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标幽赋》

2012-02-05 22:32 楼主
《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是标举幽深的针灸原理,是将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中较为幽微、深奥、隐晦的精华,用歌赋的体裁,明显的标举出来,使读者易于记诵,便于使用,深刻体会针灸理论与实践之精髓。赋文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一向被认为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本赋首载于金元•窦汉卿著的《针经指南》。自后《针灸大全》、《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均转载此赋。它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一一论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历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名杰,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金代杰出的针灸学家。窦氏曾著有《针经指南》、《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著作,现在可以确定出自他的手笔的仅《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两篇。本赋选自《针灸四书》。

标幽赋(原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侯。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疑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赢。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入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机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列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六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在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刺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阴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与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焉,庶几乎童之蒙心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05 22:39 2楼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语译:
在救治疾病的方法当中,有奇妙疗效的是针灸。在自然界规律的变化过程中,医生要明察四季不同的气候,确定病人的形体与技能,使到心中有数。春、夏两季和形体瘦弱的病人,采用针刺治疗,进针应该浅一些;秋冬两季和形体肥胖的病人,进针适当深一些。如果医生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经常犯针刺禁忌的错误;要探究五脏六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2012-02-06 10:39 3楼
古今很多人点评《标幽赋》。楼主的心得也有独到之处。学习
2012-02-06 19:00 4楼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病的范围广泛。但在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中医以汤药方剂治病为主,而针灸的治病范围局限于痛证及中风后遗症。“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当为我辈共勉之座右铭,多思考多临床,推动针灸临床的发展。(现代很多人都在研究针灸的机理、经络的实质,我意此乃属于实验针灸学的范畴,有志于此者可深研之;临床针灸医师当以提高针灸临床效率为主,两者不相互干涉,亦不应相互责骂。)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必由其内因与外因所致。外因包括自然界不正常的气候,所谓“至而不至,至而太过”均会影响人体。故医生在诊治疾病以前,必须考虑发病的是时令季节及气候变化,故“察岁时于天道”;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人体的形体、机能存在少、长、壮、老的过程。“定形气”就是要求医者在诊治的过程中要全面的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了然于胸,有的放矢,此所谓“定形气于予心”。
此句强调医者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要清晰的认识到疾病是人体整体的变化,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医者不可犯“头病医头,脚病医脚”之忌。
2012-02-07 13:24 5楼
内容名篇,想成为针灸大家得毕竟之路、、、、
2012-02-07 19:51 6楼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灵枢·终始》“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灵枢·四时气》“四时是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肉间绝皮肤;秋取经输,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针刺之法与天时相应,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采用不同的深浅刺法。此外在临症时,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来决定针刺深浅。肥人和身体结实健壮者,患病时大多气迟血滞,气血充盈,针宜深刺久留;瘦人气血不旺,皮薄肉少,针宜浅刺快出。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都说明了经络的重要性。经,有路径的意思,纵行于人体,为主要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纵横交错,犹如网络。对于医师而言,应该清楚经脉的循行,了解经络的阴阳属性,熟悉它们的脏腑属络,将其准确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来。阴阳理论更是贯穿在整个中医学当中,其重要性就不多言啦。如果不掌握阴阳理论、经络学说,无法指导临床,针刺过程中就会出现“补泻反则病益笃”。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脏腑与经络相通,所以五脏六腑有病首先可以反应在经络上。例如肝脏有病,可以表现为两胁痛,或少腹痛疼,或睾丸痛疼,肝经属肝络胆,位居胁下,其脉抵少腹,绕阴器,所以肝病可以出现上述症状。又如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火上炎则两目赤肿,肝阴不足则目涩不明,皆是属于肝通过经络开窍于目的缘故。内脏的外在表现,充分说明了经络系统与内脏的病理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这充分说明了“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的理论内涵。
2012-02-08 20:04 7楼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
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
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语译:
经脉循行、气血运行起始于中焦,犹如漏刻滴水计时之初。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终止为一个循环。腧穴开始于云门,最后抵达期门。正经十二条,别走三百余络;全身各个部位,气血可流注渗灌到六百多个孔穴之中;手三阳经从手向头部循行,足三阳经从头向足部循行;足三阴经从足向腹部循行,手三阴经从胸部向手部循行。要知道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必须明白经脉循行交接的规律。
2012-02-09 19:38 8楼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有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
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语译:
阴阳经脉的气血有多有少,掌握这些内容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手足少阴少血多气;气多血少常出现在手足少阳经的部位;气盛血多常出现在手足阳明经的部位。
2012-02-10 21:01 9楼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清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未至也,似燕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语译:
首先了解各经脉气血的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进针后针下感觉空浮、虚滑、松慢,说明没有得气;进针后针下感觉沉重、涩滞、紧实,说明已经得气。假若已经得气,就应该考虑虚寒证深刺久留,热证快针疾出;假若没有得气,就应根据虚证、实证守神候气,待得气后再行补泻。针刺得气的感觉就像鱼儿吞食钩饵时下沉起浮的感觉,针刺没有得气就好像燕子栖息在幽深的内室那样深藏远伏。针下得气较快疗效就好,针下得气慢或不得气,疗效差或没有疗效。
2012-02-11 13:36 10楼
观夫九针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塞以象土,
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语译:
临床观察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实用。它上可对应天上北斗七星指明方向,而人体众多腧穴都可以使用毫针治疗。毫针本身是金属所制,有祛邪扶正的作用;毫针有长有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机能;毫针可直刺、斜刺、横刺,犹如树枝树干横直斜正;口含温针似火,有壮阳补虚的作用。循经按捏促使得气,出诊揉按针孔犹如用土填塞孔窍不使气泄。同时应该知道毫针刺法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包含着微妙深奥的机理。其作用可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闭塞,毫针可以消除邪气而病去;寒痹热痹,疼痛疾患,针四肢关节部位的特定穴使病愈。
2012-02-11 14:38 11楼
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胡希恕对温病条辨的批判到底如何 老茶馆 艾灸风湿痛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