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桑菊饮

2011-08-18 16:59 楼主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邪犯肺络,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可见身不甚热,口渴亦微。治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共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与杏仁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能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三者共为臣药。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其配伍特点: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屑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临床报道]
余氏用本方加减组成的止嗽桑菊方治疗54例咽喉源性咳嗽,疗效满意。其基本方是:桑叶、菊花、蝉衣、杏仁各10g,百部、金沸草、牛蒡子、芦根、连翘各9g,桔梗、甘草各 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肥甘厚腻、温燥炙煿之品,并用淡盐水频漱咽口部。结果:痊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 [余传星,等.止嗽桑菊方化裁治疗咽喉源性咳嗽。中医药研究 1998;14(5):1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19 13:13 2楼
桑菊饮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后下)、苦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每剂用水两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剂。

本方主用于风温初起,咳嗽,身不甚热,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出现风温风热证者均可使用。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中的轻剂,根据前人“轻可去实”和“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本方主治风温犯肺,邪在卫分。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卫汗之可也”。此方以桑叶、菊花辛凉轻清,疏散肺经风热,是为主药;薄荷辛凉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风温热邪,桔梗宣肺,杏仁肃降,三药并为辅药;连翘辛寒味苦但质轻,能入心、肺散热透表,芦根甘寒,清肺热生津液,并为佐药;甘草味甘,调和百药,有“国老”之称,合桔梗能利咽喉,为使药。

本方与银翘散相比较,本方长于疏风散热而治咳,银翘散长于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本方加瓜蒌、知母、浙贝、可治疗风温咳嗽,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如果温邪化热,而见咳嗽、痰黄而粘稠难出、咽干口渴、舌苔黄、脉浮数有力等症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叶加到10克外,余药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黄芩9~12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冬瓜子10克、葛根10克。如温邪化热,热入血分,兼现高热、神昏、身出斑疹等,这时除加重本方用量外,还须加玄参、赤芍、生地等。口渴明显者可加天花粉。

风温表证兼见两眼红赤、羞明流泪,甚或头痛、目痛者,可将桑叶、菊花均改为10克,加白蒺藜10克、草决明10克、荆芥10克、夏枯草10克。兼见咽喉肿痛、单双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医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苏散(杏仁、苏叶、苦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以此通治四时外感咳嗽,这是不对的,应注意辨证。外感咳嗽有风寒、风温、风热之分。杏苏散只适用于风寒咳嗽。桑菊饮则适用于风温、风热咳嗽、风温咳嗽如误用杏苏散类辛温之剂,消铄肺液,伤耗肺津,可致久嗽成痨。可见无论轻病重病,运用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提高疗效。

我常用此方治疗春季、初秋季节发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证。症状可有轻度头痛、咽痛、咽痒,鼻流涕而出气热,咳嗽,痰不易出,喉间微痛,身有轻热,或不发热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脉象略浮数或数。此时可用:桑叶9克,菊花g克,杏仁9克,连翘6~10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薄荷3~5克(后下),荆芥9克,苏子9克,杷叶15克,紫苑15克,芦根12克,水煎服,每日3次,饭后服,即两日服3剂药。病情减轻后可改为每日1剂。初秋季节,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的内热,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化为温燥束肺,亦发生外感咳嗽。此属外感咳嗽温燥证。其症状常见头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发痒,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大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脉浮或略数或数或数而略虚等。此证可用: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参6克,桔梗6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后下),荆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叶12克,苍耳子6~9克,鲜芦根15克,梨皮1个,苏子霜6克。水煎每剂分两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可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苑15克、川贝9克,苏子霜改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莱菔子9克。

以上两方是我个人常用之方,仅供参考。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1-08-22 22:05 3楼
桑 菊 饮

《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钱(6g) 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本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适用范围】风温禄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方义讲述】桑菊饮的症状最好记,特殊一个就是咳嗽,有点渴,有点热,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它这也是表热证的一个口渴嘛,刚才提到这个时候,咽干、咽痛,口渴也是它一个特征,风热,它容易伤点津液,伤了肺上津液,他容易产生口渴。
所以它这个方子,就用的桑叶跟菊花,散肺中风热,因为这两药都是散肺经的药,当然这里面肝肺两经都入,桑叶跟菊花都是肝、肺两经的药,而主要的一般的跟解表的药在一块用,特别是在用肺经引经药的时候,它主要的作用于肺经,跟肺引经药用的时候,那么从这可以看看这里面有没有呢,既有杏仁,还有桔梗,是吧,都是肺经的药嘛,那么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现在这些问题有时不太注意了,药铺里,菊花有几种,首先要分黄、白、野,不是嘛,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清热解毒的野菊花,散肝风、散肝热的用白菊花,散肺经的,去外感之邪的,应该用黄的,区别之点白菊花是有甘味为重,黄菊花是苦味为重,香而味苦,跟香而味甘,虽然都是凉性,这就有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在安徽那边的人应该特别注意这情况,可以很好体会嘛,因为安徽有几种菊花,一比较就不同了,亳州出的菊花,贵池出的菊花,滁州出的菊花,它味道就不同,跟黄菊花一比较,那更不同了,所以为什么说滁州菊花好呢,它甜,甜味大,甘味大,所以在这讲,我们有条件,有的时候药铺里要这个,说错了,这个菊花还是用黄的,如果不得已而用了白的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这里面变通分量,变通分量,因为它这个里面大部分,辛凉的药,那么我们在解透的药里面,就可以多了,很简单的来说,我加点薄荷里面,也就好些。所以它这个方子,还要注意上点就是什么呢,它这个里面好多药,它跟那个底下的银翘散基本相同,有好几个药,桔梗、连翘、甘草、苇根、薄荷,它这底下还有,到羚翘都有。

它这个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桑菊饮的证比银翘散的证轻,而桑菊饮一次量写的比银翘散多,注意了这个问题没有,银翘散是每服六钱,是不是,可这桑菊饮不止六钱,所以在服法里面要注意,一个不是一服而已,不是六钱作为一天量,而桑菊饮是一天量,是实际上它的量并不大。还有一个,它既然是这样,利于速解,快点退,而且病轻,也容易散出来,在肺中风热嘛,所以用这些药给它这个,至于这底下有些加减方法,特别是原书上的那些加减方法,那些加减方法太滥,不一定可取,就是说不一定抓住桑菊饮,来给它这么加减来用,还有其它方子,要把这些东西全记了的话,那跟其它的方子特别容易混,这里面也没这个,你比如说加石膏、知母,加花粉,还有加胆星、瓜蒌这些东西,它那底下还有入营入血的问题,所以都加了,这里挑几个说一下,还有的没说,因为那个意义本身不大,所以这个方子是这么个情况,着重底下我们讲一讲银翘散 ,休息一会再讲。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2012-01-29 10:01 4楼
桑菊饮
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第6条,组成为: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人营分,加玄参二钱、犀角(今用水牛角代替)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牡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天花粉。吴瑭称此方为“辛凉轻剂”。其原条文谓:“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桑菊饮方证还见于上焦篇秋燥第55条:“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一)方证理论源流
桑菊饮是吴瑭根据叶桂治疗风温上受的有关医案而拟定的。叶案如下。
某,十二,风温上受,咳嗽,失音,咽痛。杏仁、薄荷、连翘、桔梗、生甘草、射干。(《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项,二一,风温,脉虚,嗽。桑叶、薄荷、杏仁、象贝、大沙参、连翘。(《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某,十岁,头胀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连翘一钱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钱半、桔梗一钱、生甘草三分、象贝一钱。(《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秦,六三,体质血虚,风温上受,滋清不应,气分燥也,议清其上。石膏、生甘草、薄荷、桑叶、杏仁、连翘。(《临证指南医案·风温》)
以上四案均由“风温上受”所致,前三案均有“咳嗽”,最基本的处方用药是:杏仁、薄荷、连翘、桔梗(或桑叶)四味。叶氏处方多用六味药,同类病证的同类处方有四味药是通用的基本用药,另外二味药则属于据证加味。以上四案也符合这一规律,“某,十二”案有“失音,咽痛”,故加射干,生甘草(合桔梗为甘桔汤)。“项,二一”案“脉虚,嗽”,故加大沙参、象贝量;此案有咳嗽而无咽痛,故不用桔梗,用桑叶。“某,十岁”案除咳嗽外,还应该有咽喉不利,故用象贝、生甘草、桔梗。“秦,六三”案必有咳嗽,不仅肺卫郁闭,而且已入气分,“气分燥”热已伤津,故加石膏、生甘草,合杏仁、薄荷,为变通麻杏石甘汤法,以清气分肺经燥热。
以上叶案所用的四味基本用药与桑菊饮的核心药相同;以上四案均有咳嗽,桑菊饮证的主证也是咳嗽。上“秦,六三”案有“气分燥也”一句,处方中有石膏一药,根据此案用药,吴瑭制定了桑菊饮方后的第一个加减法:“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综上,可以认为:吴瑭的桑菊饮是遵照叶氏医案整理而成的。
(二)方证特点及其在杂病中应用的机理
桑菊饮方由五组药组成:用薄荷、桑叶、菊花辛凉疏透风热;杏仁宣肺止咳;桔梗、甘草开结利咽;连翘甘寒清热解毒;芦根顾护津液。全方以轻清开宣肺气为特点。
关于本方用桑叶、菊花,吴瑭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桑叶既可“走肺络而宣肺气”,又“善平肝风”,能清肝以防木火刑金;菊花“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其辛寒能疏散风热,甘苦微寒能清肝制木。因此,桑叶、菊花并用,具有清肝以防肝胆郁火犯肺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桑菊饮组方特点之所在。
桑菊饮的证:吴瑭原治证:咳嗽,身不甚热,微渴;或感燥而咳者。
从方的组成分析,本方证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薄荷、桑叶对应的风热郁表证,如发热恶风;二是杏仁对应的肺气不宣证,如咳嗽;三是桔梗、甘草对应的咽喉痹结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四是连翘对应的热毒证,如发热、舌边尖红、咽喉红肿;五是芦根对应的津伤证,如舌干、口干、小便短少;六是桑叶、菊花对应的肝经风热或肝胆郁火证,如头痛、目赤、鼻干等。临证可根据六组证的轻重缓急,调整方的结构,或据证加减处方。
辨方证要点:咳嗽,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白。
杂病风热郁伏上焦所致的咳嗽、咽痛,或肝火上郁所致的目赤痒痛、头痛等证,可用本方治疗。
(三)用治杂病举例与体会
我在临床上常用桑菊饮治疗杂病,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桑叶、菊花善于清肝的特点,用桑菊饮加减治疗风热内郁,夹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这种咳嗽多为阵发性,胸胁疼痛显著,或咳嗽时胸胁牵痛;咳嗽多伴有咽喉不利,咽痒,或咽痒则咳;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弦数等。治疗以桑菊饮重用桑叶、菊花,或者再加入郁金、枳壳、旋覆花等清肝宣郁疏木。此介绍治验一则如下:赵某某,女,32岁。2005年9月17日初诊。咳嗽月余,无恶风、发热等感冒病史。咳嗽如顿咳状,痰少而黏,咽喉干痒疼痛,遇大声说话、吸入汽车尾气、甚至噪音刺激则咽喉发痒,咽痒则咳,胸部、两胁遇咳嗽震动则疼痛难忍,咳时须用两手按住胸胁,以减轻震动,深吸气两胁也痛。舌红尖赤,苔薄黄,脉弦滑略数,辨为桑菊饮证,处方:桑叶lOg,菊花lOg,杏仁12g,薄荷lOg,桔梗lOg,连翘lOg,芦根15g,浙贝母10g,旋覆花lOg,郁金lOg,枳壳10g,瓜蒌皮lOg。5剂。咳嗽胁痛痊愈。旋覆花咸降而散,善于治疗胸胁之结滞,仲景旋覆花汤、吴瑭香附旋覆花汤均主用此药治疗胸胁痛。本案处方合人旋覆花、郁金,其意也在于此。另外,本方杏仁、瓜蒌皮、郁金、桔梗、枳壳配伍,是叶氏开上焦肺痹,治疗咳嗽胸痛脘闷的手法,因此,以这一组药与桑菊饮配合,能够治疗咳嗽而胸胁痹痛显著者。
如风热夹肝火咳嗽而木火内盛,口苦、胁痛明显者,取小柴胡汤意,于桑菊饮中加柴胡、黄芩;如咳嗽时恶心欲吐者,再加半夏、生姜,有良好的疗效。此介绍治验一则如下:王某,女,25岁。2005年9月20日初诊。患者8月初去韩国旅游,旅途疲劳,加之食辛辣食物过多,遂发为咳嗽,月余不愈。诊时患者咳嗽频作,难以平静让诊其脉,咳则恶心欲吐,咽喉疼痛,咽痒甚,伴有口苦,胸胁疼痛不舒等。舌红赤,苔黄略厚,脉弦细滑数。辨为桑菊饮与小柴胡汤并见证,处方:桑叶10g,菊花lOg,杏仁12g,前胡lOg,桔梗lOg,连翘15g,芦根20g,薄荷lOg,柴胡20g,黄芩12g,清半夏8g,生姜3g。4剂。一剂见效,四剂咳止。
陈念祖善用小柴胡汤治疗咳嗽,他在《医学实在易·咳嗽续论》中指出:“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而百药不效者,进去杂书之条绪纷繁,而览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治法。《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度……一切痰火、哮喘、咳嗽、瘰疬等症,皆缘火势熏蒸日久,顽痰交结经隧,所以火不内息,则津液不能下灌灵根,而菁华尽化为败浊耳……《伤寒论》小柴胡汤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不尽为伤寒言也。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我遵照陈念祖的经验,凡是肺中寒痰痹郁,咳嗽痰白,兼见木火内郁,口苦、胁痛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治疗。凡是肺中风热郁伏,咳嗽咽痛喉痒、舌赤苔黄,兼见木火内郁,口苦、胁痛者,则用小柴胡汤去人参(阴伤者沙参易人参)、大枣、生姜(咳而呕者,仍用生姜)、炙甘草,合桑菊饮为方治疗,每能收到理想的疗效。我也常用桑杏汤合小柴胡汤治疗燥热郁肺夹肝火所致的咳嗽,如后述桑杏汤方证“用治杂病举例与体会”中介绍的厚某某案2005年1月22日方,即是一例。
第二,仿吴瑭方后加减法,用桑菊饮加石膏、栀子、牡丹皮、生地黄、白芍等治疗肝经气火上郁证。栀子配薄荷是叶桂变通栀子豉汤的重要手法;用薄荷代麻黄,并与石膏相配伍是叶氏变通麻杏石甘汤的心法之一;牡丹皮、生地黄、玄参、白芍凉血滋阴散结,配薄荷、桑叶可透散血分郁火。因此,该方司以广泛用于五志过极,郁火内生所致的头目眩晕、头痛、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生疮等病证。例如,曾治疗李某某,男,31岁。因工作繁忙,情志不畅而发为肝经气火上郁证。表现为头目眩晕,头胀痛,心烦急躁。诊时见两目红赤,鼻部火疖红肿高突,咽喉干痒,咽痒则咳嗽,口渴,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赤,苔薄黄,脉弦数。从咽痒咳嗽等辨为加味桑菊饮证,处方:桑叶10g,菊花10g,薄荷10g,连翘15g,杏仁10g,桔梗10g,生栀子10g,生石膏30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白芍10g,,5剂,诸证痊愈。
期刊杂志报道用桑菊饮加减治疗杂病的医案有喉源性咳嗽、咳血、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头痛、习惯性便秘;小儿急性肾炎、小儿鼻衄、小儿目眨;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耳炎、鼻炎;颜面湿疹、顽固性带状疱疹等。
(四)有关问题的讨论
1.论风温早期不宜过用寒凉
现今临床上有一种时弊,不少医生一见发热就滥投寒凉清热解毒药。这是导致很多外感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章楠在注释叶桂《温热论》第2条时指出:“始初用辛,不宜太凉,恐遏其邪,反从内走也”。金寿山先生认为:“对温病初起的表证多用‘辛平表散’,葱豉汤是其主方;刘河间、叶天士等,都赏用此方,认为是‘辛凉解表之方’。其实,葱白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豆豉为黑豆蒸罨曝晒而成,苦寒的性味经过蒸晒已转微温,应为微辛微温之剂,正合‘辛平表散’之用。”(《金寿山医论选集》)金寿山先生是一位精于伤寒学与温病学的临床大家,他的经验是十分珍贵的。他在医论中还介绍了上海已故名医夏应堂先生应用银翘散、桑菊饮的经验:“当温病在卫、气分时,桑叶常用,而菊花必须夹有肝阳才用;连翘常用,而银花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大多用于热象显著兼有喉痛赤肿等证,否则尚嫌太凉。诚属很宝贵经验之一。”(《金寿山医论选集》)对于温病早期用金银花都如此谨慎,何况其他苦寒之药。
名医蒲辅周先生在论述吴瑭银翘散、桑菊饮两方加减法后指出:“余在临床上亦按此法加减,惟初起加入葱白,透邪外出,见效更捷。”并强调说:风温“病在上焦,属于手太阴,法以辛凉解表,宜银翘散、桑菊饮二方出入化裁为主。兼有微寒者,略佐葱白、苏叶……初起总以达邪外出为要,且勿过早使用寒凉,冰伏其邪,而不得外越而内陷,延长病程,甚则恶化。”(《蒲辅周医疗经验》)由于银翘散中已有淡豆豉,因此,加入葱白,就等于合人了葱豉汤;桑菊饮则需要合入葱豉汤全方。蒲老用桑菊饮合葱豉汤治疗风温的医案很精彩,颇值得一读,此介绍二则如下。
韩某某,男,74岁,1960年3月28日初诊。昨晚发热,体温38.5℃,微咳,咽红,今晨体温37.9℃,小便黄。脉浮数,舌赤无苔。属风热感冒,治宜辛凉。处方:桑叶二钱,菊花二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二钱,桔梗一钱,芦根五钱,僵蚕二钱,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香豆豉三钱,薄荷(后下)八分,葱白(后下)三寸。水煎二次,共取200ml,分早晚二次温服,连服二剂。3月30日复诊:服药后热退,体温36.4℃,咳嗽减轻,但痰黏滞不利。舌正无苔,脉缓和。感冒基本已愈,治以调和肺胃,兼化痰湿。处方:瓜蒌壳二钱,橘红二钱,川贝母一钱半,前胡一钱半,云茯苓三钱,天冬三钱,竹茹二钱,枇杷叶三钱,芦根四钱。水煎二次,共取160ml,兑蜂蜜一两,分早晚二次温服,连服二剂。(《蒲辅周医疗经验》)
蒙某某,女,8个月,1961年4月10日会诊。腺病毒肺炎,高烧七天,现体温39.8℃,咳喘,周身发有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干裂,腹微胀满,大便稀,日行五次。脉浮数有力,舌红少津,无苔。属风热闭肺,治宜宣肺祛风,辛凉透表法。处方:桑叶一钱,菊花二钱,杏仁一钱,薄荷(后下)七分,桔梗七分,芦根三钱,甘草八分,连翘一钱,僵蚕一钱半,蝉蜕(全)七个,葛根一钱,黄芩七分,葱白(后下)二寸。一剂二煎,共取120ml,分多次温服。4月11日复诊:中西医结合治疗,热势稍减,体温39℃,昨夜有抽搐预兆,已用镇静剂。脉同前,舌红,苔微黄少津。面红,腹微满,四肢不凉。原方去葛根,加淡豆豉三钱,再服一剂,煎服法同前。4月12日三诊:身热已退,咳嗽痰减,皮疹渐退,思睡,不爱睁眼,大便稀好转,次数亦减少,腹已不胀满。脉浮数,舌红,苔薄白,舌唇仍溃烂。原方去葱豉,加炙枇杷叶一钱、前胡七分,煎服法同前,连服二剂而渐愈。(《蒲辅周医疗经验》)
以上二案蒲老均用了葱白、淡豆豉,目的在于辛散达邪,疏通卫表之郁。我在临床上体会到,银翘散中的荆芥穗、淡豆豉不能轻易地去掉,若去掉则不成银翘散之法。用桑菊饮,如为了疏宣透表,宜合入葱豉汤;咳嗽较突出者,则加入苏叶,或者苏叶、苏梗、苏子并用,疗效更好。
2.关于桑菊饮加麻黄法外感病早期外寒里热证尤为常见,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一名风温兼寒,俗称寒包火)”认为:其证有冷风引发伏温与新感风寒搏束内热两种,后者初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则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燥起刺,或由白转黄等。治疗先用新加三拗汤,减轻麻黄,重加牛蒡子,微散风寒以解表;继用连翘栀豉汤,加嫩桑芽、鲜竹叶,轻泄温邪以清里。(《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何廉臣在勘校俞氏此文时指出:“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余治甚多,重则麻杏石甘汤,加连翘、牛蒡子、桑叶、牡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惟麻黄用量极轻,约二分至三分为止,但取其轻扬之性,疏肺透表,效如桴鼓。”(《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
另外,《通俗伤寒论》“冬温伤寒(一名寒包火,俗称冷温)”论述了冬温外寒里热证的辨治。何廉臣对此勘云:“前哲皆谓冬月多正伤寒证。以余历验,亦不尽然。最多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霜桑叶、苇茎各二钱,滁菊花、光杏仁、青连翘各钱半,苏薄荷、桔梗、生甘草各八分),加麻黄(蜜炙,三分至七分)、瓜蒌皮(二钱至三钱)。或桑杏清肺汤加鲜葱白、淡香豉。”(《通俗伤寒论·冬温伤寒》)
何廉臣桑菊饮加麻黄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五)桑菊饮类方
新加桑菊饮出自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验方》,组成用法为:冬桑叶二钱,滁菊花一钱,青连翘钱半,薄荷八分,光杏仁二钱,苦桔梗一钱,生甘草八分,钩藤钱半,天竺黄钱半,鲜石菖蒲叶一钱,竹沥五匙同冲,先用活水芦根五钱,嫩桑枝一尺,煎汤代水。主治小儿风温致痉的轻证。(《重订广温热论·论小儿温热》)
2012-04-24 09:16 5楼
【通用名称】桑菊饮

【其他名称】桑菊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加减】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 Y 银翘散 老茶馆 M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