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愣子(附:白螺丝壳)

2016-11-22 11:00 楼主

玩楞子

海狮螺


【药用】本品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或毛蚶的贝壳。

【性味与归经】咸,平。入肺、胃、肝经。

【功效】散结,消痰。

【临床应用】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

本品咸以软坚,故有消痰散结的功效,治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常与三棱、莪朮、桃仁、鳖甲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处方用名】瓦愣子、瓦愣、瓦垄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白螺丝壳:即螺狮的外壳。性味甘温。功能收敛制酸。适用于胃痛呕吐,痰嗽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钱,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方剂举例】胃甲方(本院第五门诊部):瓦愣、延胡索、海螵蛸、广木香、甘草。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及一般胃病、胃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11-22 11:08 2楼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又名蛤壳,瓦屋子,瓦垄子,蜡子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毛蚶皮。
形态特征
魁蚶
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泥蚶
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

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毛蚶
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 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生活习性
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喜栖息于风浪较小的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上附近的软泥滩涂上。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适应力较强。毛蚶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开始产卵,27℃时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星期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

炮制方法
1.瓦楞子

《圣惠方》:“细研。”《品汇精要》:“洗去土,研细如粉。”现行,取原药材,用水洗净,捞出,干燥,碾碎。生品用于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

《串雅补》:“煅。”《医醇附义》:“煅研。”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煅瓦楞子用于制酸止痛。 3.醋瓦愣子

《本草拾遗》:“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日华子》:“凡用,取陈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丹溪心法》:“煅,醋煮一昼夜。”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锻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内,使醋淬均匀,晾干,研成细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盐瓦椤子

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盐水内淬均匀。瓦楞子每100kg,用食盐1.2kg。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尘。

药理作用
1.性味与归经
咸,平。归肺、胃、肝经。

2.功能与主治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用于顽痰积结,粘稠难咯,瘿瘤,瘰疬,瘕痞块,胃痛泛酸。

3.用法与用量


9 ~15g ,宜先煎。

用于瘿瘤,瘰疬。瓦楞子味咸软坚,消顽痰,散郁结。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疡医》含化丸。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常配贝母、夏枯草、连翘等,以消痰清火散结。用于症瘕痞块。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症瘕痞块,可单用,如《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也可与三棱、莪术、鳖甲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结消症之功。现代以此用治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用于胃痛泛酸。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杂、泛吐酸水者,常配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胃部喜暧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滞者,可加延胡索、五灵脂。
1.《本经逢原》:“与鳖甲、虻虫,同为消疟母之味。”

2.《本草用法研究》:“同广木香、绿萼梅、路路通,治胃院痰积,气滞胀痛。”

性状鉴别
性状鉴定
1.魁蚶

贝壳呈斜卵圆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左壳稍大于右壳。长约8cm,宽约6cm。背面隆起,有42-48条直楞(放射肋)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无明显结节,被棕色细毛。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约70枚(铰合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

2.泥蚶

贝壳较小,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3.毛蚶

贝壳较短而宽,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表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显微鉴别
磨片可见层纹宽5-10μm,两纹相隔10-30μm,交错纹粗5-50μm,分叉交互排列。

功效鉴别
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相鉴别:

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三者皆味咸,均能消痰软坚散结,同可用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痰核等证。其中,海蛤壳与海浮石又能清肺化痰,又可用治肺热、痰火之咳嗽气喘,痰黄粘稠者;而海蛤壳与瓦楞子又能制酸止痛,用治胃痛吐酸。不同之处在于:

海蛤壳──尚能利水消肿,也可用治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海浮石──能利尿通淋,也可用治血淋、石淋等证。

瓦楞子──又能化瘀散结,又可用治症瘕痞块,肝脾肿大。
2016-11-22 11:13 3楼

白螺蛳壳

白螺蛳壳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
异名
白螺壳(《肘后方》)

螺蛳

动植物形态
方形环棱螺,贝壳中等大小,全体呈长圆锥形。壳质厚,极坚固。壳高26-30mm,壳宽14-17mm。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其上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采集
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

药材
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线纹,壳口歪,卵圆形。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

生境分布
产浙江、江苏等地。

炮制
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埚内,煅至缸透,取出,放凉,碾末。

白螺蛳壳的各种图片

性味
甘淡,平。
①《纲目》:"甘,寒,无毒。"

②《饮片新参》:"淡,平。"

功用
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

①朱震亨:"治痰积及胃脘痛。"

②《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

③《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及胃酸过多。"
选方
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②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泥沙,火煅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医学正传》)

③治膈气疼痛: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纲目》白玉散)

④治瘰疬已散: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之。(《谈野翁试效方》)

⑤治诸疮烂湿不收:白螺蛳壳,火烧存性,敲碎,去壳内泥土,研极细掺之。(《本草汇言》)

⑥治汤火伤疮:多年干白螺蛳壳煅研,油调敷。(《澹寮方》)

⑦治杨梅疮烂:螺蛳壳、辰砂等分,片脑少许,为末搽之。(《纲目》)

⑧治下疳阴头生疮:白螺蛳壳不以多少,火内煅酥为末,于水内飞过,去土石粗者,次用轻粉,随分量入在药内,每用少许,干贴在疮上。(《奇效良方》银粉散)

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②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去泥沙,火煅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医学正传》)

③治膈气疼痛: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纲目》白玉散) 白螺蛳壳

④治瘰疬已散: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之。(《谈野翁试效方》)

⑤治诸疮烂湿不收:白螺蛳壳,火烧存性,敲碎,去壳内泥土,研极细掺之。(《本草汇言》)

⑥治汤火伤疮:多年干白螺蛳壳煅研,油调敷。(《澹寮方》)

⑦治杨梅疮烂:螺蛳壳、辰砂等分,片脑少许,为末搽之。(《纲目》)

⑧治下疳阴头生疮:白螺蛳壳不以多少,火内煅酥为末,于水内飞过,去土石粗者,次用轻粉,随分量入在药内,每用少许,干贴在疮上。(《奇效良方》银粉散)

辞典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Bái Luó Sī Ké

别名
白螺壳(《肘后方》)。

来源
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

原形态
动物形态参见"田螺"条。

生境分布
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
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线纹,壳口歪,卵圆形。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

炮制
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埚内,煅至缸透,取出,放凉,碾末。

性味
甘淡,平。

①《纲目》:"甘,寒,无毒。"

②《饮片新参》:"淡,平。"

功能主治
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

①朱震亨:"治痰积及胃脘痛。"

②《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

③《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④《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及胃酸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②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去泥沙,火煅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医学正传》)

③治膈气疼痛: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纲目》白玉散)

④治瘰疬已散: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之。(《谈野翁试效方》)

⑤治诸疮烂湿不收:白螺蛳壳,火烧存性,敲碎,去壳内泥土,研极细掺之。(《本草汇言》)

⑥治汤火伤疮:多年干白螺蛳壳煅研,油调敷。(《澹寮方》)

⑦治杨梅疮烂:螺蛳壳、辰砂等分,片脑少许,为末搽之。(《纲目》)

⑧治下疳阴头生疮:白螺蛳壳不以多少,火内煅酥为末,于水内飞过,去土石粗者,次用轻粉,随分量入在药内,每用少许,干贴在疮上。(《奇效良方》银粉散)

摘录
《*辞典》

页首

《中华本草》:白螺蛳壳【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拼音名】 Bái Luó Sī Ké

英文名
Spiral shell

别名
白螺壳、鬼眼睛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及其同属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llamya quadrata(Benson)

采收和储藏:收集年久白色的螺壳,洗净,晾干。

折叠原形态
方形环棱螺,贝壳中等大小,全体呈长圆锥形。壳质厚,极坚固。壳高26-30mm,壳宽14-17mm。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其上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折叠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折叠性状
性状鉴别 贝壳呈圆锥形,高2.5-4cm。壳顶尖,螺层6-7层,各层膨胀,有棱并有不很明显的横斜线纹,缝合线明显。外表光滑,壳口歪,卵圆形,表面灰白色,体轻,质脆。气微味甘。

折叠化学成份
贝壳主要含碳酸钙(CaCO3)。

折叠炮制
1.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

2.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蜗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末。

折叠性味
味甘;淡;性平

折叠归经
肺;心;胃经

折叠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敛疮。主痰热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烫伤;疳疮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治痰积及胃脘痛。

2.《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

3.《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4.《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及胃酸过多。

摘录
《中华本草》

介绍
白螺蛳壳,中药,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有化痰,散结,止痛,敛疮的功效,主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出自《纲目》。
药材
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线纹,壳口歪,卵圆形。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

产浙江、江苏等地。 白螺狮粉

炮制
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置坩埚内,煅至缸透,取出,放凉,碾末。

采集
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

⬅ 黄药子 老茶馆 木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