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神农本草经疏》

2012-02-07 11:58 楼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07.07.05 总2758期) 作者:潘远根 旷惠桃(湖南中医药大学)

《神农本草经疏》为明代缪希雍所著。全书据经以疏义,条析诸药,以究其用;附以简误,以知其忌;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朴实详尽,不涉玄渺。从药理学角度言,我国的药物本草学因本疏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故周学海《新刻本草经疏•序》谓:“缪氏之书本于《神农》,参以《别录》以后诸家,取之不可谓不广,择之不可谓不慎。其为疏也,字梳句栉,贯穿透彻,朴实详尽,不涉玄渺,不为肤浮。而又考之成方,以尽其变,附之简误,以知其忌。持论允而条理明,后来注《本草》者,盖莫能愈其范围矣。”
缪希雍幼年丧父,体弱多病,但聪颖异常,久患疟疾未愈,自检方书竟获痊可。遂矢志于医,曾师从无锡名医司马铭鞠,尽得其传,得以医名世,声震江淮。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医道,精于本草,长于临证,治病每多奇效。著有《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均为医界所称许。
本书30卷,第一、二卷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著作30余篇;续序例下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饮、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3至卷30疏注药物,按《大观证类本草》分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布、鱼部、国部米谷部、菜部十类论述。本书是古代诠释本草学成就很高的著作,故有“《经疏》出而《本草》亡”之说。全书耗费了仲淳先生30年时间,是先生研究本草学毕生精华所在。
全书除开首两卷外,其余28卷均为诠释本草学的内容,主要部分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旁涉其他本草著作,共载有药物1400余种,经先生诠释者约490种。因感于历代本草多只录载药物的性味功效,而于其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多未曾详加解说,虽简洁明快,却失于笼统和简单,理解和运用不易。因而,奋然鼓念,对常用药物详疏其义,阐释药物功效的所以然。其自序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而复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条析诸药,应病分门,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剂,以定其法;阐发五脏苦欲补泻,以畅其神;著论三十余首,以通古今之变,始悉一经旨趣。”这即是先生著书的缘由和其主要内涵。
本书对药物的疏解详尽而实用,每疏一药,均先引录《神农本草经》等书的有关该药性味功效的论述,继之根据经文所载义项予以发挥解说,对药物主治交互参证,以分别药物的功用所在;对历代以来的一些不经之说,或临证之际的用法宜忌,以“简误”予以论证;对药物的功效用或补或泻,或清或温等作用予以界定。学者读来,于药物的功用主治能心中了然,临证应用释然而无惑,使本草药物的论述更切于实用。
如《神农本草经》关于“术”的性味功效,记载如“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简则简矣,但何以具有如许之功效?则不甚了了。先生则疏释为:“术禀初夏之气以生,其味苦,其气温,从火化也,正得土之冲气,故《别录》益之以甘,表土德也,故无毒。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者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秉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者,术为阳药,故善除阴湿,湿去则脾胃之气旺,阳主气,气盛则身轻,脾主四肢,湿去则脾健,健则四肢利,故能涉险负重也。”
对《本经》所载主治之“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逐条阐释,何以可除风寒湿痹,何以能去死肌,又何以能使人延年不饥,其机理均历历在目,使人放胆用之,而不必多所疑虑。对各种药物的阐释,皆与此模式类似。
而对于一些在临床运用中可能产生歧义者,或临床运用中的一些必须注意之处,则又以“简误”突出地予以注明。如关于天门冬:“简误:天门冬,味苦平辛,其气大寒。若因阴虚水涸,火起下焦,上炎于肺,发为痰喘者,诚哉要药也。然大寒而苦,不利脾胃阴虚之人。脾胃多弱,又以苦寒损其胃气,以致泄泻恶食则危殆矣。何者?后天元气生于胃气,五脏之气皆因之以为盛衰者也。强则喜食而甘味,弱则恶食而不甘味。阴虚精绝之病,正赖脾胃之气强,能纳能消以滋精气。若脾胃先困,则是后天生气之源绝矣。丸饵虽佳,总统于食,汤液虽妙,终属于饮,若非胃气无损,焉能纳而消之以各归其根,奏平定之功哉?必不得已,当以薏苡仁、白茯苓、山药、甘草、白芍药同用,或用麦门冬以代之可也。误用之必泄。”
本书以30卷之巨而疏《本经》,不可谓不浩繁,但对药物的详细疏注,于理解药物的性味功效多所裨益,对临床医家的用药组方富有指导价值,是为中医临床不可不读之书。但古人也有“卓识者少”,“穿凿拘泥”等评说,不为无因,读时又宜注意。但总体说来,本书的价值甚高,是本草注释中成效卓著的药物学典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诸病源候论》的是是非非 老茶馆 《针灸大成》与山西的一段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