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桃花汤

2011-08-18 19:54 楼主
组成:赤石脂25g干姜6g粳米25g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痢[1]。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

[1] 若是湿热痢疾则用芍药汤。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0 17:52 2楼
桃花汤(《伤寒论》)

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温服。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

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干姜5~9克,取得良好效果。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党参9~12克,炒白术6~9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广木香9克,川连6克,诃子9~12克,制附片6克,干姜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克。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克、台乌药9~12克。

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

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汤,治疗久痢不愈,脾肾又虚,气血不足,腹中隐痛,喜暖喜按,大便带脓血,其色黯而不泽,面色苍白,舌质包淡,苔薄白或白,脉象沉细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后,以供临床选用。赤石脂20~30克(打碎),干姜6克,当归9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制附子6克,白术12克,甘草3克,白芍5克,党参9克(或人参3~5克)。上10味药先用水6杯,煮白术取5杯,再入各药,煎取2杯,分为3次服。便脓者加厚朴9克,呕者加橘皮9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为目前用量。)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2-01-29 10:14 3楼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歌】
【趣记】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方解】
金·成无已: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明·吴昆: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医方考》)?
明·李时珍: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往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本草纲目·石部》)。
明·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石脂之涩,固肠虚之滑脱;干善之辛,散胃虚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为少阴下利便脓血之主治也(《伤寒论条辨》)。
明·王肯堂: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甘以补之,粳米之甘以补正气(《证治准绳·伤寒》)。
清·汪讱庵:如此证成氏以为寒,而王肯堂、吴鹤皋皆以为热,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者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散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等汤,皆用芩、连、黄柏,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以观,斯可见矣。此证乃因虚以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惟用甘辛温之剂以镇固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盖下利至于不止,热势已大衰,而虚寒滋起矣。故非固脱如赤石脂不能愈也。且石性最沉,味涩易滞,不以辛散之味佐之,不能取效。加粳米者,脾与胃先得其养,不特中和已也。然则半全半末者,意仲景为便脓血非细故,欲全力止脱,特用石脂斤许,但全用则气味不出,纯末则又难于下咽,殆亦斟酌其当而为之者欤(《伤寒论三注》)。
清·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一若寒谷有阳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阳明经,干姜、粳米入足阳明经,不及于少阴者,少阴下利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缓则亡阴矣。故取石脂一半,同干姜、粳米留恋中宫,截住阳明经气,不使其陷下,再纳石脂末方寸匕,留药以沾大肠,截其道路,庶几利血无源而自止,其肾脏亦安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锡纯: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澼下脓血。又因其生于两石相并之夹缝,原为山脉行气之处,其质虽粘涩,实兼能流通气血之瘀滞,故方中重用之以为主药。至于一半煎汤一半末服者,因凡治下利之药,丸散优于汤剂,且其性和平,虽重用一斤,犹恐不能胜病,故又用一半筛其细末,纳汤药中服之也。且服其末又善护肠中之膜,不至为脓血凝滞所伤损也。用干姜者,因此证其气血因寒而瘀,是以化为脓血,干姜之热既善祛寒,干姜之辛又善开瘀也。用粳米者,以其能和脾胃,兼能利小便,亦可为治下利不止者之辅佐品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应用】
例一 吕奎杰治痢疾案(选自《北京中医》1983年第一期)
李某某,女,63岁,农民。因泄泻呕吐一周,于一九八零年七月入本院内科,住院号53634。入院前粪检:白细胞(+++),红细胞(+)。诊为菌痢。给予补液及抗菌止泻药物治疗,入院六天病情不见好转,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大便日七八行,腹中隐痛,略有后重之感,少进米饮即欲登厕,纳呆,时而欲呕。脉细弦重取无力,苔根部薄腻徽黄。年高气弱,泻经两周,中阳受戕,受纳运化无权,以致湿浊恋于大肠。虚多实少之候,治宜温涩固下,降逆和中。处方:
赤石脂25克(另5克研粉冲服) 干姜4.5克 粳米一撮 炒薏苡仁20克 清半夏9克 川黄连5克 广木香6克 罂粟壳8克
二诊:服上药二剂后,泄泻明显减轻,欲呕好转。续进上方一剂,泻全止。继以健脾和胃法调治二剂,痊愈出院。
例二 林上卿治单腹胀案(选自《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王某,女,48岁,1978年4月2日诊。
自诉2年前因板车撞伤,第3腰椎骨断裂,经福州某医院外科手术治疗而告愈。此后体质渐衰,精神委靡,纳少乏味,寐差,骨伤处(固定不锈钢片未取出)时时作痛,腰部僵直感,弯曲不能自如,其后又腹胀如鼓,但二便尚可。福州某医院检查:肝脾未肿大,亦未见腹水征,常规、生化及物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故不能确诊。转上海诊疗,各项检查结果亦与前者基本相同,故拟诊“外伤致植物神经紊乱”。建议中医治疗,曾用宽中下气消肿之剂而未效。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其人面色黯晦,精神委靡,厚衣被,纳少乏味,腹胀如鼓但腹部肤色尚未变,腰痛,按其伤处有麻痹感,行动不自如,寐差,二便尚可,苔薄白,脉微细。此督脉外损,复因治失宜,久而致脾肾阳气不运,气化失司。法当温运脾肾,通调任督。以桃花汤加味:赤石脂60克,干姜、粳米各30克,骨片鹿茸3克,前三味清水煎至未熟为度。后者与人乳一杯,浸泡2小时,取出以开水适量加盖密封,文火慢炖1小时后,再合泡过之人乳,并加老酒一盏、冰糖少许,再与挑花汤和匀,分昼三夜一温服。
四天后,纳食稍增,脉转微缓,余症未进退。胃气来复治之有望,嘱原方继进六剂,十天后腹胀膨隆渐轻,腰部不痛,行动渐自如,纳食增,面转红润,神清志爽,二便正常。十五天后腹胀膨隆尽消,脉转缓和,诸症初愈,继与龟鹿二仙汤善后而安。
例三 林上卿治癃闭案(选自《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曾某,女,42岁,1978年4月5日诊。
自诉1977年10月起,即作腹胀,少腹拘急,尿少而尿意频频,目排尿仅100~200毫升左右,住某医院内科治疗,因尿常规及各项生化、物理检查均未见异常而不能确诊,仅拟诊“少尿原因待查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据尿少、尿意频频给予维生素类、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剂治疗。初时药后尿增至1500~2000毫升,腹胀随减,但纳食渐差,且停药诸症又发,再以前药治而难有起色,转中医治疗,以八正散、五苓散等利水剂出入,亦仅服药时症情好转,停药复如旧,病趋重笃,转省某医院治疗,全面检查亦未见异常。建议继续中医治疗,改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等剂加减也仅取一时之效。数日后复旧状。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其人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口和纳呆,恶心欲呕,心烦易怒,少腹拘急,腹胀,尿少,尿意频频,尿色白浊,大使干,三、四日一行,舌黯淡肥大,脉沉紧。此属脾肾阳气衰惫,枢机不运,气化无权。治宜温运脾肾阳气,枢转气机,方拟桃花汤:赤石脂60克,干姜、粳米各30克,清水煎至米熟烂为度,弃渣分昼三夜一温服。二日后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浊,精神好转,寐安,纳食稍增,余症减轻。嘱再二剂,煎服法同前。四日后,尿量增,腹胀、少腹拘急和心烦欲呕等症已除,面色转红润,纳增、舌体肥胖,苔净,脉沉紧,此中阳已运,肾气来复,原方再进。10日后舌脉复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畅,遂以调理脾肾之剂善后。
【按语】
桃花汤之用,程师门雪最得其要领:“便脓血腹痛下利之用桃花汤,必须痛延日久,脉迟色黯诸寒象里见乃可投之。此脓乃肠酯滑脱,色如鱼脑冻状;此血乃阴络内伤,色黯淡或瘀晦不鲜;此腹痛非滞,非热,乃肠伤之虚寒痛,故多喜温喜按,与热痢之腹痛便脓血大异。”若热痢脓血腹痛,则须白头翁汤清热解毒为治,一温一清,遥相对峙,正教人以法程焉。
⬅ 九仙散 老茶馆 金锁固精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