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附:乌头,草乌)

2016-11-26 21:39 楼主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附药】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乌头有生、制两种,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换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干,切片,烘或晒干,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消散作用。

2.草乌: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乌头属植物块根的通称。

制草乌炮制方法同制川乌,性味功效与用法亦相似。生草乌作用和用法,同生川乌。

【按语】1.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朮,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朮,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4.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11-26 21:43 2楼


附片是一种药物,大辛.大热。有毒,功效是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药名及炮制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胆巴水浸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附片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梢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

应用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片图片(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附片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文献摘录
附片【备述】 :

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乌头有生、制两种,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5至临床应用天,每天换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乾,切片,烘或晒乾,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效用。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消散作用。

2.草乌: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乌头属植物块根的通称。制草乌炮制方法同制川乌,性味效用与用法亦相似。生草乌作用和用法,同生川乌。

3.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於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附子

4.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5.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乾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效用;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术,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6.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2016-11-26 21:45 3楼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乌头主产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

乌头株高60-150厘米。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块根通常2~3个连生在一起,呈圆锥形或卵形,母根称乌头,旁生侧根称附子。外表茶褐色,内部乳白色,粉状肉质。茎高100~130厘米,叶互生,革质,卵圆形,有柄,掌状2至3回分裂,裂片有缺刻。立秋后于茎顶端叶腋间开蓝紫色花,花冠像盔帽,圆锥花序;萼片5,花瓣2。蓇葖果长圆形,由3个分裂的子房组成。种子黄色,多而细小。花期6-7月、果熟期7-8月。

分布范围
生于山地、丘陵地、林缘。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

生长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阳光充足的高平地种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为好。忌连作,否则品种退化,选向阳较脊薄的沙壤土育种为好,块根健壮,支根细,作种栽。植株生长良好,少病害,产量高,质量好。
中药属性
信息
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乌头

别名:草乌、附子花、金鸦、独白草、鸡毒、断肠草、毒公、奚毒等。

科属:毛茛科,乌头属。

分布:中国辽、豫、鲁、甘、陕、浙、赣、皖、湘、鄂、川、滇、贵各省区都有分布。

释名: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中药学上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药材性状
黑附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 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 0.3cm。

草乌: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基,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药用价值
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祛逐邪气的作用,被列为下品。《名医别录》记载“其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抑扬,目痛不可久视。”《药性论》记载“其味苦辛、大热、有大毒。”《金匮要略》对乌头的应用颇有特点,笔者临证如法应用,收效甚佳,且安然无恙。

使用禁忌
用量过大

乌头分川乌、草乌。草乌毒性更大。乌头因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不同,中毒剂量差别很大。川乌为3~30克,草乌为3~4.5克,乌头碱0.2毫克口服即可中毒。川乌中毒可见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闷、痉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心律紊乱、神志不清、昏迷,以至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草乌中毒症状与川乌基本相同。乌头类中毒量个体差异很大,有人仅煎服川乌6克,亦有仅服草乌1克即引起中毒。因此应特别注意中毒的早期症状,及早救治。临床使用乌头也宜以小剂量开始试用。

煎煮时间太短

乌头久煎或新近采用的高压蒸制,能减少毒性。如病情需加大乌头用量,更宜久煎。煎煮时间过短易致中毒。乌头切忌生用。

未经炮制

乌头毒性大,故必须经过炮制才可内服,内服处方上也应写明制乌头或制川乌、制草乌。未经炮制服用,很少量即可引起中毒。

配伍不当

前人认为乌头不宜与贝母、白芨、半夏、瓜蒌同用。另外,临床有乌头与麻黄同用引起中毒的报道。

蓄积中毒

长期服用乌头,可蓄积体内引起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更易发生此类中毒。如病情需要久服含乌头的制剂,可用间断服药法。服用数日或数周后,间断1周。另外,每日服药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将每日总量分几次服用,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四肢麻木,特异性刺痛及蚁行感,麻木从上肢远端(指尖)开始向近端蔓延,继后为口、舌及全身麻木,痛觉减弱或消失,有紧束感。伴有眩晕、眼花、视物模糊。重者躁动不安、肢体发硬、肌肉强直、抽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2、循环系统

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及心肌应激性增加,可有心悸、胸闷、心动过缓、多源性和频发室性早搏、心房或心室颤动或阿-斯综合征等多种心律失常和休克。

3、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可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4、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少数有里急后重、血样便、酷似痢疾。

常用配方
中风瘫痪(手中颤动,言语蹇涩)

用草乌头(炮,去皮)四两,川乌头(炮,去皮)二两,乳香、没药各一两,共研为末;生乌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个,去头翅,同煮豆熟,去取得取豆,焙干为末,加入上述药末中,以醋、面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此方名“左经丸”。

瘫痪顽负(风节疼痛,下元虚冷,一切风疮)

用草乌头、川乌头、两头尖各三钱,硫磺、麝香、丁香各一钱,木鳖子五个,共研为末。再以熟艾揉软,合在一起用草纸包裹。烧熏痛处。此方名“雷丸”。

腰脚冷痛

用乌头三个,去皮脐,研细,醋调贴痛处。

久患头风

用草乌头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为末。每服半钱,冷薄荷汤送上。

耳鸣耳痒(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

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喉痹口噤

用草乌头、皂荚,等分为末,加麝香少许擦牙,并吸入鼻内,牙关自开,又驻京:用草乌尖、石胆,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醋煮皂荚的液汁调稀,扫涂肿上,流涎几次,其毒即破。

脾、寒、厥疟(先寒后热,名寒疟;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厥疟;寒多热少,百黄腹痛,脾疟)

用上等草乌头削去皮,开水泡几次,密盖一段时间,取出切细、焙干,研为末,加猛然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姜十片,枣三枚、葱三根煎汤送下,吃一点枣子坟往。隔一、两小时再服药一次。

腹中症结

用射罔二两、椒三百粒,共捣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渐至三丸,病愈为止。

内痔不出

用生草乌头切片,加醋熬成膏,摊贴患处,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烂贴患睡,疔自拔出。

遍身生疮(阴囊及两脚最多)

用草乌头一两,盐一两,化水泡一夜,炒红,研为末;另取猪腰子一个,去膜煨熟。竹刀切细、捣烂,加醋、糊调药末为丸,如绿豆在。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瘰疬初起(未破,发寒发热)

用草乌头头半两、木鳖子二个,加米醋磨细,再投入捣烂的葱头和蝗蚓粪少许,调匀敷患处,外贴纸条,留通气孔。
2016-11-26 21:48 4楼

草乌又名断肠草。为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俗名。植物为多年生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有块状或粗厚的根;叶常掌状分裂;花蓝色或紫色,有时白或黄色,左右对称,排成总状花序式或圆锥花序;萼片5,花瓣状,上面一片大而呈帽状或头盔状;花瓣2-5枚,小;雄蕊3-5;果为一蓇葖。

块根又名草乌头(英文名称:Kusnezoff Monkshood Root),有毒,入药能祛风湿、散寒止痛。乌头属约350种植物,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165种,约有36种可供药用。常见于东北和西南,大部有剧毒,因其块根内含有乌头碱(Acotine),可作麻醉药,中国著名国药附子即为乌头(A.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子根),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有些种类为很好的庭园花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50cm,无毛。茎中部叶有稍长柄或短柄,茎下部叶具狭长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五角形,3全裂,中裂片宽菱形,渐尖,近羽状深裂,小裂片披针形,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上面被微柔毛,下面无毛。 总状花序窄长,常分枝,具9-22朵花,无毛。萼片5,蓝紫色,外面几无毛。上萼片盔形,下萼片长圆形。花瓣2,有长爪,无毛,向后卷曲成近拳卷。雄蕊多数,花丝中下部加宽,上部细丝状;花梗长2~5cm;小苞片线形;雄蕊多数;心皮3~5,花时常枯萎。蓇葖果,长1-2厘米。种子有膜质翅。花期7~9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约有35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在欧洲和北美洲。中国约有167种,除海南岛外,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各省区都有分布,大多数分布于云南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的高山地带,其次在东北诸省也有不少种类。

中药属性
药材特性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烘干。块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暗 黑褐色。长2~7cm, 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茎。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突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

炮制加工
制草乌:取净草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煮,以草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然后除去甘草及黑豆,晒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晒干。 (每草乌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

药材鉴别
1.草乌横切而:后生皮层为棕黄色,皮层薄壁组织中偶见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内皮层明显或不甚明显;韧皮部宽广、散有筛件群;形成层环呈多角形;木质部导管数列、位于形成层角隅内侧,有些呈“V”形排列,髓部较小,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2.草乌粉末棕褐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半圆形,直径2~28μm,脐点呈点状,裂隙状及星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由2~10粒复合而成;石细胞革个或2~5个成群,类方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壁稍厚,纹孔明显,有的含棕色物;导管为网纹,稀有梯纹。

3.取草乌粉末约0.1g加乙醇5ml,浸渍一小,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2%醋酸hnl,搅拌,过滤,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白色沉淀。

【鉴别要点】

北乌头和南乌头的主要特征:前者母根为圆锥形稍弯曲,形似“鸟喙”。顶端常有残茎痕,棕褐色,有的有枝根痕,子根光滑较小、质坚硬,横切面可见多角形成层纹,味辛麻舌,而南乌头形似上种略短而粗,常可见子根或脱离母根的痕迹,余同上种。[1]

而多种混淆品,除黄草乌块根较长外,余均在5cm左右,且切面形成层亦有差异,特别是圆锥序乌头块根成对,多根乌头则块根常3~4个链状合生,对照图文不难区别。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乌头味辛温。主中风……除寒湿痹、欬逆上气,破积聚一……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鸟喙。生山谷。”

2.吴普曰:“乌头形如鸟之头也。有两歧相合如鸟之喙者,名曰鸟喙。喙即鸟之口也。”

3.梁·《名医别录》曰:“乌头、乌喙生朗凌山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者为天雄。”

4.陶弘景曰:“今采用四月,亦以八月采。捣笮茎汁,日煎为射罔,猎入以缚箭,射禽兽十步即倒,人中亦死。宜速解之。朗陵属汝南郡。”

5.明·李时珍曰:“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焉。”又曰:“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6.清·《本草从新》:“草乌头,野生,状类川乌,故亦名乌喙。”

性味归经
辛,热,有毒。

① 《本经》:味辛,温。

② 《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 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

③ 《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

入肝、脾、肺经。

① 《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②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 《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①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② 《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③ 《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④ 《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⑤ 《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⑥ 《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⑦ 《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⑧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10克;或入丸、散。

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 祛寒药 老茶馆 高良姜(附:红豆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