⬅ 遇到医药学家李时珍啦,他现在还有两份兼职 老茶馆 详解《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冷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