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运用 杨维杰: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答疑

2011-06-10 17:58 楼主
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


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 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 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 ,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 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 也没有相克的问题。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导转之意,这之中就要考虑针序针向,此外倒马针之中蕴含着全息,还有一些东西很值得研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10 17:59 2楼
二、问:有位李先生的书写到: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有关,是这样么?



答: 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无关,说此话的人应该是对截担针法未曾研究过才会如此说。这除了要了解倒马针,还要了解截担针法。这里首先看看截担针法的意义是什么,担截法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其次《栏江赋》亦以它为重心,后代医家对担截有不同的认识及解说,其意义大致有下述几点: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补泻法:《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补针之法…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杨继洲是把截法与随并论,担法与迎并论的,是把截做为补法,把担作为泻法。第二种说法:是取穴的一种方法,如汪积《针灸问对》中所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单侧一穴截之,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之,如头痛牙痛取单侧合谷谓之上截;胸闷气短取双内关谓之上担:腹痛腹胀取双侧足三里谓之下担。也可上下结合,采上担下截或下担上截,如胃痛胸闷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谓之上担下 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双担法,如取双内关双公孙即是上下双担。此法目前广被针灸学者运用。第三种说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据辞源等书所言:截,有截止,拦阻之意,担,有负戴,承担之意。那么在经络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断之意,如手三阳从手走头,针上游之合谷外关可谓之截,足三阴从脚走胸,针上游之公孙太冲可谓之截;在经络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担之意,如手三阴从胸走手,针下游之内关列缺可谓之担,足三阳从头走脚,针下游之足三里足临泣可谓之担。此法不论单双,只论上下游取穴。 从上述看来倒马针为同侧同经之两针或三针并用,无上担下截或下截上担的问题。也无补泻的问题,亦无上游下游的问题,因此应该是与截担无关的。
2011-06-10 17:59 3楼
三、问: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变得很复杂,例如木火穴,竟说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后且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这是不是太复杂也太矛盾?



答: 董氏奇穴穴位不应被复杂化或画蛇添足无中生有,有人确实把董氏奇穴搞得很复杂混乱,把木火穴说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个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后 却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确有些矛盾。仔细看看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只有一个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为甚么会有人说成四个呢,可能这位先生不懂董老师的定穴原理。或者未随老师进步,如果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时间性及空间性,他就会知道为甚么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甚么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针为何不宜太久。老师公布的穴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公开的。 不只如此,在这位作者书中还有其他很多穴,一个穴变成三个穴,两个穴变成五个穴(例如妇科穴两个变成五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凤巢穴及还巢穴也有些问题,还是那句话:说这话的人未跟老师真正学过,也未随老师进步,更不懂奇穴原理。早在郭家梁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 也就附录了凤巢及 凰巢,但 在1972年老师出版的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 ,我曾问过老师,老师只说『用穴要求进步要精』,可见老师经过了一个提炼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 学理,这个在我的讲义穴位学都已点的很明白了。必须特别声明:只有1973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2011-06-10 18:00 4楼
四、问: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听说董老师用针很少,是否取穴精 少才好?


答:是的,治疗 用针应该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治疗每个病一般以一穴为准,宁愿一针治多病,绝不要一病取多针,这样才能对每一个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师对大面积疾病采倒马两针并用,有加强及全息互应的作用,治疗相关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 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设若我等临床一般病用针超过四针,脏腑病超过六针,这只能说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针法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继承中有发展才能使一门学问更进步。举例来说:例如治疗头痛,早期我随老师 用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之后我将其发展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仅两针治疗多种头痛,用针更简,疗效 亦佳。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头痛及头面病,透过大肠与肝通(本穴属木亦通肝)治各种头痛效果皆好,穴性属木主风对外感病亦佳,贴骨与肾相应 ,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此两穴合用较之取足部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更为简便,效果亦佳。


经过近四十年的历练,我目前用针也很少,去年前往吉尔吉斯义诊,每天平均义诊六十人,一般都未超过四针,有些病人也是甚至只用一针。在诊所亦是如此,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也只用一针(痛症基本上常用一针即可,脏腑病才需要略多针)。这个可以参看我已发表的多篇有关「一针疗法」的文章。


学习针灸并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运用的精,无谓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会让自己更混淆,每个穴道都想用,可能每个穴都用不好。方剂亦复如是,无谓的追求偏方,还不如精通灵活用好几个常用的方剂。同样的善于用针者,不论是十四经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几二十个穴道足矣。
2011-06-10 18:01 5楼
五、问:牵引针法是董氏针法吗?为甚么《针灸经纬》将其列为平补平泻之针法?


答:牵引针法当然不是董老师的针法,就像有些人自己研究的三角针法指挥针法等也不是董氏针法。董师之针法正式写于书中的只有「倒马针法」。另一种就是:针后嘱患者病处活动以引针气取效之方法,1976年我将老师此一针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当时老师尚健在,获得老师首肯,写于个人的著作《针灸经纬》中。另外加入了一节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写成一章《平补平泻之三种针法》。


牵引针法是我为结合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而研究出来的一种针法,因与董氏竒穴的扩张运用有关,因此常与董氏竒穴连在一起叙述。如果深入探讨,倒马针法只能说是一种配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则可谓之平补平泻之针法。


对于平补平泻一词一般有几种不同说法,这里让我们看看平补平泻的定义,平补平泻始见于《针灸大成》所录明?陈会《神应经补泻直诀》:「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 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这里所谓的平补平泻乃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即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扶正,乃可得其「平」,此「平」之意也。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该节共有三十六问,此为第二十七问)中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前段是说: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实际是指:「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提插补泻,阴在内,阳在外,目的在使内外之气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也。后段提出大补大泻则在强调补泻量的大小,所谓「平」者指刺之小者,此为「平」之意义。《神应经》及《针灸大成》这两段文字立意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达到机体平衡而施用既补又泻的手法。


近代的针灸著述中,更多的是把平补平泻作为一种不补不泻手法。或者是以不快不慢均匀的捻转提插为其操作手法。这种手法能保持均匀平衡的刺激量,适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难辨之证。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之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得其「平」,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则无异于其他平补平泻法。关于牵引针法的操作在我的竒穴书中已经讲解得很清楚,这里就不 再多述。牵引针法的用穴有双治疗作用,能加强治疗效果,还有其他更深的意义,以后再探讨。
2011-06-10 18:01 6楼
六问:能将木火穴及还巢穴的定位原理讲得更明白吗?


答:好的, 其实在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中已点的很明白了,这里就再略加补充。奇穴与十四经穴都是中医整体的一环,不能脱离中医基本原理而存在。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像经络、病理病机认识的越深,对奇穴及十四经穴的认识及应用也就能越深入。要明白木火及还巢的定位,仍然要从基础原理谈起。木火穴绝不可能定位在中指以外。本穴在火经(心包经)上,接近井木穴,此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于本经之井(属木)穴与荥(属火)穴之间,故属木火,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无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之间的穴只可能属金水),小指有小肠经及心经两条经,一阴一阳,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单纯有力的木火穴。又中风与风(木)痰(火)关系最密切,肝(木)心(火)两阴经皆上行至头(其他阴经皆不上头面),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 木火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足同名经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他 治疗中风后遗症各针亦有加强作用,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风)火(痰),因此不论从五行、经络、 病机、主治来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绝对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


至于还巢穴的定位也牵涉到经络,前面提及早在郭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就附录了凤巢(靠近中指)及凰巢(靠近小指)(在老师更早的讲义中也是这样附录的,只是只有董门学生才能看到),但在1972年董老师出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也就是简化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用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为甚么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呢?这就是把本穴定位在三焦经上,主要还在透过三焦与肾 脏通,能理三焦补肾而起治疗作用。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爪甲靠小指边(关冲穴),沿着无名指靠小指侧进入液门穴,还巢正位在此一经线上,保留凰巢(靠近小指)是合理的,改名还巢有凤还巢之意,更能凸显其治疗妇科的效用 。有某网站贴出一位女士的一篇文章,竟然将董师的还巢认为是错的,X氏的才是对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是可悲
2011-06-10 18:02 7楼
七问: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


答: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为甚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甚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甚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甚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 《医经精义》(清.唐宗海着)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 ,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肝与大肠通)特效;用内关(胃与包络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这些都写于我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1978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2011-06-10 18:02 8楼
八问: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


答:用六冲来叙说脏 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见下图(见红字标明)),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该图阴阳的运动特征是周而复始,回寰相推。),可以看到对冲的宫相互为伏挂,即一个别挂六爻变成相反性质的六爻,构成另一个新的卦体称“伏”,伏卦有利于人们从正反进行逆反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疾病。子时(或子月)复卦一阳生(其他五阴),午时(或午月)姤卦一阴生(其他五阳),两者平均恰为六阴六阳。丑宫与未宫加起来也是六阴六阳,如此类推,则其他对冲宫皆成总量互相平衡状态,也就是在本宫时为最强时,对宫时为其最弱时,例如酉时肾最强。然后愈来愈衰弱,至卯时弱到极点,然后开始转强,越来越强,至酉时强到极点又开始转衰,其他各脏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临床,例如五更泻虽病发于清晨卯时,事实多因命门火虚责在肾火,就宜补肾火;心脏病常发于子夜,子时心脏最弱,责之于心虚,调治心脏。
2011-06-10 18:03 9楼
九问:你说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阴阳五行?这怎样解释?


答:阴阳五行是一门系统学、控制学、信息学。有人说:「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也有一说:「不知阴阳五行,中医寸步难行」。五行是中医及经穴学的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五行与倒马针及牵引针皆有密切关系。打开董氏奇穴针灸学,可以发现五行几乎无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脏象命名的穴位也多与五行有关,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与五行有关。其他手脚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与五输(行)穴有密切关系。五输穴有其时间对应,也有空间对应,活用五输穴的时空用法,可以把五输穴用的很灵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灵活。了解五输穴的时间对应后,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针,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仅止于生克乘复,但五行之间的化合交应交济通透更重要,在针灸的应用也更多更灵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气与质的应用,包含上下升降内聚外散往复等。虽说是五行,若精简归纳就只阴阳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属阴;木火清扬上升属阳。(至于土则有燥土湿土,燥土属阳湿土属阴),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肠、小肠(亥卯未三合木)之经络走上部。脾、肾、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胆、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经络走下部(均请参考上题之十二消息挂图)。而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亦系从其气与质而定。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来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脸色皮肤偏白者身体一般较差。而夏日白昼生;皮肤焦黑者今年体质较好或转好。这也能作为用针的参考(这些可参看《灵枢经》及一般四柱学)。在我过去的 《针灸五输穴应用》有一章「同气相求」对生克交应之针灸应用有详细的介绍。新修定明年即将出版的《针灸五输穴发挥》,是我1981年所写《针灸五输穴应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订全修 新书,对五输穴的时空观,及五行气与质的应用介绍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输穴应用的精华,也作特别介绍。董氏奇穴与五输穴的关系在新书中也有专章介绍。
2011-06-10 18:04 10楼
十问: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是否都已讲解的很清楚呢?


答: 其实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基本上已讲解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说与发挥,对于一些方法也已经作了不少介绍,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须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至成熟,都是要经过读很多书,经过多次的验证及修正才确立的(参见『我与脏腑别通』),这中间是要发费很多时间 的。因为《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这两本书是根据在韩国上课录音写成,当时是根据大纲,现场实时讲课临时发挥,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讲课时间限制(一周讲完穴位及治疗),当然不可能与坐下来慢慢写书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学著作《董氏奇穴针灸学》(在大陆及台湾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门读本)已充足完备的多。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 》可以定位在中级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个学问增长台阶来看,这本书目前只能算是初级教本。希望在我的针灸经穴学(出版已三十年,已发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过,明年将加紧修订)增订修改完成后, 再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高级奇穴穴位学,理论更深化,每个穴位会发挥得更多,更切合临床。一定会比现在的奇穴学讲义内容丰富充实的多。
2011-06-10 18:04 11楼
十一问:在你的书中曾提到「针方相对」 ,能再说清楚些吗?


答:「针方相对」针法是极高明的用针,如果内科基础愈强则针灸疗效愈强。 现在有些地区的针灸医师,只作针灸不研究方剂,殊为可惜,实则两者在理论方面可以相辅相成,推进彼此的进步与发展。即以失眠为例: 失眠用针灸治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是立刻就见效,当天即见效。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穴就够了,但如果有内科基础,能以针方相对的观念来用针,疗效可以更提高。以下举例说明:


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治疗失眠极为有效。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像坐骨神经痛)。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就该取用大白与合 谷中间的间谷穴来治疗会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约等于栀子豉汤之治疗虚烦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我把间 谷和行间配合叫做前四关穴,这种配伍有丹栀逍遥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即风市)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九 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对神经系统的病都有治疗效果。九里(风市)位在胆经,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至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则可针下三皇,即有归脾汤之意味在。


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很有效,同理也可在五岭穴点刺刺血治疗失眠也很有效,近年来我都只在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针当晚就可睡眠很好。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但《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因此在此针刺有黄连阿胶汤交济水火的作用 ,治疗失眠非常有效。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汤治疗久年失眠甚效(见《医林改错》)。在耳尖刺血,也有血府逐瘀汤之意味。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疗失眠第一针。
⬅ 针推理论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老茶馆 针灸医案 网上针灸治包茎医案 ➡