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公的无奈

2016-02-06 21:40 楼主
*景岳公的无奈
************* ——*《景岳全书》喉痹案
******************
尝读明.张景岳治喉痹一案,颇多感。案文如后:“时人以为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不通,皆称为锁喉风,而不知其有锁喉风者,甚奇甚或急,而实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尝见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于仲秋时,无病而喉窍紧涩,息难出入,不半日而紧涩愈甚,及延余视,诊其脉无他,问其喉则无肿无痛也,观其貌则面青目瞠不能语也,听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抽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求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余见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风邪之闭塞喉窍,非用辛温不能解散,遂以二陈汤加生姜煎而与之,毫忽无效。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然见势危若此,恐滋怨谤,亦未敢下手。他医见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一日夜而殁。后又有一人如此而殁。其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识其所以病,此终身之疑窦,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气竭绝而然。偿如此者,恐非独参汤不能救,故笔诸此,以候后之君子详酌焉。”以景岳公为明代杰出的医家,为什么对此喉痹束手无策呢?究其原因不外以下数种原因:
公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临证忌苦寒开泄,偏颇温补,案中女性,年及15岁,气血方旺,又值八月秋燥时发病,阳旺之躯,复因燥邪加袭,风火相煽,势若燎原,君相二火,燔然莫制,遂致喉关紧涩,观其貌则面青目瞠不能语也,听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抽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求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先生以二陈汤加生姜煎服之,毫忽无效。此一方误于温。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即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则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而热。中络故痛者速也,一言可了,火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喉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咽痹急速。相火所为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良可悲也。上例病人若用三棱针刺少商、商阳、出血数点,方能缓其病势,再议清热利咽之味,庶可绝处逢生。终不至于毙命。内经》中记载:“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此法用之得当,确能破滞开结,疏通经脉,扶助正气,是祛邪治病之捷法。叹公之不能用也。
公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然见势危若此,恐滋怨谤,亦未敢下手,此二误于明哲保身,况独参汤于此未必有效。
医生治病要有一种担当精神,尤其是治疗此种急病,譬于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如犹豫再三,终成画饼。怕遭怨谤,亦不可取。公前法用前法无效,然再可议涌吐、泻下二法,总以祛邪为务。贼邪一泻,病势得减。终不至于病者于生机渐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2-07 05:41 2楼
看來,有時候,危急之症,用「針刺放血法」,比「煎服藥湯法」,更快見功效呢!
另外,可以用「涌吐、瀉下」二法,總以祛邪為務。「賊邪一瀉,病勢得減」囉。
2016-02-07 08:07 3楼
仙子評語:〜

文章精煉,分析詳細。醫理清楚,治法分明。
引經據典,見解深入。仁心大膽,擲地有聲。

好醫生,好老師,好教材,好帖子。
讀妙文,增學問,仙子欣賞,100分+10分!
2016-02-08 21:57 4楼
独参汤治气脱证,此证乃是气闭而憋闷欲死,完全相反。且不问寒凉派和温补派,连病机都不懂,居然成为大家,令人费解。
2016-02-09 17:14 5楼
楼主分析,毕竟有些书生意气的。仅从文字就敢贬低景岳如何如何。看看景岳案中脉象的记录。再看看若真是君火相火,当是此脉乎?
2016-02-09 17:27 6楼
此案,刺血的确未必不是治法之一。但仅以此定寒热,未必准确。而且,刺血也未必就是泻热才用的。
2016-02-09 23:15 7楼
一阴一阳.是厥阴少阳
2016-03-04 13:25 8楼
此闭塞喉窍,我推测病因属寒痰、涩痹一类。
症状印证:“问其喉则无肿无痛也,观其貌则面青目瞠不能语也,听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抽息之窘如线”。此皆寒象。突然“窍之细如针”,除非遭涩重、痹毒或寒痰,否则不至于此。
二陈汤加生姜,力不足。独参汤,不对症。
2016-03-05 05:35 9楼
金凤蝶 说:
独参汤治气脱证,此证乃是气闭而憋闷欲死,完全相反。且不问寒凉派和温补派,连病机都不懂,居然成为大家,令人费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無完人,取長补短。
2016-04-09 21:29 10楼
信而好古
⬅ 食谷不化 老茶馆 再谈《内经》与河图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