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葛根黄芩黄连汤

2011-08-18 17:32 楼主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葛根半斤(15g) 甘草二两炙(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方解]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清热燥湿,厚肠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
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简称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热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夹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4.使用注意 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尤怡《伤寒贯珠集》卷2:“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治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
[临床报道]
常氏用葛根芩连汤口服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疗效标准:参照 1992年第四届全国消化系统学术会上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本组56例,用药2个疗程,痊愈28例,显效20例,好转8例,疗效较好。[常建国,等.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体会。甘肃中医 2000;13(3):3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19 13:05 2楼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二两(有的作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以上为原书中的用量与煎服方法。近人的用量如下可资参考。

葛根15~24克、炙甘草6克、黄芩6~9克、黄连9~12克,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他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本方为解表清里之剂。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自汗,本应用桂枝汤解表,医者误用下法,致虚其肠胃,热邪乘虚入里,而造成病人下利不止,脉促(为表邪仍未解),喘而汗出(里热气逆)之证。此为邪热留于太阳、阳明,协热下利,可兼见身热口渴,胸脘烦闷,自汗气喘,舌红,脉数或偶有一止(促脉)等症。

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病,如出现上述诸症时,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甚佳。

我常用本方加木香9克、厚朴10克、焦槟榔12克、炒白芍12克、马齿苋10克等,用于急性菌痢出现肠胃湿热证者,可收良好效果,请试用。

本方与黄芩汤均治伤寒病出现下利者。但要分清本方所治为太阳病桂枝证误不遂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者;而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则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既有太阳证之身热、头痛、脊强,又有少阳证之耳聋、胁痛、呕而口苦、寒热往来。自下利,“自”是指未曾误用下法(本方所主为误用下法所致)而自出现下利之症,病在半表半里,故以黄芩汤和解之。

如下利带有脓血,血多脓少,腹痛腹坠,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窘迫使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而弦者,可以本方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地榆等,有佳效。

寒湿下利及里虚寒下利者,均禁用本方。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1-08-23 21:48 3楼
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方义讲述】葛根半斤(15g) 炙甘草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上四味,以水八升,等煮葛根,减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功用】解表清热。

【适用范围】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子倒是好记,药都是这么几个,加上一个甘草就完了,但是这里面用药的分量,葛根的用量多大,葛根半斤,它作为葛根汤来用,四两,伤寒论的葛根汤中葛根是四两,而这个地方它是半斤,因为在这个里面解表升清阳的就一个葛根,它是治疗协热下利的实证。那么根据《内经》病机上有一条,“暴注下脱,皆属于热”,我们经常讲,这同时都是病机十九条里面的,但是这个同时要注意它的寒热,它的虚实,当然这个地方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是属于热,它还有“诸液清冷,皆属于寒”,显然它这个暴注下脱的大便正如讲义上所形容的这样,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这样才说明是协热下利,就是夹着热,这热哪儿来的呢?这是胃热下通于大肠,所以它根本在胃。

因此用黄连黄芩来清中上之热,而又用葛根外解阳明之表,内升阳明之清气,葛根能升阳,升清阳之气,使清阳之气上升,那么下利就,再加上芩连清热,那么没有热下行了,自然下利就止了。但这东西有一个要注意,它有个喘而汗出者,就说明里面的热,热气上逆,这个热还是胃,胃中之热上逆,所以气喘,这个喘并不是咳喘的喘,这个喘同时有汗出,这就说明里面有热,而且说明里面的热比较甚,我们在解释白虎的时候,在解释阳明热的时候是蒸蒸而热,自内而发,蒸迫了津液,外出为汗,所以它是大汗出嘛,由里而外。那么用甘草主要是甘草跟葛根合起来生津,所以这个方子可以回过来,因为《伤寒》里治疗协热利还有个黄芩汤,这两东西有虚实之分,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现在用这个方子治疗其它热病,热陷于里,而大便下利的,特别是小孩,有的人善于用这个方,在这个时候 ,就要抓住了这一点,确实里有热,它这个表是指阳明之证,不是太阳之表,所以见恶寒,那就不是阳明了,如果见恶寒发热不管有汗或是无汗,无汗更不能用,所以不见恶寒,不见这样的表证,关于这个解释对于葛根的解释有一些是可取的,在后世治疗下利往往用葛根,但是有时候用葛根不解表,用煨葛根,就是刚才讲的,升阳明清阳之气用的煨葛根,它不解表,不解肌,治阳明之表习惯用解肌二字,最好煨它一下,去它升散解表的作用,在历代的方子经常用到葛根,就是取它这一点,通过这个东西主要说明几个问题,葛根芩连汤它的主治证特点是什么,那么我们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注意抓住什么来用,同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跟黄芩汤作一个对比,一虚一实,葛根芩连汤还是实证,这个实不是阳明腑实的实,其人不虚,里有实热。

另外服法的问题本来不讲,因为现在也不这么用它,它之所以这个,不在于对葛根怎么样,柯韵柏的解释可以考虑一下,书上引了这一段,它主要用芩连来清轻上之热,就象泻心汤用麻沸汤泡了吃一样,有个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浸泡须臾,它是讲的治,用开水泡了以后,就喝那汁,这样取其清里热,清中上之热,在这儿黄芩跟黄连应该少佐一些,多佐了以后就味厚就趋于下焦,这是实际上用法这么个体会。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Q 清胃散 老茶馆 S 芍药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