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养生290问》之传统中医中药

2012-02-13 16:51 楼主
91.购买中成药为何不能“望名生义”
中成药种类很多,名称也极为繁杂。某些中成药取名甚美,但名不符实。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名称,结果花了钱但达不到目的。例如“人参再造丸”,给人以“起死回生”的印象,不少人用作补药吃,其实这种药只能治疗寒湿痹痛、四肢麻木等症。还有的人把“肥儿丸”给身体瘦弱的小孩服,希望孩子吃了就肥胖起来,其实它却只是一种治疗消化不良、虫积低热等病症的中成药。“开胸顺气丸”主要用于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呕吐、泻痢等症,若只闻其名,不究其实,用来治疗冠心病就不对了。
西药也有此类情况,如“小儿安”主要含有磺胺甲基异恶唑、小苏打等,用于消炎及痢疾,决非所有小儿啼哭服用该药就能安静。
此外,有些人不结合自己具体病情,不加分辨,随便购药服用,亦很难达到应有的疗效。例如同是感冒,若属外感风寒者可服午时茶;外感风热者则需服银翘解毒丸。也有的人迷信人参、鹿茸,把含有人参、鹿茸的中成药,统统视为滋补良药。其实大多数成药所含人参、鹿茸甚微,一般也不能达到“滋补”目的。因此选购成药时,一定要了解药物组成、主治功用,并结合自己的情况,慎重选择。
92.中成药真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吗
中成药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深得广大患者欢迎。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不适当地应用和滥用中成药,以致达不到应有的疗效,不仅造成中成药大量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中成药的声誉。因此有必要强调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1)必须对症用药:中成药是根据各种病症研制的,各有其适应证,必须根据病人的症状适当选用,才能有的放矢。例如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种类很多,但有的用于风热感冒,有的则用于风寒感冒。若相反使用,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会加重病情。
(2)掌握正确的服药时间:正确的服药时间是药效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中成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服药时间,只有适时服药才能发挥最大疗效。反之,则会削弱甚至消除其应有的效果。如胃痛宁、胃乐是专治胃酸过多性胃痛的中成药,该药只有在每次饭前服用,才能中和胃酸起到缓解止痛的效果。若是饭后服药,就会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一般来说,多数中成药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可借助食物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滋补药,尤其是膏滋类,空腹时服用有利于消化吸收;杀寄生虫药,亦宜空腹服,有利于杀灭寄生虫。抗疟药,则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用于治疗慢性病的丸、酒剂等,则应每日定时服用。
(3)当心中成药的副反应:一般人以为中成药无副作用,其实中成药服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也会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近几年,服用中成药引起的毒副反应有大量报道,证明“中成药无副作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在治病服药时须谨慎,不可滥用。
(4)注意服药禁忌:所谓服药禁忌,即服用中成药的特别注意事项,是人们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些药并非人人可用,二是忌口。
中成药有不同的剂型,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如不善饮酒和阴虚火旺之人就不可服用酒剂;胃功能差的人,膏滋类成药油腻碍胃,非其所宜。对于妊娠妇女,禁用的药物则更多,一般来说,凡是滑利、泻下、通经去瘀、行气破滞、活血疗伤,以及毒性较大的有碍胎气的中成药均属禁用或慎用范围,如常见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跌打丸、七厘散,解暑辟秽的行军散、蟾酥丸等,因其芳香走窜力强,孕妇服后易引起流产。有些毒性大的药物,会造成畸胎和死胎。
忌口是服用中成药的一个特点。服药期间一般忌生冷、油腻、腥臭及难消化的食物。
93.中成药有没有毒副作用
中医是根据患者疾病表现的证候,进行辨证、立法、选方、配药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针对某种疾病证象的规定组方,经药厂加工即成了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那些公认的、效果较好的中成药是数千年来无数名医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现在临床上应用的中成药,在原来的膏、丸、丹、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既有享誉数百年的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九、至宝丹、十全大补膏等著名传统中成药,又有新近推崇的猴菇菌片、胃乃安、保心丸等“新秀”。在剂型上,更有许多浓缩丸、口服液等,大大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疗效。
根据其所含成分,中成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药加某些西药组方制成,许多“新秀”属于此类。例如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珍菊降压片,是在中药珍珠层粉、野菊花膏粉的基础上加入西药盐酸可乐宁、双氢克尿塞和芦丁。同类药复方罗布麻片也是以多种中西药成分混合制成的。再如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含有长效强力降糖药优降糖;复方猴头菇冲剂以猴头菇为主要原料,配合西药铝盐、镁盐、铋剂等制成。显而易见,这类药物若随意滥用,或不明就里,与作用相同西药合用,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副反应。例如,珍菊降压片与其他降压西药合用,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消渴丸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因此,使用这类中成药,必须了解其药物组成,严格掌握剂量,谨慎配伍使用。千万不能盲目以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随意滥用而遭致不测。
那么,是否以纯中药组方制成的中成药就没有副作用呢?其实也不尽然。中医用药历来是十分谨慎的,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也有病情禁忌。例如,寒证禁用寒凉药,热证禁用温热药,有外邪、实证时忌补等等;用药必须辨明虚实和阴阳。就拿最常见的感冒咳嗽来说,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之分,用药不尽相同。盲目用药,外邪难除,小病亦可迁延不愈,甚至酿出大病。
虽然从总的来看,中药的作用比较平缓,副作用小,但应用不当,同样有害无益,如滋阴温补失度,会扰乱体内阴阳平衡;汗、吐、下、消之过,必将损耗正气。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牛黄解毒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但用之过量或过久,可致大便稀烂而损伤正气;突然停用又可产生大便秘结的反跳现象。近年来“进补”甚为流行,中成药补品十分热销。但盲目服用含有人参、鹿茸等的补品,导致阴阳失衡者亦大有人在。
再者,一些中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如全蝎、蜈蚣、蟾酥等,不可擅自滥用,更不可过量服用。六神丸是家喻户晓的清热解毒良药,但它含有蟾酥。有些家长听信传言,让幼儿服用六神丸来“预防痱子和热疖”,结果事与愿违,引起小儿中毒。
对于中成药的副作用应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医师处方或病人用药,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不可不懂装懂,更不可擅自滥用。
94.摸脉真的能知百病吗
有的医生看病,摸脉之后,不问病情,便说起病人的症状来,有时也能说得大致不差。特别是当病人对他的这种“医术”大加赞誉时,更是得意起来,吹什么“病家不开口,便知百病根”。
其实,哪有这么神呢?摸脉以后,即使能将某些病人的症状说个八九不离十,那也不是单靠摸脉摸出来的,而是综合了望诊、闻诊和脉诊的结果之后推测出来的。
例如,观察到病人脸色苍白,身体瘦弱,两眼少神,就获得一个气血不足的初步印象。病人虽不诉说病情,但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常能听到说话的声音比较低弱,这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加之摸得脉象沉细无力,更证明病人气血不足。根据这些情况,自然容易推断出患者的其他症状,诸如精神不好、气短乏力、头昏眼花、睡眠不安、饮食欠佳等。 然而,对于通过望诊、闻诊和摸脉都没有特殊发现的人,医生如果妄加推测,那就必然牛头不对马嘴了。即使对于上述气血不足的病人,也还要仔细询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弄清病变主要涉及哪脏哪腑,以往和当前还有什么病证,以往的治疗情况怎样,吃哪些药有效,吃哪些药无效等等,才能做出准确的辨证,才能进行恰到好处的治疗。
由此可见,医生在诊病时如不仔细询问起病原因、发病经过、治疗情况、身体素质和旧病情况,特别是当前的详细病情,并和望诊、闻诊、切诊所得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是绝不能正确诊断疾病的,也不会有恰当的治疗。所谓“病家不开口,便知百病根”的说法,无非是故弄玄虚,骗取病人的信任而已。
对于这种错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批评:“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卒持寸口(指摸脉),何病能中?”
95.发烧就是中医的热证吗
西医要判断病人是否发热或温度高低,只要用体温表给病人测量一下体温,便一目了然。而中医判断病人是不是属于热证,却不是测量体温就能了事。
中医所说热证,固然常有发热这一症状,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体温升高,但在内伤疾病中,体温却又不一定升高。因为中医所说发热,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例如病人自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体温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医所说的发热并不等于体温升高的发烧。 即使体温有所增高而发烧,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例如感冒病中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体温也可以较正常为高,但因它的症状特点以寒象为主,如发冷重、流清涕、口不渴、舌苔白、脉不快等,仍然判断为表寒证,并不因其发烧而判断为表热证。
许多病人体温正常,并不发热,但其症状特点属于热象,如自觉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所以仍然判断为热证。即使连自觉发热的症状也没有,只要具备上述热象,同样可以辨认为热证。甚至连上述热象都不具备,但却有舌尖红而溃烂疼痛,也属于热证,因为舌尖红就是一种热象。
由此可知,虽然发烧的病人大多属于热证,但热证并不等于发烧。判断是不是热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热象为主。
96.灵芝草真的能否起死回生吗
据传说,秦始皇为了长生不死,派徐福带领三千童女到蓬莱仙岛去寻找不死之药“灵芝仙草”;《白蛇传》更是绘声绘色地描述白蛇盗取灵芝草,给许仙一吃便“死而复生”。
所谓“灵芝草”,其实并不是草,而是一种菌,为多孔菌科植物。因为灵芝形状奇特,光泽夺目,加之生长环境特殊,采集不易,使人感到神秘,各种神话传说也就应运而生。
灵芝,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文献《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分为紫芝、赤芝、青芝、黄芝、白芝、黑芝等六种。现代所见的灵芝,主要是紫芝和赤芝两种。《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药,认为它有益心气、增智慧、补精气、坚筋骨、好颜色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灵芝确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
神经衰弱的病人服用灵芝,失眠、多梦、头昏等症状可明显好转。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服用灵芝,既可减轻症状,又能减少复发。慢性肝炎病人服用灵芝,有保肝功效,有助于转氨酶下降。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也可服用灵芝,有降低胆固醇和降低血压的作用。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的人,服用灵芝也有减少发病的效果。
以往灵芝全靠野生采集,现在不仅变野生为家种,而且采用化学工艺繁殖的方法,大量生产,并制成片剂、糖浆等剂型。片剂每次服3片,日服3次;糖浆每次服10毫升,日服2次。服用灵芝制剂,一般未见毒性反应和明显的副作用;也有少数病人产生口燥、咽干、恶心,腹泻,个别病人出现鼻衄。
《神农本草经》说久服紫芝,“可以轻身、不老、延年”,而久食赤芝,不仅“轻身不老”,而且能“延年神仙”,这显然是夸张之说。从古至今,还未见到久服灵芝而“轻身不老”的。如果说对某些人起到一定延年益寿的作用,也只是灵芝防治一些老年常见疾病的结果。对于健康人来说,没有必要服用灵芝,久服之后还可能产生上述不良反应。
97.阳痿就是肾虚吗
一提到阳痿,很多人就说是“肾虚”,治疗上要壮阳补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中国人传统认识所致,认为男人消耗太大(指性生活射出精液,民间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要多补补。在南方,妻子常给先生炖参汤、王八汤,在北方,男人喜欢含有所谓补肾壮阳作用的牛鞭、羊鞭、羊睾丸及药物火锅,这些都与有些宣传有关,只要是阳痿就是阳虚、肾虚。所谓“阳虚”,就是阳气(火)虚,好比温度降低了,要给与热量,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不足”。中医把人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生殖器官(在男人称为“阳器”)属于“肾”的系统,故阳痿常理解为“阳虚”、“肾亏”,“壮阳”就成了提高男性性功能的代名词。但青壮年时期是肾气最为充盛的年龄,处于这一时期的阳痿患者,肾亏并不多见。有人曾对400例阳痿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肾阳虚仅占16%多一点,说明阳痿并不都肾虚。补肾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主要是取类似雄性激素样的作用,而真正由于雄性激素减少的阳痿患者,主要是睾丸发育不良的患者,除阳痿表现外,还有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如不长胡须、皮肤细腻像女人、娘娘腔等,的确有部分老年男性因睾丸功能低下,雄性激素分泌减少而出现性功能减退,大部分老年男性血中雄性激素并不低下。因此,肾虚所致阳痿者,临床上相当少见,而因忧思、恼怒、郁愤、思虑、猜忌等生活中的精神刺激所致的心理性阳痿多见。此外,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内分泌紊乱、各种疾病、手术及药物等因素导致阳痿亦不少见。临床实践中,很多阳痿患者年龄在25~45岁之间,身体壮实,声音洪亮,并没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脱发及牙齿松动等肾虚症状。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青壮年这一年龄段的阳痿患者,其病症其实多由情志因素引发,有的是伴有前列腺炎或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血管供血不足,所以一定要查明原因。
从中医角度看,治疗阳痿并非只会补肾壮阳。阳痿尚会因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等,不分清情况胡乱补肾壮阳,有时会适得其反。
98.服用壮阳补品就能提高性欲和治疗阳痿吗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男子一旦得了阳痿,就被认为肾亏,以致不少患者滥用壮阳药。甚至不少正常男子也服用壮阳补肾药。但很多阳痿患者在大量服用了壮阳药后,不仅病症不见好转,反而引发了口舌生疮,牙龈出血,口干舌燥等副作用。若长期大量应用壮阳药,还可抑制男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兴奋。另一个危险是可使男性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加重。而附子、鹿茸等温热、壮阳药对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引起阳痿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甚至会发生意外事故。
引起阳痿的原因还很多,比如肝气不疏、气血瘀滞、气血不足、湿热下注等,肾阳亏虚只是其中的一种。现代医学亦认为阳痿有功能性的、器质性的多种分类,由于性激素减少相当于中医所谓肾阳虚性的只占一小部分。针对形形色色的阳痿,千篇一律的采用补肾壮阳治疗,当然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一些副作用的发生。因此说,并非只要服用壮阳补品就能提高性欲和治疗阳痿,阳痿必有“肾虚”的看法必须改正过来。
99.白果有哪些保健验方
(1)将白果炒香,5~10岁儿童每次五个,成人每次食10个,一日2次,食时细嚼慢咽,至不遗尿为度,治遗尿。
(2)白果30克,藕节15克,共研末,一日分3次用开水冲服,治大便下血。
(3)生白果数个,捣烂成糊,敷肛门上,每晚1次,连用5日,治蛲虫病。
(4)白果仁10个,冬瓜子30克,水煎温服,治白带过多。
(5)白果仁3个,龙眼肉7个,同炖服,每早空腹服1次,治头眩晕。
(6)白果仁6克,麻黄,甘草各5克,水煎服,治咳嗽痰喘。
(7)生白果仁切开,擦患处,治面部癣症。
(8)生白果捣烂敷患处,治鸡眼(须先将鸡眼挑出血后再敷)。
(9)白果蒸鸡蛋:干白果仁2枚,研末。将鸡蛋一端打一小孔塞入白果粉,用纸封口朝上,蒸熟食用,有补虚收敛作用,可治妇女白带过多,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小儿遗尿等症。
(10)白果腐皮粥:白果10~15克(去壳),豆腐皮(腐竹)40~50克,大米适量,同煮粥,用白糖调味食用,有健脾化痰、止咳定喘作用,适用于肺虚咳喘,肾虚遗尿,小便频数,老年肺结核,妇女体虚,白带过多等症。
(11)白果膀胱汤:猪膀胱100~200克(洗净切块),白果5枚(炒熟去壳),覆盆子10~15克,同煮汤,用适量食盐调味食用。有补肝肾、缩小便作用,适用于夜多小便,小儿遗尿等症。
(12)白果蒸圆肉:白果5枚(去壳),桂圆肉10枚,水适量,同蒸熟食用。适用于心悸、健忘、失眠,产后血虚,年老体弱等症。
(13)白果苡仁汤:白果10枚(去壳),薏苡仁60~100克,同煮汤,用适量白糖或冰糖调味食用。有健脾利湿、止痛清热、排脓去风、抗肿瘤作用。适用于脾虚泄泻,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肿,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症。
(14)糖溜白果:去壳水发白果150克,清水适量,蒸熟后加白糖100克煮沸,用淀粉25克勾芡即可食用。有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作用。适用于气虚哮喘,痰喘,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等症。
(15)白果鸡丁:白果200克(去壳)和嫩鸡肉丁500克(鸡蛋清、盐、淀粉适量腌渍)用猪油同炒熟,加入汤、盐、味精、葱段,即可食用,功效、主治同上一方。
100.蒲公英有哪些治病验方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胃炎、肠炎、胆囊炎、肝炎、痢疾等疾病。此外,蒲公英具有抗肺癌作用。
(1)治慢性胃炎:蒲公英12克 ,党参、制半夏、黄芩、木香、陈皮各10克,六神曲、炙甘草各3克。水煎2次, 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早、晚温服。
(2)治慢性前列腺炎:蒲公英30克,滑石、龙胆草、柴胡、车前草各15克,木通6克,大黄10克,牛膝10克,熟地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治肾结石绞痛:蒲公英100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石韦各10克,赤芍、王不留行各2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
(4)治腮腺炎:蒲公英30克,黄芩15克,僵蚕12克,贯众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30克,赤芍12克,紫草12克,天花粉20克,夏枯草15克,薄荷12克。若热毒甚,加蚤休15克,虎杖15克;若咽喉疼痛,加马勃15克,射干15克。本方适用于热毒痄腮,病情较重者,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2次服用。
(5)治口腔溃疡:蒲公英40克,茵陈、黄连、白茅根、金银花各30克,开水泡10分钟,渴时饮用,不渴时漱口。
(6)治红眼病(眼红,分泌物极多,疼痛不能睁眼):鲜蒲公英100克(干者50克),水煎,头煎内服,二煎洗眼,每日2次。
(7)治乳腺炎红肿热痛:蒲公英100~40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药渣趁热敷处,每日2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3 16:52 2楼
101.中医是如何治疗胃癌的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胃幽门区,其次是胃小弯及贲门部。按癌肿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和浸润型。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腹部肿块等。属中医学“胃脘痛”、“症积”、“反胃”等病症的范畴。辨证施治如下: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不适,甚或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纳食不振,苔薄,脉弦。多见于胃癌早期。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青皮、陈皮各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藤梨根3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2)热毒痰瘀证:胃脘灼痛,身热口干欲饮,恶心,呕吐痰涎,甚或夹有赤豆样食物,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肌肤焦枯,舌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肿块型及溃疡型胃癌。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痰。方药:四妙勇安汤合犀黄丸加减。金银花15克,玄参15克,当归15克,莪术10克,蛇莓30克,夏枯草10克,参三七10克,生甘草10克,犀黄丸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胃阴亏虚证:胃脘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骨盆及腋窝处可触及块物,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浸润性胃癌或胃癌已有转移者。治宜养阴益胃,通络消积。方药:一贯煎合失笑散加减。北沙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夏枯草10克,路路通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阳气虚衰证:胃痛隐隐,面色苍白,形体衰弱,朝食暮吐或饮食难进,或腹块明显,身寒肢冷,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多见于胃癌晚期有恶病质者。治宜温阳补气,健脾止痛。方药:拯阳理劳汤加减。人参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肉桂3克(后下),熟附子10克(先煎),当归10克,五味子6克,丁香3克,延胡索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外,还可用一些单方验方:
(1)藤梨根、生薏苡仁、连苗荸荠各30克,每日 1剂,水煎服。
(2)龙葵、黄毛耳草各15克,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
(3)藤梨根、水杨梅根、虎杖根各30克,水煎服。
须提醒的是,早期胃癌宜尽早手术切除,术后可用中草药治疗。
102.中医是如何治疗阳痿的
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辨证施治如下:
(1)命门火衰: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补下元。方药:右归丸、赞育丹加减:鹿角胶10克(烊冲),菟丝子12克,仙灵脾12克,肉苁蓉12克,韭菜子10克,蛇床子10克,巴戟天12克,仙茅12克,熟地15克,枸杞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心脾受损: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胃纳不佳,面色不华,苔薄腻,舌质淡,脉细。治法:补益心脾。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远志3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3)恐惧伤肾:阳痿不振,举而不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苔薄腻,脉弦细。治法:益肾宁神。方药:大补元煎加味:熟地15克,山茱萸6克,杜仲12克,枸杞子12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酸枣仁10克,远志3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肝郁不舒:阳痿不举,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脘不适,胁肋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补骨脂12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5)湿热下注:阴茎疲软,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化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为主:龙胆草6克,泽泻12克,木通3克,当归10克,车前子30克(包煎),柴胡10克,生地12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验方可试用亢痿灵:当归、白芍、甘草各60克,研细过筛,蜈蚣18克(不得去头足或烘烤)研细,与上药混和,匀分40包,每次0.5~1包,早晚各1次,空腹白酒或黄酒送服。
103.治疗慢性肝炎有哪些验方
(1)巴戟天、仙灵脾各15克,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各30克,陈皮 6克,虎杖、黄芩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肝炎,肝区隐隐疼痛,腹胀,纳呆,便稀等症。
(2)金钱草、车前子、泽泻、薏苡仁各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白花蛇舌草、草河车、桑枝各15克,生黄芪、何首乌、当归各12克,大黄炭、生地、桃仁各10克,黄精15克。水煎服。治疗慢性肝炎,易劳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
(3)醋柴胡10克,广郁金20克,生黄芪25克,炒白术12克,黄精15克,丹参20克,炒赤芍12克,炒白芍12克,陈皮6克,青皮6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茯苓20克,茵陈15克,秦艽15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治疗慢性肝炎,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升高,肝区隐痛,疲乏无力。
(4)淮山药30克,生地、女贞子、桑椹、沙参、丹参、白芍15克,枸杞、麦冬、贯众、虎杖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治疗慢性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氨酶升高,口干,便秘。
(5)柴胡、枳壳、川芎、香附、陈皮、半夏各12克,郁金、太子参、茯苓、白术、黄芩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肝区胀痛,连及胃脘,恶心呕吐。
104.治疗慢性肝炎有哪些药膳方
(1)鲜猪肝250克,白萝卜250克。分别切片,炒萝卜片至八成熟时,盛出置盘中,再爆炒猪肝2~3 分钟。把萝卜倒入锅内,快速翻炒2~3分钟,加入调料,佐餐食用。治疗慢性肝炎,肝区疼痛,腹胀,纳呆。
(2)沙参、五味子、枸杞子各15克,玫瑰花5克,粳米 100克,冰糖适量。先将沙参、五味子水煎取汁,再用药汁同枸杞子、粳米一起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玫瑰花煮3~5分钟,加冰糖调味食用。治疗慢性肝炎,肝区隐痛,纳呆,转氨酶升高。
(3)金针菜25克,香菜15克,猪瘦肉25克。香菜切碎,猪肉切片,炒锅加水煮沸,下肉片、金针菜略煮,后下香菜、食盐、味精即成。吃菜饮汤,佐餐食用。治疗慢性肝炎,右胁疼痛,心烦失眠,腰酸腿软等症。
(4)党参、当归各15克,母鸡1只。将鸡剖腹去内脏,洗净。再将党参、当归放入鸡腹内,一起放入砂锅中,加葱、姜、盐、料酒,大火烧开,小火炖至烂熟。吃肉饮汤,分次吃完。治疗慢性肝炎,久治不愈,身体亏虚,营养不良。
105.治疗慢性肝炎有哪些敷药方
(1)川芎12克,香附10克,柴胡、白芍、青皮、枳壳各6克。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拌,外敷胁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治疗慢性肝炎,胁肋胀痛,嗳气不舒,恶心呕吐等症。
(2)白芥子、吴茱萸各等分。研末,水调成糊状,外敷于章门、期门穴,纱布、胶布固定,干后换药。治疗慢性肝炎,恶心呕吐,纳食不香,肋胁疼痛。
(3)枳壳12克,小茴香10克,青盐50克。先将枳壳、小茴打碎,加入青盐一起炒热,装入布袋,热熨右胁,药冷则更换。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治疗上腹部胀满疼痛。
(4)芒硝6克,阿魏1克,麝香1克。一起研成极细末,敷于右胁,周围以面粉糊围住,以防药气走散。上盖青皮1块,用热水袋温熨,使药气透入腹内。每日1次,每次温熨2小时。治疗慢性肝炎,肝区冷痛,胀满不适,嗳气,呕吐等症。
106.治疗肝硬化有哪些验方
肝硬化早期可无明显不适,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面色萎黄等。检查肝脏,可见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肝硬化后期可见面、颈、胸、背、两肩及上肢的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脾脏肿大,肝脏先大后小,表面有结节、质地硬,消化道出血。最后,可见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相当于中医的“积证”、“膨胀”范畴。可用以下验方治疗:
(1)山药、扁豆、薏仁各30克,神曲、谷芽、麦芽各10克,三棱、莪术各20克,生蒲黄10克,丹参、赤芍各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早期,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肝区胀痛,肝胆轻度肿大且表面光滑等症。
(2)白术20克,淮山药、生薏仁、扁豆各30克,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各10克,丹参30克,当归、黄芪、虎杖、平地木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早期肝硬化,恶心欲吐,上腹胀满,纳食不香,大便稀烂,肝脾肿大。
(3)蟅虫100克,炮山甲100克,水蛭75克,大黄50克。研成细末,水调为丸。每次服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肝硬化,肝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
(4)桃仁15克,鳖甲20克,红小豆100克,白术、茯苓各20克,生地、王不留行、百合、夏枯草各15克,五灵脂10克,冬瓜仁、地肤子、生牡蛎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肝硬化,肝脾肿大,少量腹水,纳食呆顿,形体消瘦。
(5)太子参12克,白术、猪苓各10克,茯苓、泽泻、大腹皮、车前子、丹参、马鞭草各12克,木香6克。水煎服。治疗肝硬化腹水,脐眼外突,腹部静脉暴露,小便量少者。
107.治疗肝硬化有哪些药膳方
(1)鲤鱼1条(重约750克),赤小豆60克,蝼蛄7克,鲜生姜10克。鲤鱼剖腹,去肠杂鳞腮。蝼蛄去足翅,小火焙烤微黄。然后,把赤小豆、鲜美、蝼蛄一起放入鱼腹内,加水煮熟,分餐佐食(连药同吃,不加盐)。治疗肝硬化腹水,病久正气亏虚,形体消瘦者。
(2)冬瓜2500克,白鸭1只,瘦猪肉100克,海参50克,芡实50克,薏苡仁50克,荷叶1张,葱白5克。先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切成小块,与其他药食一起放入砂锅内,大火烧开,小火煮至鸭肉烂熟即可。每次取食1小碗,每日2次。治疗肝硬化后期,腹水,消瘦,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等症。
(3)黄母鸡1只,赤小豆30克,草果6克。先将母鸡宰杀,整净,切块。然后与赤小豆、草果一起放入砂锅内,小火煮至鸡肉烂熟。饮汤吃肉,每次1小碗,早晚各1次。治疗肝硬化腹水,小便量少,大便稀烂,四肢不温,精神疲乏。
(4)当归30克,枸杞30克,人参10克,乌骨鸡1只,橘皮10克。先将乌骨鸡宰杀,药物用纱布包好,放入鸡腹中,用砂锅慢火炖2小时。吃肉饮汤,分2次吃完。治疗肝硬化,正气已虚,面色萎黄,消瘦,动则气短,饮食无味等症。
108.治疗肝硬化有哪些敷脐方
(1)甘遂10克,连头葱白5根。先将甘遂研成细末,再与连葱白一起捣烂如泥,外敷肚脐,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治疗肝硬化腹水,腹胀满,不欲饮食。
(2)甘遂末3克,雄黄3克,田螺1个,麝香0.3克。先将甘遂、雄黄、田螺一起捣烂,将麝香放脐眼上,外敷药泥,用胶布、纱布固定,二便通则撤去。治疗肝硬化腹水。
(3)阿魏3克,硼砂3克。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调成糊状,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治疗肝脾肿大,右胁胀满疼痛,小便量少等症。
(4)鳖鱼1只,苋菜1000克。先将苋菜煎水浓缩,再与鳖鱼熬成浓膏。最后将药膏摊在纸上,贴于脐眼。治疗肝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有小结节。
(5)大戟、甘遂、沉香、肉豆蔻、广木香各12克。烘干后研细末,用白酒250毫升和匀,装入猪膀胱中,置于肚脐,外盖塑料薄膜,以宽布带环扎固定,药酒干时换新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小便量少,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畏寒肢冷等症。
109.耳中流脓怎么办
有的人耳中常有液体流出,有时是腥臭黄脓,有时是白色粘水,时好时发,长期不愈, 听力也逐渐下降,这是得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清利湿热的办法。流黄脓者,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黄、泽泻、木通、车前子、苍耳子、辛荑各10克煎水,分3次服。流白色粘水者,用上方减去龙胆草,加入知母、黄柏各10克。连服5剂为1个疗程,可治疗3个疗程。多数病人都有一定疗效。
治疗本病,也可采用滋阴降火的办法。可用知母、黄柏、当归、赤芍、熟地黄、玄参、花粉、旱莲草各10克煎水,分3次服,连服5~15天。或服用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日服2次,连用15天。
除了内服药以外,还可用五倍子(炒黑存性)3克,枯矾1克,共研细末,吹入耳内。
慢性中耳炎是由急性中耳炎发展而来的。急性中耳炎以小儿最易发生。初起时发冷发烧,耳内疼痛,痛如针刺,入夜尤甚,以致患儿夜间哭闹不停,抓耳挠腮。几天以后,耳内流出粘脓,逐渐热退痛止,小儿也趋于安静。
治疗的办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可煎服以下方药:①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 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②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丹皮10克,穿山甲10克,青皮3克,甘草3克;③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赤芍各10克,枳实、甘草各6克。也可使用当归龙荟丸,每次服6~10克,每日2次。还可将新鲜虎耳草洗净捣烂,取汁滴耳,每日3~4次。
110.中医是如何治疗阴囊湿疹的
阴囊湿疹,俗称绣球风、肾囊风,是季节性常见的阴囊皮肤病,特点是洪涝灾害地区的人群更易发生。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将阴囊湿疹分为虚实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湿热糜烂型:平素常食辛辣肥甘食物,加上暑热潮湿,汗液浸渍,内裤摩擦阴囊而引起。阴囊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灼痛、奇痒难忍。宜清热化湿,消风止痒,药用:土茯苓30克,苦参、白术、黄柏、荆芥、防风、蝉蜕、牛膝、车前子、地肤皮、白藓皮、陈皮各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汁500毫升,分2次温服。
血虚干燥型:多由急性期转变而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阴囊皮肤增厚粗糙,颜色暗红发黑,瘙痒难忍。宜养血润燥,祛风除湿,药用:生地、当归、薏苡仁各15克,白芍、川芎、萆解、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汁500毫升,分2次温服。
外用方:
急性阴囊湿疹:杏仁20克,鲜蒲公英6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大黄、黄柏、黄芩各10克,水煎取汁放凉后湿敷,每日2~3次。然后用青黛散(青黛、黄柏各60克,煅石膏、滑石各120克,共研细末备用)干扑患处。
慢性阴囊湿疹可用下方:泽漆(俗名猫眼草)1000克,加水浓煎后去渣取汁再以文火熬成膏状,每日2次外敷。
日常护理要注意,阴囊湿疹切忌搔抓、摩擦,不宜用热水烫洗,也不要用肥皂、盐水、碱水洗搓,更不能乱搽癣药水这类的刺激药物。平时应加强自我保健,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穿透气吸湿性能好的纯棉内衣,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吃辛辣肥腻食品。
2012-02-13 16:52 3楼
111.中医是如何治疗抑郁证的
抑郁证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抑郁证属中医“郁证”范畴,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焦虑,急躁不安,绝望无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等。发病的原因主要为年老体弱,诸病缠身,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情志不遂,加之社会活动日渐减少,子女长大相继离去,所以备感孤独,情绪低落,故而发生老年抑郁证。本病的发生往往既有脏腑疾病,气血不调的内在因素,又有情志刺激的外在原因,是生理、心理的双重障碍。因此,对抑郁证的治疗,除强调心理疏导外,可按以下两型辨治。
1.脾郁痰阻、心脾两虚型:患者表现为郁闷悲观,表情淡漠,行动迟缓,寡言少语,纳呆消瘦,嗳气叹息,健忘失眠,舌质淡或暗,苔腻,脉沉或弦。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养心。处方:生黄芪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姜半夏12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天麻10克,当归10克,石菖蒲6克,远志6克,焦三仙15克,夜交藤1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心肝火旺、瘀血阻滞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头晕头痛,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记忆力低下,疑病恐病,舌质偏红或暗,脉弦。治宜清心活血,平肝潜阳。处方:天麻15克,丹参15克,葛根12克,牛膝12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石菖蒲6克,远志6克,酸枣仁15克,茯苓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钩藤18克(后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112.中医是如何辨治眩晕症的
肝阳上亢:头晕头痛或兼耳鸣心悸,脉象弦细。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处方:天麻6克,钩藤6克,生石决明15克,山栀6克,黄芩6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朱茯神10克,日1剂水煎服。
肝阳化风:症状较上述为甚,头痛抽搐,耳鸣失聪,颈强手麻,皮肤有蚁行感。于上方加入羚羊角10克,龙齿12克,白芍10克。
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腰酸遗精,失眠乏力,舌质红,脉弦小。治宜滋阴潜阳,用杞菊地黄丸。处方:熟地18克,山萸肉10克,泽泻6克,云苓10克,丹皮6克,枸杞10克,菊花10克,日1剂水煎服。
心脾两虚:头晕、心悸少寐,体倦懒言,面白少食,肤发不泽,舌淡脉细。宜补心脾,用归脾汤,处方:党参20克,黄芪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8克,远志5克,大枣5枚,茯神15克。日1剂水煎服。
痰湿中阻:眩晕,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头痛如裹,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多濡滑。治宜化湿除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6克,陈皮10克,云苓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日1剂水煎服。
痰火眩晕:头眩胀痛,心烦心悸,口苦嘈杂,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清火,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半夏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枳实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黄连6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日1剂水煎服。
气逆眩晕:心悸目眩,胸肋胀满,气上冲胸,口不渴,苔白、脉弦滑。方用芩桂术甘汤。处方:云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日1剂水煎服。
113.治疗雀斑有哪些外治法
(1)黑丑3~6克,鸡蛋清1枚,将黑丑研为细末,以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温水洗脸后涂面斑处,次晨洗去,每日或隔日1次。黑丑即牵牛子,无黑丑,白丑亦可。
(2)柿子30克,浮萍15克,苏木、白术各10克。水煎后熏洗,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
(3)丝瓜适量,捣绞取汁,夏天宜加入适量的防腐剂,每日涂点斑处。
(4)白丑15克,茯苓10克,共研为细末,以蜂蜜水调擦,每晚1次。
(5)桃花、冬瓜仁各等分,共研调涂患处。
(6)皂角、浮萍、白梅、樱桃枝各30克,烘干粉碎,过100目筛,每晚洗脸后,取此粉以温水调糊状搓面即可,本方配制时为便于粉碎,可适当按比例加大各药用量,若无白梅,可用乌梅代替,效果基本一样。白梅与乌梅同物,只是加工干燥方法不同而已。
(7)密佗僧15克,硫黄10克,轻粉6克。共研极细末,每次适量以温水或其他膏质调后涂擦,本方不宜长期使用。
114.中医是如何辨治面色雀斑的
雀斑是常见的一种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皮肤病,其颜色如同雀卵上的斑点,故名雀斑。本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日晒因素有关。据资料统计,约有90%~95%左右的患者有家族史,而肾水不能上荣于面,或阴虚火邪上炎是本病发病原因。中医治疗此病有不少的有效方法,现将临床上常见的几个症型及外治方法介绍如下。
阴虚火旺型:本型除脸部雀斑外,还可见头晕腰酸,耳鸣潮热,五心烦躁,梦遗失精,失眠多梦,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15克,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当归各10克,茯苓、僵蚕各12克,日1剂,水煎服。或服用知柏地黄丸,每次6~10克,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血虚生风型:本型除脸部雀斑外,还可见患处瘙痒,头昏乏力,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药用:丹参、浮萍、鸡血藤各30克,生地20克,连翘15克,红花、川芎、荆芥、生甘草各10克,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气虚血瘀型:本型除脸部雀斑外,还可见神倦乏力,脘闷纳呆,头昏,口唇淡白,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药用:当归、生地、北沙参各15克,白芍、红花、香附、党参、白术各10克,川芎、广木香、茯苓各6克,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血热妄行生风型:本型除脸部雀斑外,还可见皮肤下可有出血点,口干口苦,半夜更甚,小便黄,大便结,舌鲜红或绛红,苔薄黄,脉数有力。药用:升麻,赤芍、生地、防风各12克,茜草、麦冬、元参、丹参、红花,黄芩各10克,丹皮15克,生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15.凤尾草有哪些药用价值
凤尾草又名鸡脚草、金鸡尾、井边凤尾、井口边草、凤尾蕨等。中医认为:凤尾草性淡凉、味微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主治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中毒等疾病。
细菌性痢疾:凤尾草、铁苋菜、地锦草各50克,水煎服。
胃肠炎:鲜凤尾草3500克,水煎去渣,浓缩成1000毫升,每服10毫升,每日3次。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凤尾草、酢浆草、金钱草各50克,水煎服。
外伤出血、烧烫伤:鲜凤尾草25~50克捣烂敷患处。
116.哪些单味中药能降血脂
何首乌:取首乌片适量,每片0.25克,每次口服5~6片,每日口服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泽泻:取泽泻适量研成细末,每日3次,每次口服10克,1个月为1个疗程。泽泻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有效,对某些继发性亦有一定疗效,堪称一广谱降脂药物。经验认为,欲增强泽泻对高脂血症疗效,应注意延长疗程。
虎杖:取虎杖片适量,每片重0.5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3片,1个月为1个疗程。
茵陈蒿:每日取茵陈蒿15克泡水代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
女贞子:取女贞子适量研末制成蜜丸,每丸含女贞子生药5.3克,每日2次,每次1丸,1个月为1个疗程。
白僵蚕:取白僵蚕适量研成细末,每次3克,每天口服3次,2个月为1个疗程。
决明子:每日取决明子20克,泡水代茶饮,每日分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本方治疗,疗程越长效果越好。
田三七:取田三七末适量,每日3次,每次服0.6克,饭前服,连服1~2月。据临床报道对胆固醇增高有明显的下降作用,疗效满意。
生大黄:取生大黄适量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5克,每日3次,每次1粒,1个月为1个疗程。据临床报道,以服用2个疗程以上效果较好。
生山楂:取生山楂适量,研成细末,每日服药3次,每次15克,1个月为1个疗程。
117.中医是如何外治出汗异常的
(1)中成药外治法:先将肚脐及其周围拭干,而后取伤湿止痛膏外贴患处,3日换药1次,连续3~5次。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适用于盗汗。
(2)药浴疗法:生黄芪、生牡蛎、细生地各30克,茯苓20克,麻黄根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将上述药物择净,放入脸盆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20分钟后,水煎至3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待药液温度适中时用纱布蘸药液擦洗神阙穴及肺俞穴、心俞穴,每次擦洗10分钟,每日1次。可养阴清热止汗,适用于阴虚盗汗。
(3)足浴疗法:黄芪30克,防风20克,浮小麦、麻黄根各15克。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7天。可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自汗、盗汗、虚人易感冒等。或取桃树叶,或甘蔗叶适量水煎取汁足浴亦可。
(4)敷脐疗法:五倍子、生黄柏各等分,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将肚脐拭净后,取药末适量,用温水少许调成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10天。可养阴止汗,适用于阴虚盗汗。五倍子、黄芪各等分,研末填脐,可补肺益气,适用于气虚自汗。银杏、乌梅、金樱子各等分,研末填脐,可补肾益气,适用于气虚自汗,动则尤甚。
(5)敷足疗法:五倍子、郁金、蜂蜜各适量。上方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加入蜂蜜,调为膏状备用。使用时取适量贴于肚脐及涌泉穴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10天为1个疗程。可补肺止汗,适用于肺气虚型自汗。
118.单味中药能治肝硬化吗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部分单味中药在治疗肝硬化中取得可喜的成绩。早期肝硬化亦可通过中药治疗得到抑制甚至逆转。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效果。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而表现为肝硬化、脾大,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症。用法: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中静滴,25~3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每天15~30克,水煎服,疗程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桃仁:中医认为,桃仁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桃仁10~15克水煎,每天1剂,分2~3次服,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1.5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隔日1次,总疗程3个月。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适用于各种虚证患者。用法:5~15克水煎内服,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每次5丸(每丸含量为0.2510克),每日3次,疗程3~4个月。
汉防己:主要成分是汉防己碱,是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汉防己甲素具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用于湿热壅盛所致的胸水、腹水、肢肿等症的肝硬化患者。用法:粉防己饮片8~15克,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或入丸、散,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每日150毫克分3次服,疗程18个月。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健脾和胃,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用法:每日15~25克,水煎分次服,或入丸、散。
黄根:又称蝙蝠葛,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藤茎。适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每日20~30克,水煎分次服。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症。用法:每日5~10克,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成注射液。
其他田三七、红花、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119.中药塞鼻可治哪些病
(1)治感冒:鲜紫苏叶、鲜生姜适量。取少许姜汁与鲜紫苏叶揉搓,塞入双鼻孔(不能过紧),每天5~6次,或挤压出少许药汁(1~2滴)滴入双鼻孔内,均可起到防治感冒的作用。
(2)治偏头痛:取川芎、白芷、炙远志各50克,冰片7克,共研为细末,用瓶密装备用。痛时以纱布两层或1小块的确良布,包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一般3~5分钟后,头痛即逐渐消失。有的塞鼻行嚏后,自觉七窍畅通而痛止。复发时再用仍有效。
(3)治支气管哮喘:取巴豆去油,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核大小的栓剂,中间留1小孔,外裹1层薄棉。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每天1次,每次置放1~2小时,7次为1个疗程。对属风寒者疗效较好,用药后当鼻腔有热气感时,气促、喘息症状可逐渐缓解。
(4)治急性结膜炎:用新鲜半枝莲适量,揉搓为丸塞鼻,右眼患病塞左鼻,左眼患病塞右鼻。
(5)治鼻炎、鼻窦炎:大蒜去皮捣汁,加入少许米醋。夜晚临睡前用盐水洗净鼻腔,再用脱脂棉球蘸汁塞入鼻腔,左右鼻孔交替塞。每天1次,7天便可收到明显效果。
(6)治鼻衄:大黄研末,封装干瓶内备用。鼻出血时用消毒药棉蘸取大黄末适量,塞于患侧鼻腔,出血立刻停止,保留药棉24小时。若经检查鼻衄无明确原因,其他药物疗效较差时,该法可用作主要治疗方法。
(7)治骨刺鲠喉:取紫皮大蒜1瓣去皮,左侧鲠塞右鼻孔,右侧鲠塞左鼻孔,塞至不通气为止,然后堵住鼻孔,用口腔吸气,不多时便会打喷嚏或小呕,骨刺即可出来。
(8)治产后乳房积乳:中药牙皂研为细末,用1层纱布将牙皂粉包成一个与产妇鼻孔相同大小,如花生仁样的小包。将药包在75%酒精或白酒内蘸湿,只须蘸一下后即取出,使外湿里干,不要浸泡。将药包塞入患乳对侧鼻孔内12小时。通常1~2天内的积乳,塞1次就会排出。必要时8~12小时后可再塞1次。若一时找不到牙皂,用葱白代之,也有排乳之效。
(9)治急性乳腺炎:新鲜半夏2粒(去皮),葱白1~2根,共捣烂,揉成条状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天2次,每次约半小时。一般塞2~3小时痛止,对早期未化脓者效果良好。也可用葱白少许,捣烂如泥,以药棉裹之,塞入对侧鼻腔中。
(10)治神经性牙痛:取荜拨、白芷、细辛、防风各5克,高良姜4克,焙黄研末,储瓶备用。痛时以药棉蘸药末少许,塞入患侧鼻中,并深呼吸2分钟。
120.产后病有哪些外治法
(1)产后发热:桂枝50克,竹叶、白薇、山栀子、黄连各15克,赤芍、黄芩、丹参各20克。将上药共研为粗末,分装在2个纱布袋内,略洒白酒,放锅内蒸半小时,取出后略放置10分钟,当温度适合皮肤温度时,放在双侧涌泉及肚脐处,在外敷前,先在穴位表皮上涂上香油,以免药物刺激皮肤,产生药疹,每日1换。
(2)产后恶露不净及产后腹痛:益母草、红花、桃仁各等量,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黄酒调糊,外敷脐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用5~7天。
(3)产后遗尿症:桑螵蛸5克,研为细末,清水适量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补肾,收敛固涩。
(4)产后尿潴留:生姜30克,豆豉10克,食盐5克,连须葱1棵,共捣烂如泥状外敷于肚脐孔处,包扎固定,并时时用热水袋热熨,经10~30分钟,小便即可通畅。
(5)产后子宫脱垂:补中益气丸5~10粒,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糊,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1周。或取黄芪、升麻、棉花根各等量,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7天。
⬅ 食疗防治更年期综合征 老茶馆 绿茶泡茶技术三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